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電源技術領域,且公開了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包括底座、主板和殼罩,所述底座的表面邊緣處開設有矩形插槽,所述殼罩通過矩形插槽插入于底座的表面,所述主板固定安裝于底座的上表面且位于殼罩的內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四角處且位于殼罩的內外兩側分別固定設有第一L形卡角和第二L形卡角,所述殼罩的拐角處均插入于第一L形卡角和第二L形卡角之間,四個所述第二L形卡角的內部均設有空腔,且空腔的內部設有頂緊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將殼罩與底座快速拆裝,給工作人員的維護帶來了便捷。
A pulse charging power supply based on LLC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
本技術涉及電源
,尤其涉及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
技術介紹
隨著低碳環保生活方式席卷全球,電動車已大規模普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電動車充電電源是電動車的基礎,也是目前電動車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現有的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一般由殼體以及設置在主板上的LLC諧振變換器、正負脈沖生成電路、控制器等相關的設備組成,但是現有的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的殼體一般都是采用若干個螺釘緊固連接,工作人員拆裝時較為繁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的殼體一般都是采用若干個螺釘緊固連接,工作人員拆裝時較為繁瑣的問題,而提出的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包括底座、主板和殼罩,所述底座的表面邊緣處開設有矩形插槽,所述殼罩通過矩形插槽插入于底座的表面,所述主板固定安裝于底座的上表面且位于殼罩的內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四角處且位于殼罩的內外兩側分別固定設有第一L形卡角和第二L形卡角,所述殼罩的拐角處均插入于第一L形卡角和第二L形卡角之間,四個所述第二L形卡角的內部均設有空腔,且空腔的內部設有頂緊機構;所述頂緊機構包括移動板、滑桿、頂桿、彈簧和螺桿,所述移動板傾斜設置于空腔的內部,所述滑桿傾斜對稱固定設置于空腔的內部,所述移動板的兩端均固定設有連接板,兩個所述連接板的側壁均通過滑孔分別與兩個所述滑桿的桿壁滑動連接,所述頂桿對稱固定設置于移動板的下側面,兩個所述頂桿遠離移動板的一端均貫穿至第二L形卡角的外部,所述殼罩的拐角處開設有與頂桿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彈簧對稱固定設置于移動板的上側,兩個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均與空腔的側壁固定連接,所述螺桿固定設置于移動板的前側壁上,所述第二L形卡角的前側壁頂部且與螺桿的位置對應處傾斜開設有條形孔,所述螺桿遠離移動板的一端穿過條形孔的內部并向外延伸。優選的,所述螺桿的桿壁且位于第二L形卡角外的部分螺紋連接有轉動環。優選的,所述殼罩的頂部設置有散熱窗。優選的,所述主板通過螺栓緊固安裝于底座的上表面。優選的,所述底座的表面左右兩側均開設有多個均勻分布的安裝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具備以下有益效果:1、該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通過設置在底座上的矩形插槽、第一L形卡角和第二L形卡角,能夠將殼罩限位插入在底座的上表面,通過設置在第二L形卡角內部的移動板、滑桿、頂桿、彈簧、連接板和螺桿,能夠將殼罩的四角快速卡緊固定住。2、該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通過設置在螺桿上的轉動環,當需要拆卸殼罩時,移動螺桿使得的頂桿與殼罩分離之后,再擰動轉動環使得螺桿與第二L形卡角擰緊,從而能夠避免頂桿被彈簧再次頂入殼罩上的卡槽內。該裝置中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本技術能夠將殼罩與底座快速拆裝,給工作人員的維護帶來了便捷。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提出的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局部A部分的結構放大圖;圖3為圖1中局部B部分的結構放大圖。圖中:1底座、2主板、3殼罩、4第一L形卡角、5第二L形卡角、6移動板、7滑桿、8頂桿、9彈簧、10連接板、11螺桿、12轉動環、13散熱窗、14安裝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參照圖1-3,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包括底座1、主板2和殼罩3,底座1的表面邊緣處開設有矩形插槽,殼罩3通過矩形插槽插入于底座1的表面,主板2固定安裝于底座1的上表面且位于殼罩3的內部,底座1的上表面四角處且位于殼罩3的內外兩側分別固定設有第一L形卡角4和第二L形卡角5,殼罩3的拐角處均插入于第一L形卡角4和第二L形卡角5之間,四個第二L形卡角5的內部均設有空腔,且空腔的內部設有頂緊機構;頂緊機構包括移動板6、滑桿7、頂桿8、彈簧9和螺桿11,移動板6傾斜設置于空腔的內部,滑桿7傾斜對稱固定設置于空腔的內部,移動板6的兩端均固定設有連接板10,兩個連接板10的側壁均通過滑孔分別與兩個滑桿7的桿壁滑動連接,頂桿8對稱固定設置于移動板6的下側面,兩個頂桿8遠離移動板6的一端均貫穿至第二L形卡角5的外部,殼罩3的拐角處開設有與頂桿8相配合的卡槽,彈簧9對稱固定設置于移動板6的上側,兩個彈簧9的另一端均與空腔的側壁固定連接,螺桿11固定設置于移動板6的前側壁上,第二L形卡角5的前側壁頂部且與螺桿11的位置對應處傾斜開設有條形孔,螺桿11遠離移動板6的一端穿過條形孔的內部并向外延伸。螺桿11的桿壁且位于第二L形卡角5外的部分螺紋連接有轉動環12,當需要拆卸殼罩3時,移動螺桿11使得的頂桿8與殼罩3分離之后,再擰動轉動環12使得螺桿11與第二L形卡角5擰緊,從而能夠避免頂桿8被彈簧9再次頂入殼罩3上的卡槽內。殼罩3的頂部設置有散熱窗13,能夠對主板2上的元件進行散熱。主板2通過螺栓緊固安裝于底座1的上表面。底座1的表面左右兩側均開設有多個均勻分布的安裝孔14,能夠將底座1與外部的設備安裝固定。本技術中,使用時,通過設置在底座1上的矩形插槽、第一L形卡角4和第二L形卡角5,能夠將殼罩3限位插入在底座1的上表面,通過設置在第二L形卡角5內部的移動板6、滑桿7、頂桿8、彈簧9、連接板10和螺桿11,彈簧9能給移動板6施加一個外力,并使得頂桿8伸出第二L形卡角5與殼罩3上的卡槽進行配合,從而能夠將殼罩3的四角快速卡緊固定住;當需要拆卸殼罩3時,移動螺桿11使得的頂桿8與殼罩3分離之后,再擰動轉動環12使得螺桿11與第二L形卡角5擰緊,從而能夠避免頂桿8被彈簧9再次頂入殼罩3上的卡槽內。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技術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包括底座(1)、主板(2)和殼罩(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表面邊緣處開設有矩形插槽,所述殼罩(3)通過矩形插槽插入于底座(1)的表面,所述主板(2)固定安裝于底座(1)的上表面且位于殼罩(3)的內部,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四角處且位于殼罩(3)的內外兩側分別固定設有第一L形卡角(4)和第二L形卡角(5),所述殼罩(3)的拐角處均插入于第一L形卡角(4)和第二L形卡角(5)之間,四個所述第二L形卡角(5)的內部均設有空腔,且空腔的內部設有頂緊機構;所述頂緊機構包括移動板(6)、滑桿(7)、頂桿(8)、彈簧(9)和螺桿(11),所述移動板(6)傾斜設置于空腔的內部,所述滑桿(7)傾斜對稱固定設置于空腔的內部,所述移動板(6)的兩端均固定設有連接板(10),兩個所述連接板(10)的側壁均通過滑孔分別與兩個所述滑桿(7)的桿壁滑動連接,所述頂桿(8)對稱固定設置于移動板(6)的下側面,兩個所述頂桿(8)遠離移動板(6)的一端均貫穿至第二L形卡角(5)的外部,所述殼罩(3)的拐角處開設有與頂桿(8)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彈簧(9)對稱固定設置于移動板(6)的上側,兩個所述彈簧(9)的另一端均與空腔的側壁固定連接,所述螺桿(11)固定設置于移動板(6)的前側壁上,所述第二L形卡角(5)的前側壁頂部且與螺桿(11)的位置對應處傾斜開設有條形孔,所述螺桿(11)遠離移動板(6)的一端穿過條形孔的內部并向外延伸。/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基于LLC的脈沖充電電源,包括底座(1)、主板(2)和殼罩(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表面邊緣處開設有矩形插槽,所述殼罩(3)通過矩形插槽插入于底座(1)的表面,所述主板(2)固定安裝于底座(1)的上表面且位于殼罩(3)的內部,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四角處且位于殼罩(3)的內外兩側分別固定設有第一L形卡角(4)和第二L形卡角(5),所述殼罩(3)的拐角處均插入于第一L形卡角(4)和第二L形卡角(5)之間,四個所述第二L形卡角(5)的內部均設有空腔,且空腔的內部設有頂緊機構;所述頂緊機構包括移動板(6)、滑桿(7)、頂桿(8)、彈簧(9)和螺桿(11),所述移動板(6)傾斜設置于空腔的內部,所述滑桿(7)傾斜對稱固定設置于空腔的內部,所述移動板(6)的兩端均固定設有連接板(10),兩個所述連接板(10)的側壁均通過滑孔分別與兩個所述滑桿(7)的桿壁滑動連接,所述頂桿(8)對稱固定設置于移動板(6)的下側面,兩個所述頂桿(8)遠離移動板(6)的一端均貫穿至第二L形卡角(5)的外部,所述殼罩(3)的拐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雷永忠,劉瓊,李星林,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市江珂新能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