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發動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油底殼及發動機。包括主油底殼和副油底殼,所述主油底殼和所述副油底殼焊接且連通,所述副油底殼設置于所述主油底殼一側,且所述副油底殼的腔室部分位于所述主油底殼的底壁下方。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將副油底殼與主油底殼長側邊連接,能夠將副油底殼偏置設置,防止副油底殼位于主油底殼的正下方時影響傳動軸布置,實現副油底殼與傳動軸相互避讓,另外副油底殼的底壁位于主油底殼的底壁下方,則能夠保證油發動機在傾斜狀態能吸油,保證發動機的傾角要求。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發動機,油底殼機油大部分在副油底殼內,保證發動機傾角要求。
An oil pan and engin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油底殼及發動機
本技術涉及發動機
,尤其涉及一種油底殼及發動機。
技術介紹
油底殼一般指曲軸箱的下半部,又稱為下曲軸箱。其作用是封閉曲軸箱,作為貯油槽的外殼,防止雜質進入,并收集和儲存由柴油機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潤滑油,散去部分熱量,防止潤滑油氧化。油底殼多由薄鋼板沖壓而成,內部裝有穩油擋板,以避免柴油機顛簸時造成的油面震蕩激濺。為了能夠保證發動機傾斜狀態能吸到油,滿足傾角要求,現有技術中在油底殼的正下方設置有一輔助油底殼,但是該輔助油底殼與傳動軸相互干涉,影響發動機內部布局。因此,亟需一種油底殼,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油底殼及發動機,能夠與傳動軸之間避讓且保證發動機清洗狀態能吸到油。為達此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提供一種油底殼,包括主油底殼和副油底殼,所述主油底殼和所述副油底殼焊接且連通,所述副油底殼設置于所述主油底殼一側,且所述副油底殼的腔室部分位于所述主油底殼的底壁下方。作為上述油底殼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副油底殼由鋁板拼焊而成。作為上述油底殼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副油底殼分別與所述主油底殼的底壁和側壁焊接連接。作為上述油底殼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副油底殼包括兩個側板、頂板、底板、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側板分別與所述頂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焊接連接,所述側板、所述頂板和所述第一板均與所述主油底殼焊接連接。作為上述油底殼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板、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上均設置有凸起,所述側板上設置有第一插槽,所述凸起能夠插入所述第一插槽內。作為上述油底殼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頂板、所述底板和兩個所述側板上均設置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板上設置有插板,所述插板與所述第二插槽配合。作為上述油底殼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側板分別與所述主油底殼的側壁和底壁焊接連接。作為上述油底殼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主油底殼內設置有多根加強筋。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發動機,包括上述所述的油底殼。作為上述發動機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還包括機油集濾器,所述機油集濾器設置于所述副油底殼上。本技術有益效果:本技術中將副油底殼與主油底殼長側邊連接,能夠將副油底殼偏置設置,防止副油底殼位于主油底殼的正下方時影響傳動軸布置,實現副油底殼與傳動軸相互避讓,另外副油底殼的底壁位于主油底殼的底壁下方,則能夠保證油發動機在傾斜狀態能吸油,保證發動機的傾角要求。本技術中發動機,油底殼機油大部分在副油底殼內,保證發動機傾角要求。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油底殼的側視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油底殼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油底殼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油底殼的分解示意圖。圖中:1、主油底殼;11、加強筋;2、副油底殼;21、側板;22、頂板;23、底板;24、第一板;25、第二板;26、第一插槽;27、凸起;28、第二插槽;29、插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技術,而非對本技術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本技術相關的部分而非全部結構。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相連”、“連接”、“固定”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實施例的描述中,術語“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和簡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區分,并沒有特殊的含義。下面參考附圖1-4來描述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油底殼。如圖1和圖2所示,該油底殼包括主油底殼1和副油底殼2,主油底殼1和副油底殼2焊接且連通,副油底殼2設置于主油底殼1的一側,且副油底殼2的腔室部分位于主油底殼1的底壁下方。本實施例中將副油底殼2設置于主油底殼1一側,能夠將副油底殼2偏置設置,防止副油底殼2位于主油底殼1的正下方時影響傳動軸布置,實現副油底殼2與傳動軸相互避讓,另外副油底殼2的腔室部分位于主油底殼1的底壁下方,則能夠保證油發動機在傾斜狀態能吸油,保證發動機的傾角要求。優選地,本實施例中副油底殼2由鋁板拼焊而成,鋁板為滾壓成型,韌性好,可以提高油底殼耐石子的沖擊。同時鋁板重量輕,能夠降低發動機的整體重量。為了對副油底殼2連接牢固,本實施例中副油底殼2分別與主油底殼1的底壁和側壁焊接連接。由于主油底殼1的底壁和側壁均與副油底殼2焊接,因此主油底殼1和副油底殼2實際焊接面積增大,保證二者之間的穩定連接,使二者之間連接更為牢固。由于主油底殼1和副油底殼2之間采用焊接的方式連接,二者連接處形成一三角形焊縫,該焊縫起到了加強筋11的作用,提高了油底殼整體剛度。優選地,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副油底殼2包括兩個側板21、頂板22、底板23、第一板24和第二板25,側板21分別與頂板22、底板23、第一板24和第二板25焊接連接,側板21、頂板22和第一板24均與主油底殼1焊接連接實現主油底殼1和副油底殼2之間的穩定連接。由于副油底殼2由多個板焊接而成,為了在焊接時實現多個板間的預定位,本實施例中在焊接前,需要將各個板之間插接實現對副油底殼2的預成型,更為具體地,第一板24、頂板22和底板23上均設置有凸起27,側板21上設置有第一插槽26,凸起27能夠插入第一插槽26內。第一板24、第二板25、頂板22、地板和側板21插接后再通過焊接的方式進行二次連接,實現副油底殼2連接處密封的作用,還能夠便于副油底殼2整體與主油底殼1焊接,使主油底殼1和副油底殼2之間連接更為方便,無需將副油底殼2的各個板單獨與主油底殼1焊接,提高了焊接效率,同時也提高了焊接質量。而頂板22、底板23和兩個側板21上均設置有第二插槽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油底殼,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油底殼(1)和副油底殼(2),所述主油底殼(1)和所述副油底殼(2)焊接且連通,所述副油底殼(2)設置于所述主油底殼(1)一側,且所述副油底殼(2)的腔室部分位于所述主油底殼(1)的底壁下方。/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油底殼,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油底殼(1)和副油底殼(2),所述主油底殼(1)和所述副油底殼(2)焊接且連通,所述副油底殼(2)設置于所述主油底殼(1)一側,且所述副油底殼(2)的腔室部分位于所述主油底殼(1)的底壁下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底殼(2)由鋁板拼焊而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底殼(2)分別與所述主油底殼(1)的底壁和側壁焊接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底殼(2)包括兩個側板(21)、頂板(22)、底板(23)、第一板(24)和第二板(25),所述側板(21)分別與所述頂板(22)、所述底板(23)、所述第一板(24)和所述第二板(25)焊接連接,所述側板(21)、所述頂板(22)和所述第一板(24)均與所述主油底殼(1)焊接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油底殼,...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洪忠,申加偉,張俊龍,張萍,劉名,
申請(專利權)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