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筋鏟,涉及醫療工具技術領域,包括:握把,握把一端設置有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第一理筋部.第一理筋部自靠近握把一端到遠離握把一端的寬度依次增大、厚度依次減小。第一理筋部形成鏟狀,利用鏟狀的第一理筋部遠離握把一端作用在患處,通過一定的手法,達到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效果。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接觸面積更大,效率更高,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醫者的工作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筋鏟
本技術涉及醫療工具
,尤其是涉及一種筋鏟。
技術介紹
筋是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神經、筋膜和結締組織等的統稱,臨床比較常見的治療經筋病(筋膜相關性疾病)的方法是手法治療、針具治療、棍針療法等。手法治療即通過治療者的徒手力量或借助某些簡單的器械作用于患者身體局部,達到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針具治療即利用針灸針、刃針、圓利針等針具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治療方法;棍針治療即使用棍針理筋方法處理軟組織達到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效果。其中,手法治療醫者勞動強度大、易疲勞,不適合長時間操作;針具治療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較為痛苦,體驗較差;棍針療法接觸面積小,效率低,疼痛明顯、也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筋鏟,在握把一端設置有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第一理筋部,握持握把利用鏟狀的第一理筋部作用在患處,從而達到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效果。接觸面積更大,效率更高,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醫者的工作量,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筋鏟,包括:握把,所述握把一端設置有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第一理筋部.所述第一理筋部自靠近所述握把一端到遠離所述握把一端的寬度依次增大、厚度依次減小。優選地,所述第一理筋部遠離所述握把一端設置為弧面。優選地,所述握把另一端設置有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第二理筋部。優選地,所述第二理筋部自靠近所述握把一端到遠離所述握把一端的寬度依次增大、厚度依次減小。優選地,所述第二理筋部遠離所述握把一端設置為弧面。優選地,所述握把的寬度自兩端到中間依次減小。優選地,所述握把設置為拱形。優選地,所述握把的兩側設置為弧面。優選地,所述握把、所述第一理筋部和所述第二理筋部的材質均為木頭。優選地,所述第一理筋部和所述第二理筋部的底部為弧面。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對于經筋病的治療,手法治療醫者勞動強度大、易疲勞,不適合長時間操作;針具治療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較為痛苦,體驗較差;棍針療法接觸面積小,效率低,疼痛明顯,也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筋鏟,應用于醫療工具
中,在握把一端設置有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第一理筋部,握持握把利用鏟狀的第一理筋部作用在患處,從而達到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效果。接觸面積更大,效率更高,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醫者的工作量。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請。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種筋鏟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種筋鏟的前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種筋鏟的上面結構示意圖。圖中:1、握把;2、第一理筋部;3、第二理筋部。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技術所保護的范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筋鏟,如圖1-圖3所示,包括:握把1,用于供使用者握持,在握把1的一端設置第一理筋部2,第一理筋部2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第一理筋部2自靠近握把1一端到遠離握把1一端的寬度依次增大、厚度依次減小。即第一理筋部2的橫向截面為一梯形,且梯形的上底靠近握把1,第一理筋部2的截面為一梯形,且梯形的下底靠近握把1。如此設置,醫者在行醫時,握持握把1,節省用力,不易疲勞,適合長時間操作,第一理筋部2形成鏟狀,利用鏟狀的第一理筋部2遠離握把1一端作用在患處,從而達到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效果,接觸面積大,效率高,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醫者的工作量。作為可選地實施方式,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將第一理筋部2遠離握把1一端設置為弧面。即第一理筋部2的鏟部為弧形,如此設置,弧面接觸患者皮膚,減少鏟部兩端對患者的壓硌,進一步減少了患者的痛苦。作為可選地實施方式,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在握把1另一端設置有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第二理筋部3。如此設置,分別利用第一理筋部2和第二理筋部3作用于患處,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第一理筋部2或第二理筋部3,便于醫者根據不同患者、不同患處做治療。作為可選地實施方式,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第二理筋部3自靠近握把1一端到遠離握把1一端的寬度依次增大、厚度依次減小。即第二理筋部3的橫向截面為一梯形,且梯形的上底靠近握把1,第一理筋部3的截面為一梯形,且梯形的下底靠近握把1。如此設置,醫者在行醫時,利用鏟狀的第二理筋部3遠離握把1一端作用在患處,從而達到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效果。接觸面積更大,效率更高,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醫者的工作量。其中,第一理筋部2和第二理筋部3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為相應的尺寸,便于醫者選擇。作為可選地實施方式,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第二理筋部3遠離握把1一端設置為弧面。即第二理筋部3的鏟部為弧形,如此設置,弧面接觸患者皮膚,減少鏟部兩端對患者的壓硌,進一步減少了患者的痛苦。作為可選地實施方式,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握把1的寬度設置為自兩端到中間依次減小。即握把1中間的寬度小于兩端的寬度,且自中間至兩端圓弧過渡,形成第一凹部,如此設置,醫者握持握把1時,手掌與第一凹部內側接觸,減少握把1對醫者手掌的壓硌,減輕醫者的疲勞,使得醫者可以長時間工作。作為可選地實施方式,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握把1設置為拱形。即握把1中間的高度高于兩端。且握把1的下表面自中間到兩端圓弧過渡,形成第二凹部,如此設置,醫者握持握把1時,手指與第二凹部內側接觸,進一步減少握把1對醫者手掌的壓硌,減輕醫者的疲勞,使得醫者可以長時間工作。作為可選地實施方式,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握把1的兩側設置為弧面。即握把1的側面與上下兩面之間設置圓角,使得整個側面成弧狀,如此設置,醫者握持握把1時,手掌與弧形的側面接觸,進一步減少握把1對醫者手掌的壓硌,減輕醫者的疲勞,使得醫者可以長時間工作。作為可選地實施方式,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握把1、第一理筋部2和第二理筋部3的材質均為木頭。如此設置,減少整個筋鏟的重量,從而減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筋鏟,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把(1),所述握把(1)一端設置有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第一理筋部(2),所述第一理筋部(2)自靠近所述握把(1)一端到遠離所述握把(1)一端的寬度依次增大、厚度依次減小。/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筋鏟,其特征在于,包括:握把(1),所述握把(1)一端設置有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第一理筋部(2),所述第一理筋部(2)自靠近所述握把(1)一端到遠離所述握把(1)一端的寬度依次增大、厚度依次減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筋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理筋部(2)遠離所述握把(1)一端設置為弧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筋鏟,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把(1)另一端設置有用于松解軟組織、疏通經絡的第二理筋部(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筋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理筋部(3)自靠近所述握把(1)一端到遠離所述握把(1)一端的寬度依次增大、厚度依次減小。
5...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盧大地,
申請(專利權)人:盧大地,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