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引流管技術領域,尤其為防堵負壓引流管,包括引流袋,所述引流袋上設置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遠離引流袋的一端設置有引流針,所述引流管的一側設置有連接筒,所述連接筒遠離引流管的一端開設有圓孔,所述連接筒內設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一端設置有連接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出氣管、塞子、連接筒、活塞、連接桿和把手的公告共同作用下,將塞子塞入到出氣管內,然后手動拽動把手,使把手帶著連接桿和活塞向著遠離引流管的方向運動,從而使引流管的壓力減小并形成負壓,這時,引流管內的濃稠油脂、脂質或固態物質等可以在負壓的作用下,流入到引流袋中,從而使其不再堵塞到引流管內,使引流管能夠正常進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防堵負壓引流管
本技術屬于引流管
,具體涉及防堵負壓引流管。
技術介紹
引流管是供臨床外科引流用,將人體組織間或體腔中積聚的膿、血、液體導引至體外,防止術后感染、促進傷口愈合的一種醫療器械,臨床上應用的外科引流管種類很多,有的用于導尿,有的用于傷口,胸腔、腦腔、胃腸道、膽道等都有應用,外科引流為的是將人體組織間或體腔中積聚的膿、血、液體導引至體外,防止術后感染與影響傷口愈合。引流管在引流的過程中,管道中的濃稠油脂、脂質或固態物質等堵塞到管道內,影響了引流管的引流效果,且不便于清理。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防堵負壓引流管,解決了濃稠油脂、脂質或固態物質等堵塞到引流管內,導致引流管堵塞,致使引流效果差和不便清理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防堵負壓引流管,包括引流袋,所述引流袋上設置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遠離引流袋的一端設置有引流針,所述引流管的一側設置有連接筒,所述連接筒遠離引流管的一端開設有圓孔,所述連接筒內設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一端設置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遠離活塞的一端穿過圓孔固定連接有把手,所述引流袋上設置有出氣管,所述引流袋的一側設置有連接繩,所述連接繩遠離引流袋的一端設置有塞子。優選的,所述連接筒上設置有刻度線。優選的,所述連接筒為透明材質。優選的,所述引流管上設置有流速調節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術,通過出氣管、塞子、連接筒、活塞、連接桿和把手的公告共同作用下,將塞子塞入到出氣管內,然后手動拽動把手,使把手帶著連接桿和活塞向著遠離引流管的方向運動,從而使引流管的壓力減小并形成負壓,這時,引流管內的濃稠油脂、脂質或固態物質等可以在負壓的作用下,流入到引流袋中,從而使其不再堵塞到引流管內,使引流管能夠正常進行。2、本技術,通過刻度線設置,可以為活塞的調節提供參考,使調節更加的準確,流速調節器的設置,可以對引流管內液體的速度進行控制。附圖說明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中出氣筒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連接管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引流袋;2、出氣管;3、引流管;4、連接桿;5、流速調節器;6、引流針;7、連接繩;8、塞子;9、把手;10、圓孔;11、連接筒;12、活塞;13、刻度線。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炯夹g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實施例請參閱圖1-3,本技術提供以下技術方案:防堵負壓引流管,包括引流袋1,所述引流袋1上設置有引流管3,所述引流管3遠離引流袋1的一端設置有引流針6,所述引流管3的一側設置有連接筒11,所述連接筒11遠離引流管3的一端開設有圓孔10,所述連接筒11內設置有活塞12,所述活塞12的一端設置有連接桿4,所述連接桿4遠離活塞12的一端穿過圓孔10固定連接有把手9,把手9的設置,方便了對活塞12進行調節,所述引流袋1上設置有出氣管2,所述引流袋1的一側設置有連接繩7,連接繩7的設置,將塞子8與引流袋1連接在一起,避免了塞子8的丟失,所述連接繩7遠離引流袋1的一端設置有塞子8,通過出氣管2、塞子8、連接筒11、活塞12、連接桿4和把手9的公告共同作用下,將塞子8塞入到出氣管2內,然后手動拽動把手9,使把手9帶著連接桿4和活塞12向著遠離引流管3的方向運動,從而使引流管3的壓力減小并形成負壓,這時,引流管3內的濃稠油脂、脂質或固態物質等可以在負壓的作用下,流入到引流袋1中,從而使其不再堵塞到引流管3內,使引流管3能夠正常進行。具體的,所述連接筒11上設置有刻度線13,通過刻度線13設置,可以為活塞12的調節提供參考,使調節更加的準確。具體的,所述連接筒11為透明材質。具體的,所述引流管3上設置有流速調節器5,流速調節器5的設置,可以對引流管3內液體的速度進行控制。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術,使用時,使引流針6的高度高于引流袋1的位置,當引流管3內出現濃稠油脂、脂質或固態物質等時,調節流速調節器5并使其不再對引流管3進行限速,然后將塞子8塞入到出氣管2內,然后手動拽動把手9,使把手9帶著連接桿4和活塞12向著遠離引流管3的方向運動,從而使引流管3的壓力減小并形成負壓,這時,引流管3內的濃稠油脂、脂質或固態物質等可以在負壓的作用下,流入到引流袋1中,從而使其不再堵塞到引流管3內,使引流管3能夠正常進行,也方便了對引流管3的清理。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防堵負壓引流管,包括引流袋(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袋(1)上設置有引流管(3),所述引流管(3)遠離引流袋(1)的一端設置有引流針(6),所述引流管(3)的一側設置有連接筒(11),所述連接筒(11)遠離引流管(3)的一端開設有圓孔(10),所述連接筒(11)內設置有活塞(12),所述活塞(12)的一端設置有連接桿(4),所述連接桿(4)遠離活塞(12)的一端穿過圓孔(10)固定連接有把手(9),所述引流袋(1)上設置有出氣管(2),所述引流袋(1)的一側設置有連接繩(7),所述連接繩(7)遠離引流袋(1)的一端設置有塞子(8)。/n
【技術特征摘要】
1.防堵負壓引流管,包括引流袋(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袋(1)上設置有引流管(3),所述引流管(3)遠離引流袋(1)的一端設置有引流針(6),所述引流管(3)的一側設置有連接筒(11),所述連接筒(11)遠離引流管(3)的一端開設有圓孔(10),所述連接筒(11)內設置有活塞(12),所述活塞(12)的一端設置有連接桿(4),所述連接桿(4)遠離活塞(12)的一端穿過圓孔(10)固定連接有把手(9),所述引流袋(1)上設置有出氣管(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德平,肖會能,楊玉玲,楊武進,
申請(專利權)人:南充市中心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