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編織結構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高抗拉性的手絹紡織結構,所述紡織結構包括相互交叉編織的經線和緯線,且經線和緯線均設有多根,分別構成徑向結構和緯向結構,所述經線包括第一經線和第二經線,所述第一經線纏繞編織于第二經線上,且第一經線、第二經線與緯線相互壓緊;所述第一經線由第一紡織線與第二紡織線編織而成,所述第一紡織線與第二紡織線交叉纏繞,且第一紡織線和第二紡織線中至少有一個為棉質紡織線;綜上,在本發明專利技術中,提供經線、緯線相互配合的編織結構,具體經線包括第一經線和第二經線,以與緯線配合,形成三線相互交叉壓緊,從而有效保證了整體編織結構的穩定性和抗拉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高抗拉性的手絹紡織結構
本專利技術屬于編織結構
,具體涉及一種高抗拉性的手絹紡織結構。
技術介紹
手絹大多由紡織面料制成,而紡織面料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紡織結構。在實際使用中手絹大多用來擦拭身體,例如在運動時擦汗,再例如沾濕后擦手或擦臉等,由此則需要手絹保持有良好的吸水性;另外,由于手絹的使用頻率較高,則需要進行多次清洗,而清洗時需要對手絹進行多次的擰水,則對手絹的抗拉性能要求較高。為此,提供一種具有高抗拉強度和良好吸水性的手絹紡織結構顯得十分必要。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抗拉性的手絹紡織結構,以滿足手絹在使用中吸水和抗拉的需求。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抗拉性的手絹紡織結構,所述紡織結構包括相互交叉編織的經線和緯線,且經線和緯線均設有多根,分別構成徑向結構和緯向結構,所述經線包括第一經線和第二經線,所述第一經線纏繞編織于第二經線上,且第一經線、第二經線與緯線相互壓緊;所述紡織結構的徑向結構:經向每根所述第一經線均包括依次連接的多個套環,且多個套環沿經向分布,所述第二經線貫穿多個套環,且經向的多個套環連接部位間隔分布于第二經線的兩側;所述紡織結構的緯向結構:緯向的相鄰兩根所述第一經線之間形成有透氣孔,且透氣孔位于緯向的相鄰兩個套環連接部位之間,所述緯線貫穿透氣孔,且緯向的相鄰兩個套環連接部位分別位于緯線的兩側。優選的,所述第一經線由第一紡織線與第二紡織線編織而成,所述第一紡織線與第二紡織線交叉纏繞,且交叉纏繞部位構成套環連接部位。優選的,所述第一紡織線和第二紡織線中至少有一個為棉質紡織線。優選的,所述第一紡織線與第二紡織線交叉纏繞時,至少交叉兩次,形成凸起的防滑部。優選的,所述緯線貫穿透氣孔時,在緯線兩側均形成有透氣間隙。優選的,所述每根所述第一經線的交叉纏繞部位的兩側均內凹形成有左、右兩個凹槽,且緯向上相鄰的左、右兩個凹槽組合形成透氣孔。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本專利技術中,提供經線、緯線相互配合的編織結構,具體經線包括第一經線和第二經線,以與緯線配合,形成三線相互交叉壓緊,從而有效保證了整體編織結構的穩定性和抗拉強度。(2)上述第一經線由第一紡織線和第二紡織線交叉紡織而成,且第一紡織線與第二紡織線的交叉處相互纏繞形成防滑部,以有效提高成型手絹的防滑性,避免手絹在使用時易掉落。(3)上述第一紡織線與第二紡織線的交叉處形成有凹槽,且相鄰凹槽配合構成透氣孔,緯線貫穿透氣孔時留有透氣間隙,由此有效保證成型手絹的透氣性;另外,第一紡織線與第二紡織線中至少有一個采用棉線制成,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而透氣間隙又為棉線的吸水膨脹提供了有效的緩沖空間。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中第二經線與緯線的配合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中第一經線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中第一經線與緯線的配合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中防滑部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第一經線、11-第一紡織線、12-第二紡織線、2-第二經線、3-緯線、4-防滑部、5-凹槽、6-透氣孔、61-透氣間隙。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本專利技術中提供了一種高抗拉性的手絹紡織結構,其具體結構形式請參閱圖1-圖5所示:紡織結構包括相互交叉編織的經線和緯線3,且經線和緯線3均設有多根,分別構成徑向結構和緯向結構,經線包括第一經線1和第二經線2,第一經線1纏繞編織于第二經線2上,且第一經線1、第二經線2與緯線3相互壓緊;紡織結構的徑向結構:經向每根第一經線1均包括依次連接的多個套環,且多個套環沿經向分布,第二經線2貫穿多個套環,且經向的多個套環連接部位間隔分布于第二經線2的兩側;紡織結構的緯向結構:緯向的相鄰兩根第一經線1之間形成有透氣孔6,且透氣孔6位于緯向的相鄰兩個套環連接部位之間,緯線3貫穿透氣孔6,且緯向的相鄰兩個套環連接部位分別位于緯線3的兩側。在本實施例中,結合圖1對上述結構的編織方式進行具體描述:如設有a/b/c/d四根經線,其中每根第一經線1均包括第一紡織線11和第二紡織線12。步驟一:將四根經線的一端固定于同一水平直線上,保證每根第二經線2的兩側均有第一紡織線11和第二紡織線12。步驟二:下壓a/c兩根第二經線2,上抬b/d兩根第二經線2,以此使得四根第二經線2形成交錯狀態。步驟三:抬起a/c兩根第一經線1,下壓b/d兩根第一經線1,以此使得四根第一經線1形成交錯狀態。步驟四:向交錯狀態下的經線中卡入第一根緯線3。步驟五:將第一經線1中的第一紡織線11和第二紡織線12交叉纏繞,并將交叉纏繞部位覆于第一根緯線3上,實現對第一根緯線3的壓緊。具體,在本步驟中,其交叉纏繞次數至少為兩次,圖5中即使出了交叉纏繞兩次后的狀態,而在交叉纏繞后所形成的交叉纏繞部位的兩側均內凹形成有左、右兩個凹槽5;在交叉纏繞部位覆于第一根緯線3上時,交叉纏繞部位凸起于緯線3表面,從而形成了凸起的防滑部4,以有效提高整體編織結構的防滑性;另外,在此時,第一經線1(a)右側的凹槽5與第一經線1(b)左側的凹槽5相對應,由此基于兩個凹槽5配合形成透氣孔6,而緯線3剛好貫穿透氣孔6。請參閱圖4所示,在透氣孔6內位于緯線3的兩側均留有一定間隙,即透氣間隙61,其目的是保證整體編織結構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步驟六:抬起a/c兩根第二經線2,下壓b/d兩根第二經線2,以此使得四根第二經線2形成交錯狀態;下壓a/c兩根第一經線1,抬起b/d兩根第一經線1,以此使得四根第一經線1形成交錯狀態;然后重復步驟四至步驟五,完成第二根緯線3的編織;步驟七:重復步驟二至步驟五,完成第三根緯線3的編織;步驟八:依次重復步驟六至步驟七,直至完成整體編織結構的編織。針對上述實施例可知,最終形成的結構為緯線3始終壓緊于第一經線1與第二經線2之間;作為另一可實施方式,還可形成還可將第一經線1壓緊于緯線3與第二經線2之間,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其具體編織原理與上述公開原理相同,不同之處在于緯線3的放置位置。綜上,對于整體編織結構中的第一經線1,其第一紡織線11和第二紡織線12中至少有一個為棉質紡織線,具體棉質紡織線(簡稱棉線)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有效滿足成型手絹的吸水需求。另外,在進行吸水時,棉線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膨脹,而透氣間隙61則能為其提供有效的膨脹緩沖空間。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高抗拉性的手絹紡織結構,所述紡織結構包括相互交叉編織的經線和緯線(3),且經線和緯線(3)均設有多根,分別構成徑向結構和緯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經線包括第一經線(1)和第二經線(2),所述第一經線(1)纏繞編織于第二經線(2)上,且第一經線(1)、第二經線(2)與緯線(3)相互壓緊;/n所述紡織結構的徑向結構:經向每根所述第一經線(1)均包括依次連接的多個套環,且多個套環沿經向分布,所述第二經線(2)貫穿多個套環,且經向的多個套環連接部位間隔分布于第二經線(2)的兩側;/n所述紡織結構的緯向結構:緯向的相鄰兩根所述第一經線(1)之間形成有透氣孔(6),且透氣孔(6)位于緯向的相鄰兩個套環連接部位之間,所述緯線(3)貫穿透氣孔(6),且緯向的相鄰兩個套環連接部位分別位于緯線(3)的兩側。/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高抗拉性的手絹紡織結構,所述紡織結構包括相互交叉編織的經線和緯線(3),且經線和緯線(3)均設有多根,分別構成徑向結構和緯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經線包括第一經線(1)和第二經線(2),所述第一經線(1)纏繞編織于第二經線(2)上,且第一經線(1)、第二經線(2)與緯線(3)相互壓緊;
所述紡織結構的徑向結構:經向每根所述第一經線(1)均包括依次連接的多個套環,且多個套環沿經向分布,所述第二經線(2)貫穿多個套環,且經向的多個套環連接部位間隔分布于第二經線(2)的兩側;
所述紡織結構的緯向結構:緯向的相鄰兩根所述第一經線(1)之間形成有透氣孔(6),且透氣孔(6)位于緯向的相鄰兩個套環連接部位之間,所述緯線(3)貫穿透氣孔(6),且緯向的相鄰兩個套環連接部位分別位于緯線(3)的兩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抗拉性的手絹紡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經線(1)由第一紡織線(1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雪鋒,
申請(專利權)人:長興創智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