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足部訓練牽引器材,包括腳掌套、足跟套、套筒、拉繩和收繩器;腳掌套的后端通過彈力繩與足跟套連接;套筒收繩器在套筒的兩側各設有一個;收繩器包括收繩輪、卷簧、控制桿和殼體;收繩輪和卷簧均設于殼體內,并且卷簧的兩頭分別與殼體和收繩輪連接;拉繩的中部與腳掌套固定,并且兩頭分別纏繞在兩個收繩器的收繩輪上;控制桿活動設置在殼體上,控制桿位于殼體內的一端上設有與收繩輪配合并限制收繩輪的旋轉方向的限位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穿戴極為方便,就有良好的透氣性,極為輕便,具有良好的鍛煉恢復效果,操作極為方便,通過控制桿上限位部對收繩輪旋轉方向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牽引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足部訓練牽引器材
本技術涉及康復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足部訓練牽引器材。
技術介紹
足下垂是骨外科體征之一。足下垂患者的足部會呈現出自然下翻的現象,足部與小腿之間很難保持垂直狀態。在矯正過程中,醫生會讓患者將足部向上翻,使足部與小腿保持垂直鍛煉肌肉。目前,現有的足下垂康復訓練主要采用手動按摩式和器械定位式,手動按摩式具有諸多不便,在康復訓練階段必須有專人進行操作,十分不便,而且對于足部翻動的方向不可控,力量不均衡,因此容易造成患者踝關節受傷。器械定位式又過于笨重,使用非常不方便,而且無法持續提供牽引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用更為方便的,能夠提供持續牽引力的足部訓練牽引器材。實現本技術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足部訓練牽引器材,包括腳掌套、足跟套、套筒、拉繩和收繩器;所述腳掌套的后端通過彈力繩與足跟套連接;所述套筒所述收繩器在套筒的兩側各設有一個;所述收繩器包括收繩輪、卷簧、控制桿和殼體;所述收繩輪和卷簧均設于殼體內,并且卷簧的兩頭分別與殼體和收繩輪連接;所述拉繩的中部與腳掌套固定,并且兩頭分別纏繞在兩個收繩器的收繩輪上;所述控制桿活動設置在殼體上,控制桿位于殼體內的一端上設有與收繩輪配合并限制收繩輪的旋轉方向的限位部。所述套筒包括第一圓弧板和第二圓弧板;所述第一圓弧板的兩側分別通過兩個彈力帶與第二圓弧板的兩側連接,使第一圓弧板和第二圓弧板形成筒體;所述兩個收繩器分別固定在第一圓弧板和第二圓弧板的外側上。所述收繩器的殼體上設有供拉繩伸入的進繩孔;所述殼體的內壁上設有空心軸;所述收繩輪通過軸承轉動連接在空心軸的一端上;所述卷簧設置在收繩輪與殼體的內壁之間,并且卷簧的兩頭分別與收繩輪和殼體的內壁之間固定連接。所述收繩器的控制桿的一端套設在空心軸另一端上,并且控制桿的另一端通過殼體上設置的通孔伸出殼體之外;所述空心軸內部設有拉簧;所述拉簧的兩端分別與控制桿和空心軸固定;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棘齒;所述第一棘齒設于控制桿朝向收繩輪的一端面上,并且環繞軸線均布有復數個;所述收繩輪的端面上設有與第一棘齒嚙合的第二棘齒,并且第二棘齒環繞軸線均布有復數個。所述收繩器的控制桿位于殼體內的外壁上設有限制自身滑動距離的限位凸臺。所述收繩器的控制桿位于殼體外的一端上設有桿柄;所述桿柄的周面上設有截面呈弧形的環形槽。所述拉繩呈扁平狀;所述拉繩包括與腳掌套固定的中段,以及分別位于中段兩頭的第一連接段和第二連接段;所述第一連接段與第二連接段的長度一致。所述腳掌套上設有供腳趾伸出的趾孔;所述腳掌套的底部內嵌有柔性托板。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技術的腳掌套與足跟為分體式設計,之間通過彈力繩連接,穿戴極為方便,就有良好的透氣性,極為輕便,兩個收繩器的卷簧提供的持續驅動力,通過拉繩持續拉動足部,能夠很好的牽引足部上翻,具有良好的鍛煉恢復效果,操作極為方便,通過控制桿上限位部對收繩輪旋轉方向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牽引效果。(2)本技術的套筒包括第一圓弧板和第二圓弧板;所述第一圓弧板的兩側分別通過兩個彈力帶與第二圓弧板的兩側連接,使第一圓弧板和第二圓弧板形成筒體,套筒的穿戴極為方便。(3)本技術的收繩器的控制桿位于殼體內的外壁上設有限制自身滑動距離的限位凸臺,避免控制桿被拔出。(4)本技術的收繩器的控制桿位于殼體外的一端上設有桿柄,桿柄的周面上設有截面呈弧形的環形槽,分別拉動控制桿。(5)本技術的腳掌套上設有供腳趾伸出的趾孔;所述腳掌套的底部內嵌有柔性托板,能夠提高穿戴的舒適性以及穩定性。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1為本技術去除套筒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套筒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收繩器的剖視圖。附圖中的標號為:腳掌套1、趾孔1-1、足跟套2、套筒3、拉繩4、收繩器5、收繩輪5-1、第二棘齒5-1-1、卷簧5-2、控制桿5-3、第一棘齒5-3-1、限位凸臺5-3-2、桿柄5-3-3、環形槽5-3-4、殼體5-4、進繩孔5-4-1、空心軸5-4-2、拉簧5-4-3、通孔5-4-4。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見圖1至圖3,本實施例的足部訓練牽引器材,包括腳掌套1、足跟套2、套筒3、拉繩4和收繩器5。腳掌套1的后端通過彈力繩6與足跟套2連接。套筒3收繩器5在套筒3的兩側各設有一個。收繩器5包括收繩輪5-1、卷簧5-2、控制桿5-3和殼體5-4。收繩輪5-1和卷簧5-2均設于殼體5-4內,并且卷簧5-2的兩頭分別與殼體5-4和收繩輪5-1連接。拉繩4的中部與腳掌套1固定,并且兩頭分別纏繞在兩個收繩器5的收繩輪5-1上。控制桿5-3活動設置在殼體5-4上,控制桿5-3位于殼體5-4內的一端上設有與收繩輪5-1配合并限制收繩輪5-1的旋轉方向的限位部。套筒3包括第一圓弧板3-1和第二圓弧板3-2。第一圓弧板3-1的兩側分別通過兩個彈力帶7與第二圓弧板3-2的兩側連接,使第一圓弧板3-1和第二圓弧板3-2形成筒體。兩個收繩器5分別固定在第一圓弧板3-1和第二圓弧板3-2的外側上。收繩器5的殼體5-4上設有供拉繩4伸入的進繩孔5-4-1。殼體5-4的內壁上設有空心軸5-4-2。收繩輪5-1通過軸承轉動連接在空心軸5-4-2的一端上。卷簧5-2設置在收繩輪5-1與殼體5-4的內壁之間,并且卷簧5-2的兩頭分別與收繩輪5-1和殼體5-4的內壁之間固定連接。收繩器5的控制桿5-3的一端套設在空心軸5-4-2另一端上,并且控制桿5-3的另一端通過殼體5-4上設置的通孔5-4-4伸出殼體5-4之外。空心軸5-4-2內部設有拉簧5-4-3。拉簧5-4-3的兩端分別與控制桿5-3和空心軸5-4-2固定。限位部包括第一棘齒5-3-1。第一棘齒5-3-1設于控制桿5-3朝向收繩輪5-1的一端面上,并且環繞軸線均布有復數個。收繩輪5-1的端面上設有與第一棘齒5-3-1嚙合的第二棘齒5-1-1,并且第二棘齒5-1-1環繞軸線均布有復數個。收繩器5的控制桿5-3位于殼體5-4內的外壁上設有限制自身滑動距離的限位凸臺5-3-2。收繩器5的控制桿5-3位于殼體5-4外的一端上設有桿柄5-3-3。桿柄5-3-3的周面上設有截面呈弧形的環形槽5-3-4。拉繩4呈扁平狀。拉繩4包括與腳掌套1固定的中段,以及分別位于中段兩頭的第一連接段和第二連接段。第一連接段與第二連接段的長度一致。腳掌套1上設有供腳趾伸出的趾孔1-1。腳掌套1的底部內嵌有柔性托板。使用時,將套筒3套在腳踝處,將腳掌套1和足跟套2分別套在前腳掌和腳后跟上,拉動兩個收繩器5的控制桿5-3,第一棘齒5-3-1失去與第二棘齒5-1-1配合,此時收繩輪5-1可以進行放線,將套筒3沿腿部向上移動,收繩輪5-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足部訓練牽引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腳掌套(1)、足跟套(2)、套筒(3)、拉繩(4)和收繩器(5);所述腳掌套(1)的后端通過彈力繩(6)與足跟套(2)連接;所述套筒(3)所述收繩器(5)在套筒(3)的兩側各設有一個;所述收繩器(5)包括收繩輪(5-1)、卷簧(5-2)、控制桿(5-3)和殼體(5-4);所述收繩輪(5-1)和卷簧(5-2)均設于殼體(5-4)內,并且卷簧(5-2)的兩頭分別與殼體(5-4)和收繩輪(5-1)連接;所述拉繩(4)的中部與腳掌套(1)固定,并且兩頭分別纏繞在兩個收繩器(5)的收繩輪(5-1)上;所述控制桿(5-3)活動設置在殼體(5-4)上,控制桿(5-3)位于殼體(5-4)內的一端上設有與收繩輪(5-1)配合并限制收繩輪(5-1)的旋轉方向的限位部。/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足部訓練牽引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腳掌套(1)、足跟套(2)、套筒(3)、拉繩(4)和收繩器(5);所述腳掌套(1)的后端通過彈力繩(6)與足跟套(2)連接;所述套筒(3)所述收繩器(5)在套筒(3)的兩側各設有一個;所述收繩器(5)包括收繩輪(5-1)、卷簧(5-2)、控制桿(5-3)和殼體(5-4);所述收繩輪(5-1)和卷簧(5-2)均設于殼體(5-4)內,并且卷簧(5-2)的兩頭分別與殼體(5-4)和收繩輪(5-1)連接;所述拉繩(4)的中部與腳掌套(1)固定,并且兩頭分別纏繞在兩個收繩器(5)的收繩輪(5-1)上;所述控制桿(5-3)活動設置在殼體(5-4)上,控制桿(5-3)位于殼體(5-4)內的一端上設有與收繩輪(5-1)配合并限制收繩輪(5-1)的旋轉方向的限位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訓練牽引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3)包括第一圓弧板(3-1)和第二圓弧板(3-2);所述第一圓弧板(3-1)的兩側分別通過兩個彈力帶(7)與第二圓弧板(3-2)的兩側連接,使第一圓弧板(3-1)和第二圓弧板(3-2)形成筒體;所述兩個收繩器(5)分別固定在第一圓弧板(3-1)和第二圓弧板(3-2)的外側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訓練牽引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繩器(5)的殼體(5-4)上設有供拉繩(4)伸入的進繩孔(5-4-1);所述殼體(5-4)的內壁上設有空心軸(5-4-2);所述收繩輪(5-1)通過軸承轉動連接在空心軸(5-4-2)的一端上;所述卷簧(5-2)設置在收繩輪(5-1)與殼體(5-4)的內壁之間,并且卷簧(5-2)的兩頭分別與收繩輪(5-1)和殼體(5-4)的內壁之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伶麗,黃女桐,唐舉玉,張燕,
申請(專利權)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