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用于保護地下構筑物,包括:兩板樁墻,兩板樁墻分別設置在地下構筑物的兩側,兩板樁墻相正對,兩板樁墻的上端部均沿水平方向固定有一冠梁;面板,面板固定在兩冠梁上,兩板樁墻和面板的縱截面的形狀呈“∏”字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新型地下保護結構通過板樁墻來承擔上部荷載以及側面土壓力,避免了因為周邊土方開挖或者頂部土方回填等對地下管道、箱涵或者其他地下構筑物造成破壞,消除施工期或者后期沉降對地下管道或者構筑物的影響,滿足結構整體穩定的要求,且結構安全可靠性高,對原有結構的水平位移以及沉降控制效果好。
A new underground protective structur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
本技術涉及基礎設施工程的
,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基礎設施工程正在加速推進建設,然而受區域空間限制,在建設的過程往往會發現很多工程與原有已建工程存在交叉,新建工程容易對既有的工程項目產生影響,尤其是地下管道、箱涵或者其他地下構筑物的破壞,影響原有工程的使用,從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若回填工程不采取相關工程措施,則埋深較淺的管道、箱涵或者其他地下構筑物極易因土體回填產生的沉降而造成剪切破壞;若開挖工程不采取相關工程措施,則會對原有結構造成破壞,若為保護原有結構,而與原有構筑物保持一定安全距離,這樣就會大大的浪費土地空間甚至影響工程的具體實施。目前,由于原有地下管道、箱涵或者其他地下構筑物均是人們賴以生產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破壞后影響較大,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根據實際條件采取可靠地保護措施。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產生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用于保護地下構筑物其中,包括:兩板樁墻,兩所述板樁墻分別設置在所述地下構筑物的兩側,兩所述板樁墻相正對,兩所述板樁墻的上端部均沿水平方向固定有一冠梁;面板,所述面板固定在兩所述冠梁上,兩所述板樁墻和所述面板的縱截面的形狀呈“∏”字型。在一種優選實施例中,兩所述冠梁均為一體式結構,每一所述冠梁均包括有卡槽和固定部,所述卡槽設置在所述固定部的下側,所述板樁墻的上端部卡設在所述卡槽內,所述面板沿水平方向固定在兩所述固定部上。在一種優選實施例中,兩所述板樁墻均可采用鋼板樁、預制板樁、排樁或地連墻。在一種優選實施例中,所述面板可采用現澆面板或預制面板。在一種優選實施例中,所述面板位于水平地面線以下。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的施工方法:步驟一:根據所述地下構筑物進行結構整體穩定、強度計算,確定兩所述板樁墻的插入深度、兩所述板樁墻的間距要求;步驟二:根據板樁結構的現行規范進行樁基強度的計算,確定兩所述板樁墻的樁型、樁徑、上部的兩所述冠梁及所述面板的尺寸;步驟三:安裝兩所述板樁墻,在兩所述板狀墻1施工安裝兩所述冠梁,在兩所述冠梁上安裝所述面板;步驟四:根據工程實施需要回填新型地下保護結構上部的土層或者開挖兩側土體。本技術由于采用上述技術,使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積極效果是:(1)本技術的新型地下保護結構通過板樁墻來承擔上部荷載以及側面土壓力,避免了因為周邊土方開挖或者頂部土方回填等對地下管道、箱涵或者其他地下構筑物造成破壞;(2)本技術的新型地下保護結構消除施工期或者后期沉降對地下管道或者構筑物的影響,滿足結構整體穩定的要求,且結構安全可靠性高,對原有結構的水平位移以及沉降控制效果好。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新型地下保護結構的斷面圖。附圖中:1、板樁墻;2、冠梁;21、卡槽;22、固定部;3、面板;4、地下構筑物;5、水平地面線。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它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單元的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于這些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單元。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用于保護地下構筑物,如圖1所示,包括兩板樁墻1,兩板樁墻1分別設置在地下構筑物4的兩側,兩板樁墻1用于承受上部荷載以及側面土壓力,兩板樁墻1相正對,兩板樁墻1均沿豎直方向設置在水平地面線5以下,兩板樁墻1的上端部均沿水平方向固定有一冠梁2,冠梁2為長條狀結構,冠梁2沿板樁墻1的上端部的長度方向設置,兩板樁墻1均可采用鋼板樁、預制板樁、排樁或地連墻。如圖1所示,面板3固定在兩冠梁2上,面板3位于水平地面線5以下,兩板樁墻1和面板3的縱截面的形狀呈“∏”字型,形成一個封閉的區間,地下構筑物4位于封閉的區間內,從而避免了因為周邊土方開挖或者頂部土方回填等對地下管道、箱涵或者其它地下構筑物造成破壞,通過兩板樁墻1來承擔上部荷載以及側面土壓力,消除施工期或者后期沉降對地下構筑物4的影響,滿足整體結構穩定的要求,且結構安全、可靠性高,對原有結構的水平位移以及沉降控制效果好,可以很好的保護原有地下管道、箱涵及其它地下構筑物4,面板3可采用現澆面板或預制面板。如圖1所示,在一個更優選的實施例中,兩冠梁2均為一體式結構,每一冠梁2均包括有卡槽21和固定部22,卡槽21設置在固定部22的下側,板樁墻1的上端部卡設在卡槽21內,面板3沿水平方向固定在兩固定部22上。如圖1所示,在一個更優選的實施例中,兩板樁墻1的上端部之間固定有若干橫梁(圖中未示出),面板3沿水平方向固定在若干橫梁的上端面,若干橫梁用于承擔上部荷載,避免面板3承受過大的壓力而彎折或斷裂,面板3的內部設置有若干的加強筋,用于加強面板3,面板3與若干橫梁之間均設置有加勁肋(圖中未示出),提高整體結構的穩定性,結構安全可靠性高,對原有結構的水平位移以及沉降控制效果好。下面詳細說明本技術的施工方法:步驟一:根據地下構筑物4進行結構整體穩定、強度計算,確定兩板樁墻1的插入深度、兩板樁墻1的間距要求;步驟二:根據板樁結構的現行規范進行樁基強度的計算,確定兩板樁墻1的樁型、樁徑、上部的兩冠梁2及面板3的尺寸;步驟三:安裝兩板樁墻1,在兩板狀墻1上施工安裝冠梁2,在兩冠梁2上安裝面板3;步驟四:根據工程實施需要回填新型地下保護結構上部的土層或者開挖兩側土體。以上僅為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及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應當能夠意識到凡運用本技術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換和顯而易見的變化所得到的方案,均應當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用于保護地下構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n兩板樁墻,兩所述板樁墻分別設置在所述地下構筑物的兩側,兩所述板樁墻相正對,兩所述板樁墻的上端部均沿水平方向固定有一冠梁;/n面板,所述面板固定在兩所述冠梁上,兩所述板樁墻和所述面板的縱截面的形狀呈“∏”字型。/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地下保護結構,用于保護地下構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兩板樁墻,兩所述板樁墻分別設置在所述地下構筑物的兩側,兩所述板樁墻相正對,兩所述板樁墻的上端部均沿水平方向固定有一冠梁;
面板,所述面板固定在兩所述冠梁上,兩所述板樁墻和所述面板的縱截面的形狀呈“∏”字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地下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兩所述冠梁均為一體式結構,每一所述冠梁均包括有卡槽和固定部,所述卡槽設置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上揚,顧寬海,阮曉波,
申請(專利權)人: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