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包括手柄,其特征是:所述手柄的一側固定連接殼體,所述殼體的頂板一側固定連接電機開關,所述殼體的兩個豎板一端分別固定連接擋板,所述殼體的內部設置有康復診療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康復診療設備領域,具體地講,涉及一種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有利于實現中醫康復診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
本技術涉及康復診療設備領域,具體地講,涉及一種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
技術介紹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目前,現有的康復理療器通常是采用人工推拿、按摩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然而人工按摩力度不均勻,在進行康復理療時如果人工按摩力度過大會使人們感覺到疼痛和不適,如果按摩力度過小起不到理療的效果,因此人工按摩的舒適程度相對較差。此為,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有利于實現中醫康復診療。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專利技術目的:一種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包括手柄,其特征是:所述手柄的一側固定連接殼體,所述殼體的頂板一側固定連接電機開關,所述殼體的兩個豎板一端分別固定連接擋板,所述殼體的內部設置有康復診療機構。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所述康復診療機構包括電機,所述電機固定連接所述殼體的頂板另一側,所述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圓盤的一側中心,所述圓盤的另一側偏心處固定連接圓桿三的一端,所述圓桿三設置在矩形滑槽二的凹槽內,所述矩形滑槽二的一側固定連接T形桿的長桿的一端,所述T形桿的長桿穿過矩形滑槽一的一側中部,所述矩形滑槽一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方板的一側底部,所述矩形滑槽一的凹槽內設置有T形桿的短桿。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所述方板的一側固定連接所述殼體的頂板另一側的中部,所述方板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所述擋板的一側,所述方板的底部設置有直槽,所述方板的一側底部設置有梯形滑槽,所述直槽連通所述梯形滑槽,所述直槽內設置有兩組對稱分布的方塊,所述梯形滑槽內設置有兩組對稱分布的梯形滑塊,每個所述梯形滑塊的一側分別固定連接對應的所述方塊的一側。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外側對稱的所述方塊的下側一端分別鉸接連桿一的一端,對稱的所述連桿一的另一端分別同軸交叉鉸接圓桿四,所述圓桿四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T形桿的短桿一側中部,內側對稱的所述方塊的下側一端分別鉸接連桿二的一端,對稱的所述連桿二的另一端分別同軸交叉所述圓桿四。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每個所述梯形滑塊的另一側分別固定連接齒條的一側,每個所述齒條分別嚙合齒輪,每個所述齒輪的中心軸一端鉸接所述方板的一側底部,每個所述齒輪的中心軸另一端鉸接所述殼體的一個豎板內側底部。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每個所述齒輪的中心軸分別固定連接按摩滾輪的中心。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1)本裝置有多個按摩滾輪,能夠實現按摩滾輪的往復按摩,有效的提高按摩效率;(2)本裝置有手柄,能夠實現按摩多個部位,而且通過手柄按壓不同的力度來按摩,達到更好的理療效果;(3)通過電機實現按摩滾輪減少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從而節約大量的人力成本。本技術為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有利于實現中醫康復診療。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圖2為本技術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二。圖3為本技術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三。圖4為本技術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四。圖5為本技術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五。圖6為本技術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六。圖7為本技術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七。圖中:1、殼體,2、手柄,3、電機開關,6、擋板,7、電機,8、按摩滾輪,10、方板,11、T形桿,12、矩形滑槽一,13、矩形滑槽二,14、圓桿三,15、圓盤,17、直槽,18、梯形滑槽,19、方塊,20、連桿一,21、連桿二,22、圓桿四,23、齒輪,24、齒條,25、梯形滑塊。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如圖1-圖7所示,本技術包括手柄2,所述手柄2的一側固定連接殼體1,所述殼體1的頂板一側固定連接電機開關3,所述殼體1的兩個豎板一端分別固定連接擋板6,所述殼體1的內部設置有康復診療機構。所述康復診療機構包括電機7,所述電機7固定連接所述殼體1的頂板另一側,所述電機7的輸出軸固定連接圓盤15的一側中心,所述圓盤15的另一側偏心處固定連接圓桿三14的一端,所述圓桿三14設置在矩形滑槽二13的凹槽內,所述矩形滑槽二13的一側固定連接T形桿11的長桿的一端,所述T形桿11的長桿穿過矩形滑槽一12的一側中部,所述矩形滑槽一12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方板10的一側底部,所述矩形滑槽一12的凹槽內設置有T形桿11的短桿。所述方板10的一側固定連接所述殼體1的頂板另一側的中部,所述方板10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所述擋板6的一側,所述方板10的底部設置有直槽17,所述方板10的一側底部設置有梯形滑槽18,所述直槽17連通所述梯形滑槽18,所述直槽17內設置有兩組對稱分布的方塊19,所述梯形滑槽18內設置有兩組對稱分布的梯形滑塊25,每個所述梯形滑塊25的一側分別固定連接對應的所述方塊19的一側。外側對稱的所述方塊19的下側一端分別鉸接連桿一20的一端,對稱的所述連桿一20的另一端分別同軸交叉鉸接圓桿四22,所述圓桿四22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T形桿11的短桿一側中部,內側對稱的所述方塊19的下側一端分別鉸接連桿二21的一端,對稱的所述連桿二21的另一端分別同軸交叉所述圓桿四22。每個所述梯形滑塊25的另一側分別固定連接齒條24的一側,每個所述齒條24分別嚙合齒輪23,每個所述齒輪23的中心軸一端鉸接所述方板10的一側底部,每個所述齒輪23的中心軸另一端鉸接所述殼體1的一個豎板內側底部。每個所述齒輪23的中心軸分別固定連接按摩滾輪8的中心。相鄰的所述齒輪23的中心軸上的所述按摩滾輪8交錯分布。每個所述按摩滾輪8外側分別固定連接一組均勻排布的按摩球,所述按摩球的材質為橡膠。所述電機開關3電性連接電源,所述電機開關3及所述電源都是現有產品,在此不再贅述。所述電機7電性連接所述電機開關3(圖中未畫出)。本技術工作流程為:醫務人員雙手握住手柄2,使按摩滾輪8上的按摩球接觸需要按摩的位置,按下電機開關3,電機7開始轉動,電機7帶動圓盤15轉動,圓盤15帶動圓桿三14轉動的同時沿著矩形滑槽二13的凹槽移動,圓桿三14帶動矩形滑槽二13往復移動,矩形滑槽二13帶動T形桿11的長桿沿著矩形滑槽一12往復移動的同時T形桿11的短桿沿著矩形滑槽一12的凹槽往復移動,T形桿11的短桿帶動圓桿四22往復移動,圓桿四22帶動連桿一20及連桿二21往復擺動,連桿一20及連桿二21帶動方塊19沿著直槽17往復移動,方塊19帶動梯形滑塊25沿著梯形滑槽18往復移動,梯形滑塊25帶動齒條24往復移動,齒條24帶動齒輪23往復轉動,齒輪23帶動按摩滾輪8往復轉動,按摩滾輪8上的按摩球往復擺動,對患者進行按摩,當按摩一段時間后,按下電機開關3,電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包括手柄(2),其特征是:所述手柄(2)的一側固定連接殼體(1),所述殼體(1)的頂板一側固定連接電機開關(3),所述殼體(1)的兩個豎板一端分別固定連接擋板(6),所述殼體(1)的內部設置有康復診療機構。/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包括手柄(2),其特征是:所述手柄(2)的一側固定連接殼體(1),所述殼體(1)的頂板一側固定連接電機開關(3),所述殼體(1)的兩個豎板一端分別固定連接擋板(6),所述殼體(1)的內部設置有康復診療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其特征是:所述康復診療機構包括電機(7),所述電機(7)固定連接所述殼體(1)的頂板另一側,所述電機(7)的輸出軸固定連接圓盤(15)的一側中心,所述圓盤(15)的另一側偏心處固定連接圓桿三(14)的一端,所述圓桿三(14)設置在矩形滑槽二(13)的凹槽內,所述矩形滑槽二(13)的一側固定連接T形桿(11)的長桿的一端,所述T形桿(11)的長桿穿過矩形滑槽一(12)的一側中部,所述矩形滑槽一(12)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方板(10)的一側底部,所述矩形滑槽一(12)的凹槽內設置有T形桿(11)的短桿。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中醫康復診療器,其特征是:所述方板(10)的一側固定連接所述殼體(1)的頂板另一側的中部,所述方板(10)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所述擋板(6)的一側,所述方板(10)的底部設置有直槽(17),所述方板(10)的一側底部設置有梯形滑槽(18...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洪辰,
申請(專利權)人:劉洪辰,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