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包括軌道底座,所述軌道底座兩側設置有第一澆筑模板,軌道底座前后兩端均設置有第二澆筑模板,第二澆筑模板位于第一澆筑模板的內壁,所述第一澆筑模板外壁設置有第一加固板,第一加固板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加固板頂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插設在第一限位板內部,所述第一限位板頂部開設有圓孔。該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通過在固定第二澆筑模板和第一澆筑模板時在第一澆筑模板外壁設置第一加固板,通過調節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長度實現第一加固板的快速對第一澆筑模板和第二澆筑模板進行加固,從而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A rail base pouring formwork for railway construction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
本技術涉及鐵路工程
,具體為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
技術介紹
鐵路上的各種土木工程設施,同時也指修建鐵路各階段(勘測設計、施工、養護、改建)所運用的技術;鐵路工程最初包括與鐵路有關的土木(軌道、路基、橋梁、隧道、站場)、機械(機車、車輛)和信號等工程;隨著建設的發展和技術的進一步分工,其中一些工程逐漸形成為獨立的學科,如機車工程、車輛工程、信號工程;另外一些工程逐漸歸入各自的本門學科,如橋梁工程,隧道工程;鐵路工程一詞已僅狹義地指:鐵路選線、鐵路軌道、路基和鐵路站場及樞紐,其中站場設計在中國和蘇聯的有關學院雖已歸入“運輸”專業,但在歐、美各國仍列入“鐵路工程”中;站場設計乃是運輸與工程兩專業人員均需具備的知識,而站場工程則是鐵路工程的重要部分。在對軌道底座的澆筑模板進行固定時,傳統的方法需要在模板的兩側以及前后多出進行加固,避免模板不牢固,而固定模板時工作量較多,內容也較為繁瑣,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傳統固定澆筑模板的方式工作量較大、效率低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包括軌道底座,所述軌道底座兩側設置有第一澆筑模板,軌道底座前后兩端均設置有第二澆筑模板,第二澆筑模板位于第一澆筑模板的內壁,所述第一澆筑模板外壁設置有第一加固板,第一加固板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加固板頂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插設在第一限位板內部,所述第一限位板頂部開設有圓孔,第一限位板與第二限位板通過螺栓進行連接。優選的,所述第一加固板為“L”形結構,且第一加固板通過螺栓與基座進行固定,并且第一加固板與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為一體連接。優選的,所述第一澆筑模板內壁設置有卡槽,且卡槽位于第二澆筑模板的前端,并且卡槽內部插設有第二支撐板。優選的,所述第二澆筑模板外壁上設置有第一支撐板,且第一支撐板外壁上傾斜設置有第三支撐板,并且第三支撐板的末端與第二支撐板相連接。優選的,所述軌道底座設置在基座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通過在固定第二澆筑模板和第一澆筑模板時在第一澆筑模板外壁設置第一加固板,通過調節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長度實現第一加固板的快速對第一澆筑模板和第二澆筑模板進行加固,從而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剖視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圖2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第一澆筑模板與第二澆筑模板連接結構示意圖。圖中:1、第一加固板,2、第一澆筑模板,3、第一限位板,4、第二澆筑模板,5、第二限位板,6、基座,7、軌道底座,8、第一支撐板,9、第二支撐板,10、第三支撐板,11、卡槽。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包括軌道底座7,軌道底座7兩側設置有第一澆筑模板2,軌道底座7左右兩側與第一澆筑模板2貼合,軌道底座7前后兩端均設置有第二澆筑模板4,第二澆筑模板4位于第一澆筑模板2的內壁,第二澆筑模板4外壁上設置有第一支撐板8,且第一支撐板8外壁上傾斜設置有第三支撐板10,并且第三支撐板10的末端與第二支撐板9相連接,第一支撐板8、第二支撐板9和第三支撐板10可以對第二澆筑模板4進行加固,避免第二澆筑模板4與第一加固板1的連接處在澆筑模板時被撐開;軌道底座7設置在基座6上,第一澆筑模板2外壁設置有第一加固板1,第一加固板1設置有多個,第一加固板1設置有2個,第一澆筑模板2內壁設置有卡槽11,第一澆筑模板2與卡槽11為一體連接,且卡槽11位于第二澆筑模板4的前端,并且卡槽11內部插設有第二支撐板9,第二支撐板9主要用于支撐第二支撐板9;第一加固板1頂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限位板3和第二限位板5,第二限位板5插設在第一限位板3內部,第一限位板3與第二限位板5構成活動連接,第一加固板1為“L”形結構,且第一加固板1通過螺栓與基座6進行固定,并且第一加固板1與第一限位板3和第二限位板5為一體連接;第一限位板3頂部開設有圓孔,便于螺栓將第一限位板3和第二限位板5固定,通過調節第一限位板3和第二限位板5的長度,可以使第一加固板1貼合與第一澆筑模板2的外壁,對第一澆筑模板2進行加固,第一限位板3與第二限位板5通過螺栓進行連接;該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通過在固定第二澆筑模板4和第一澆筑模板2時在第一澆筑模板2外壁設置第一加固板1,通過調節第一限位板3和第二限位板5的長度實現第一加固板1的快速對第一澆筑模板2和第二澆筑模板4進行加固,從而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原理:在使用該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時,首先對本裝置進行簡單的了解,了解過后再對本裝置的重要零件部為進行檢查,檢查沒有問題后再正式進入使用,使用時,首先將第一澆筑模板2與第二澆筑模板4通過螺栓進行初步的固定,固定時使第二澆筑模板4位于第一澆筑模板2的內壁,將第一澆筑模板2與第二澆筑模板4固定好后,首先將第一加固板1貼合與第一澆筑模板2的外壁,在將第一加固板1與第一澆筑模板2貼合的同時在第一限位板3的內部拉動第二限位板5,使第一加固板1可以快速與第一澆筑模板2貼合;接著使用螺栓貫穿第一限位板3外壁上的通孔與第二限位板5連接,將第二限位板5與第一限位板3固定好后再使用螺栓將第一加固板1與基座6固定,將其固定好后再對第二澆筑模板4進行加固;加固時,使用第二支撐板9插入第一澆筑模板2內壁的卡槽11中去,接著使用第一支撐板8與第二澆筑模板4外壁貼合,將第一支撐板8放置好后,再使用第三支撐板10支撐在第一支撐板8與第二支撐板9之間,而這時即可完成對第一澆筑模板2和第二澆筑模板4的固定,隨后即可進行澆筑工作,這就是該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的工作原理。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軌道底座(7),所述軌道底座(7)兩側設置有第一澆筑模板(2),軌道底座(7)前后兩端均設置有第二澆筑模板(4),第二澆筑模板(4)位于第一澆筑模板(2)的內壁,所述第一澆筑模板(2)外壁設置有第一加固板(1),第一加固板(1)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加固板(1)頂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限位板(3)和第二限位板(5),第二限位板(5)插設在第一限位板(3)內部,所述第一限位板(3)頂部開設有圓孔,第一限位板(3)與第二限位板(5)通過螺栓進行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軌道底座(7),所述軌道底座(7)兩側設置有第一澆筑模板(2),軌道底座(7)前后兩端均設置有第二澆筑模板(4),第二澆筑模板(4)位于第一澆筑模板(2)的內壁,所述第一澆筑模板(2)外壁設置有第一加固板(1),第一加固板(1)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加固板(1)頂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限位板(3)和第二限位板(5),第二限位板(5)插設在第一限位板(3)內部,所述第一限位板(3)頂部開設有圓孔,第一限位板(3)與第二限位板(5)通過螺栓進行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鐵路施工用軌道底座澆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板(1)為“L”形結構,且第一加固板(1)通過螺栓與基座(6)進行固定,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曉軍,李高慧,蔣明偉,史磊,劉文琦,劉磊,
申請(專利權)人:王曉軍,李高慧,蔣明偉,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新疆;6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