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配電盤的觸頭組件可以包括:外殼,包括開口;觸頭,貫通開口而結合到外殼并且包括接觸部和結合部,所述接觸部向開口的前方凸出,所述結合部向開口的后方凸出;加壓單元,貫通開口而結合到外殼并且夾設在觸頭和外殼之間且由外殼支撐,從而加壓接觸部和結合部;以及連接件,結合到觸頭的結合部并且與觸頭通電。
Contact assembly of distribution board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配電盤的觸頭組件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在配電盤連接分支斷路器和主斷路器的觸頭組件。
技術介紹
通常,配電盤是從主線接收電力,并根據目標分配電力的裝置。配電盤包括與主線連接的主斷路器,主斷路器與多個分支斷路器連接,以通過每個分支斷路器分配電力。因此,配電盤具有多個分支斷路器電連接到主斷路器的結構。此時,主斷路器和每個分支斷路器之間的電連接,通常使用加上鎧裝層的電力線。這種方法適用于主斷路器和多個分支斷路器被固定并且除了維護或修理等目標之外不執行斷開和連接(斷續)的情況。然而,工業現場中使用的大部分配電盤由于分支布線的功率容量的改變等各種原因,經常發生需要更換或分離主斷路器和分支斷路器之后重新配置的情況。近年來,主斷路器中設置有母線(bus-bar),每個分支斷路器還包括觸頭(contactor),所述觸頭設置成容易與母線結合或分離。適用于以往配電盤中的觸頭,形成為其端部分成兩個,在分開的觸頭的端部夾入母線而彼此結合,并且廣泛實施將觸頭或母線沿一個方向移動而解除連接的方式。然而,分成兩個的鉗子形狀的觸頭具有如下缺點:由于反復結合和分離,導致觸頭的疲勞累積,從而耐久性降低。此外,額定電流(ratedcurrent)大的分支斷路器需要確保觸頭與母線的較寬的接觸面積,但是為了增加觸頭和母線的接觸面積,還存在觸頭的體積也需要變大的問題。因此,需要一種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所要解決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而做出的,本專利技術是為了提供一種觸頭組件,該觸頭組件可以容易地緊固到主斷路器的母線,具有高耐久性,并且體積小。本專利技術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并且可以通過以下說明來理解上述未提及的本專利技術的其他目的和優點,還可以通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專利技術。可以容易理解,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和優點可以通過權利要求中給出的方案及其組合來實現。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用于實現上述目的的本專利技術的觸頭組件可以包括:外殼,包括開口;觸頭,貫通開口而結合到外殼并且包括接觸部和結合部,所述接觸部向開口的前方凸出,所述結合部向開口的后方凸出;加壓單元,貫通開口而結合到外殼并且夾設在觸頭和外殼之間且由外殼支撐,從而加壓接觸部和結合部;以及連接件,結合到觸頭的結合部,并且與觸頭通電。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觸頭包括第一接觸片和第二接觸片,在所述第一接觸片和所述第二接觸片中,夾入開口部的中段彼此接觸,并且朝向所述開口部的前方和后方延伸的各自的兩端可以以預定的間隔隔開。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觸頭的結合部可以收容連接件的至少一部分,從而與所述連接件的至少一部分過盈配合。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觸頭的結合部與向連接件的外部凸出且縱向截面為圓形的結合凸起結合,觸頭可以以結合凸起為中心軸進行旋轉運動。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觸頭的接觸部由第一接觸片和第二接觸片相互隔開的兩端中朝向所述開口部的前方凸出的部分形成,接觸部可以收容母線(bus-bar),從而與所述母線過盈配合。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加壓單元可以包括:第一加壓片,夾設在第一接觸片和外殼之間;以及第二加壓片,夾設在第二接觸片和外殼之間。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外殼包括構成開口部的邊界的一對側面擋板,連接件可以在一對側面擋板之間結合到結合部。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一對側面擋板分別包括向開口部的中心方向凸出形成的間隔件,觸頭的兩側表面與間隔件接觸,從而所述觸頭的兩側可以以預定的間隔與側面擋板相互隔開。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一對側面擋板分別是與開口部形成的假想平面垂直配置的板狀構件,并且可以形成所述開口部的兩側邊界。專利技術效果本專利技術的觸頭組件具有可以容易地與主斷路器的母線結合和分離的效果。此外,還具有如下優點:即使反復地結合和分離,觸頭的疲勞度低,從而耐久性得到提高。另外,具有可以以相對較小的體積來實現處理相同的額定電流的優點。除了上述效果之外,本專利技術的具體效果將與以下對實施本專利技術的具體事項的說明一起敘述。附圖說明圖1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結合到配電盤的狀態。圖2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結合到母線的狀態。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的立體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的主視圖。圖5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中的外殼的立體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的俯視圖。圖7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的外殼中結合有觸頭和加壓單元的狀態。附圖標記說明10:主斷路器12:母線20:分支斷路器22:連接端子30:觸頭組件100:外殼110:結合口120:正面擋板130:側面擋板132:間隔件200:觸頭210:第一接觸片212:第一接觸部214:第一支撐部216:第一結合部220:第二接觸片222:第二接觸部224:第二支撐部226:第二結合部300:加壓單元310:第一加壓片320:第二加壓片400:連接件410:結合凸起420:連接部具體實施方式參照附圖,對前述的目的、特征以及優點進行詳細說明,由此,本專利技術的所屬
的技術人員能夠容易實施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思想。在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說明的過程中,當判斷針對與本專利技術相關的公知技術的具體說明模糊本專利技術的主旨時,省略其詳細說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要素。以下,對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進行說明。圖1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結合到配電盤的狀態,圖2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結合到母線的狀態。如圖1和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觸頭組件30將主線的主斷路器10和連接于主斷路器10的多個分支斷路器20電連接。具體而言,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觸頭組件30在與分支斷路器20電連接的狀態下與設置在主斷路器10的母線12結合。多個分支斷路器20可以電連接到設置在主斷路器10的母線12。圖3是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的立體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的主視圖。并且,圖5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所涉及的觸頭組件中的外殼的立體圖。參照圖3至圖5,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觸頭組件30包括:外殼100、觸頭200、加壓單元300以及連接件400。外殼100包括結合口110。另外,觸頭200貫通結合口110而結合到外殼100,觸頭200包括:向結合口110的前方凸出的接觸部212、222和向結合口110的后方凸出的結合部216、226。加壓單元300貫通結合口110而結合到外殼100,并夾在觸頭200和外殼100之間。另外,加壓單元300由外殼100支撐,并對觸頭200的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觸頭組件,所述觸頭組件連接到主斷路器的母線,所述觸頭組件的特征在于,包括:/n外殼,包括結合口;/n觸頭,貫通所述結合口而結合到所述外殼并且包括接觸部和結合部,所述接觸部向所述結合口的前方凸出,所述結合部向所述結合口的后方凸出;/n加壓單元,貫通所述結合口而結合到所述外殼并且夾設在所述觸頭和所述外殼之間且由所述外殼支撐,從而加壓所述接觸部和所述結合部;以及/n連接件,結合到所述觸頭的所述結合部并且與所述觸頭通電。/n
【技術特征摘要】
20181121 KR 10-2018-01445311.一種觸頭組件,所述觸頭組件連接到主斷路器的母線,所述觸頭組件的特征在于,包括:
外殼,包括結合口;
觸頭,貫通所述結合口而結合到所述外殼并且包括接觸部和結合部,所述接觸部向所述結合口的前方凸出,所述結合部向所述結合口的后方凸出;
加壓單元,貫通所述結合口而結合到所述外殼并且夾設在所述觸頭和所述外殼之間且由所述外殼支撐,從而加壓所述接觸部和所述結合部;以及
連接件,結合到所述觸頭的所述結合部并且與所述觸頭通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頭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觸頭包括第一接觸片和第二接觸片,
在所述第一接觸片和所述第二接觸片中,夾入所述結合口的中段彼此接觸,并且朝向所述結合口的前方和后方延伸的各自的兩端以預定的間隔隔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頭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觸頭的結合部由所述第一接觸片和所述第二接觸片相互隔開的兩端中的朝向所述結合口的后方凸出的部分構成,所述結合部與所述連接件的至少一部分過盈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頭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在官,
申請(專利權)人:LS產電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韓國;KR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