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包括底板、下基座、上基座,下基座設置在底板上方,底板與下基座之間設置水平調節機構;上基座下端與下基座上端相連接,上基座上端設置有連接螺桿;上基座的中部設置有空腔,在空腔內設置有激光對點器;底板中部設置螺孔。下基座的中部設置有直孔,直孔與激光對點器、底板中部的螺孔同軸;激光對點器位于連接螺桿的正下方。連接螺桿與GNSS觀測天線連接,底板的螺孔與三腳架的中空螺桿連接,激光通過直孔、螺孔和三腳架的中空螺桿后到達測量標志。利用激光對點器代替目鏡和光學對點器,通過激光能快速完成光學基座中心與測量標志中心的對中操作;解決目鏡視覺偏差所引起的測量誤差,穩定性高。
An optical base assisted by laser devic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
本技術涉及測量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
技術介紹
常規測量型GNS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儀器主要含GNSS接收機和天線兩部分。GNSS觀測時天線幾何中心要位于觀測點鉛錘線正上方(即觀測前光學基座的“對中”),天線平面要處于水平狀態(即觀測前光學基座的“整平”)。在使用三腳架和光學基座進行對中整平的過程中,需要通過肉眼觀察現有光學基座自帶對中器中的十字絲中點,同時通過調整三腳架位置和基座腳螺旋使十字絲中點與測量標志中心點重合來完成對中操作。現有光學基座自帶對中器的目鏡視野狹窄,在對中過程中通過目鏡尋找測量標志往往耗費較長時間。此外為防止十字絲磨損,光學對中器的目鏡與十字絲并不處于同一鏡片上,因而不同視力的操作者之間存在視覺偏差,需要通過調節目鏡焦距來消除,這一過程增加了對中整平的操作時間甚至引入系統誤差。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目的: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能夠快速完成光學基座中心與測量標志中心的對中操作,解決目鏡視覺偏差所引起的測量誤差。技術方案:本技術的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包括底板、下基座、上基座,所述下基座設置在底板上方,底板與下基座之間設置水平調節機構;所述上基座下端與下基座上端相連接,所述上基座上端設置有連接螺桿;所述上基座的中部設置有空腔,在空腔內設置有激光對點器;所述底板中部設置螺孔。所述下基座的中部設置有直孔,所述直孔與激光對點器、底板中部的螺孔同軸。連接螺桿與GNSS觀測天線連接,底板的螺孔與三腳架的中空螺桿連接,激光對點器發射的激光依次通過直孔、螺孔和三腳架的中空螺桿后到達測量標志。進一步,所述下基座上端具有容納上基座下端的空間,上基座下端插入該空間內,在下基座上設置有第一緊固件,所述第一緊固件用于固定上基座。通過第一緊固件連接上基座和下基座,便于拆裝,拆卸后便于攜帶。進一步,所述第一緊固件為設置于下基座周向的第一頂絲,所述第一頂絲至少有一個,第一頂絲安裝在設置于下基座周向的螺孔內,其前端頂在上基座下端的側壁上。上基座的空腔里安裝的激光對點器以紐扣電池供電,將上基座設置為可拆卸的結構,便于激光對點器更換電池。可拆卸的上基座,也方便攜帶。進一步,所述水平調節機構包括多個設置于底板和下基座之間的旋鈕,各旋鈕上設置有分別與下基座和底板連接的螺桿,與下基座連接的螺桿和與底板連接的螺桿的螺紋旋向相反。旋動旋鈕,可調節底板和下基座之間的距離,分別調節不同旋鈕,可以實現調節光學基座的水平狀態。進一步,所述水平調節機構包括多個設置于底板和下基座之間的旋鈕,各旋鈕一面設置有與下基座或底板連接的螺桿,另一面設置有與底板或下基座活動連接的連接件。通過螺桿和螺紋的配合,能夠實現在轉動旋鈕時調節底板和下基座之間距離的功能,連接件與底板或者下基座活動連接,不會對調節產生阻礙。進一步,所述連接螺桿下端插裝在上基座頂部,上基座上設置有用于固定連接螺桿的第二緊固件。連接螺桿下端與上基座頂部不采用螺紋連接,在安裝GNSS觀測天線后,連接螺桿下端能夠在上基座頂部內轉動,方便調節天線的方向。調節好以后,通過第二緊固件鎖緊連接螺桿。進一步,所述第二緊固件為設置于上基座周向的第二頂絲,第二頂絲一端旋入設置在上基座周向的螺孔,其前端頂在連接螺桿的側壁上。頂絲便于緊固或者松開連接螺桿下端,進而固定或松開GNSS觀測天線。進一步,所述下基座頂部設置有水準氣泡,用于觀察和顯示光學基座的調平情況。進一步,所述激光對點器位于連接螺桿的正下方。有益效果: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激光對點器代替傳統的目鏡和光學對點器,通過激光能夠快速完成光學基座中心與測量標志中心的對中操作;解決目鏡視覺偏差所引起的測量誤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強度;穩定性高。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中光學基座的正視圖;圖2為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中光學基座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所示的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包括底板16、下基座11、上基座12,所述下基座11設置在底板16上方,底板16與下基座11之間設置水平調節機構;所述上基座12下端與下基座11上端相連接,所述上基座12上端設置有連接螺桿20;所述上基座12的中部設置有空腔,在空腔內設置有激光對點器14;所述底板16中部設置螺孔60;所述下基座11的中部設置有直孔50,所述直孔50與激光對點器14、底板16中部的螺孔60同軸;所述激光對點器14位于連接螺桿20的正下方。所述下基座11上端具有容納上基座12下端的空間,上基座12下端插入該空間內,在下基座11上設置有第一緊固件,所述第一緊固件用于固定上基座12。具體地,第一緊固件為設置于下基座11周向的第一頂絲13,所述第一頂絲13至少有一個,第一頂絲13安裝在設置于下基座11周向的螺孔內,其前端頂在上基座12下端的側壁上。所述連接螺桿20下端插裝在上基座12頂部,上基座12上設置有用于固定連接螺桿20的第二緊固件。具體地,第二緊固件為設置于上基座12周向的第二頂絲30,第二頂絲30一端旋入設置在上基座12周向的螺孔,其前端頂在連接螺桿20的側壁上。所述下基座11頂部設置有水準氣泡40。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水平調節機構包括多個設置于底板16和下基座11之間的旋鈕15,各旋鈕15上設置有分別與下基座11和底板16連接的螺桿,與下基座11連接的螺桿和與底板16連接的螺桿的螺紋旋向相反。作為另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水平調節機構包括多個設置于底板16和下基座11之間的旋鈕15,各旋鈕15一面設置有與下基座11或底板16連接的螺桿,另一面設置有與底板16或下基座11活動連接的連接件。本技術在使用時,要安裝在三腳架上。在使用三腳架和本技術的光學基座進行對中整平時,將三腳架張開,架在測量標志上方;使用三腳架的中空螺桿通過螺孔60將光學基座固定于三腳架上。中空螺桿與激光對點器14、直孔50同軸設置,激光對點器14發射的激光能過穿過直孔50和中空螺桿,到達地面的測量標志。將安裝螺桿20、上基座12、下基座11設置為可拆卸式連接,方便攜帶。底板16與三腳架連接,分別擰動旋鈕15調節底板16與下基座11之間的距離,在觀察水準氣泡40顯示下基座11已處于水平狀態時,停止調節。GNSS觀測天線與安裝螺桿20連接后,先轉動安裝螺桿20以調節GNSS觀測天線的方向,調節好后,擰緊第二頂絲30固定安裝螺桿20。打開激光對點器14,通過調節三腳架和旋鈕15使激光點與測量標志中心點重合,即可認為完成對中操作。整平操作與傳統方法一致。由于本技術的光學基座需在對中整平過程中與三腳架配合使用,因此對其尺寸可設計如下:上基座12的高度可為50mm,直徑50mm;空腔高30mm,直徑25mm;下基座11高可為50mm,直徑10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6)、下基座(11)、上基座(12),所述下基座(11)設置在底板(16)上方,底板(16)與下基座(11)之間設置水平調節機構;所述上基座(12)下端與下基座(11)上端相連接,所述上基座(12)上端設置有連接螺桿(20);所述上基座(12)的中部設置有空腔,在空腔內設置有激光對點器(14);所述底板(16)中部設置螺孔(60);所述下基座(11)的中部設置有直孔(50),所述直孔(50)與激光對點器(14)、底板(16)中部的螺孔(60)同軸。/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6)、下基座(11)、上基座(12),所述下基座(11)設置在底板(16)上方,底板(16)與下基座(11)之間設置水平調節機構;所述上基座(12)下端與下基座(11)上端相連接,所述上基座(12)上端設置有連接螺桿(20);所述上基座(12)的中部設置有空腔,在空腔內設置有激光對點器(14);所述底板(16)中部設置螺孔(60);所述下基座(11)的中部設置有直孔(50),所述直孔(50)與激光對點器(14)、底板(16)中部的螺孔(60)同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基座(11)上端具有容納上基座(12)下端的空間,上基座(12)下端插入該空間內,在下基座(11)上設置有第一緊固件,所述第一緊固件用于固定上基座(1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緊固件為設置于下基座(11)周向的第一頂絲(13),所述第一頂絲(13)至少有一個,第一頂絲(13)安裝在設置于下基座(11)周向的螺孔內,其前端頂在上基座(12)下端的側壁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激光裝置輔助對中的光學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調節機構包括多個設置于底板(16)和下基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熊維,聶兆生,陳威,喬學軍,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