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包括水箱、爐體、進煤管和排煙管,還包括攪拌機構和余熱回收機構,所述攪拌機構包括驅動組件、絲桿、轉軸、滾珠絲杠軸承、連接板、移動板、連接組件、兩個攪拌組件和兩個第一軸承,所述余熱回收機構包括循環(huán)組件、固定盒和連接管,該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通過余熱回收機構,利用高溫熱氣的熱量進行預熱工作,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設備的環(huán)保性,通過攪拌機構,實現(xiàn)了攪拌水的功能,加快了水箱內部水的流動速度,從而可以使得水受熱均勻,提升了加熱效果。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
本專利技術涉及火力發(fā)電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
技術介紹
燃煤鍋爐是指燃料燃燒的煤,煤炭熱量經(jīng)轉化后,產(chǎn)生蒸汽或者變成熱水,但并不是所有的熱量全部有效轉化,有一部分無功消耗,這樣就存在效率問題,一般大些的鍋爐效率高些,60%~80%之間?,F(xiàn)有的燃煤鍋爐通常將煙氣通過簡單的過濾后直接排放至空氣中,導致煙氣中的熱量無法得到利用,造成了能源的浪費,使得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降低了現(xiàn)有的燃煤鍋爐的環(huán)保性,不僅如此,現(xiàn)有的燃煤鍋爐在進行加熱水時,容易出現(xiàn)受熱不均勻的現(xiàn)象,影響加熱效率,降低了現(xiàn)有的燃煤鍋爐的實用性。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包括水箱、爐體、進煤管和排煙管,所述水箱固定在爐體的上方,所述進煤管設置在爐體的一側,所述排煙管設置在爐體的上方,所述進煤管和排煙管均與爐體的內部連通,還包括攪拌機構和余熱回收機構,所述攪拌機構設置在水箱的內部,所述余熱回收機構設置在爐體的靠近排煙管的一側,所述余熱回收機構與排煙管的遠離爐體的一端連接,所述攪拌機構與余熱回收機構連接;所述攪拌機構包括驅動組件、絲桿、轉軸、滾珠絲杠軸承、連接板、移動板、連接組件、兩個攪拌組件和兩個第一軸承,所述驅動組件設置在水箱的上方,所述驅動組件與余熱回收機構連接,兩個第一軸承分別固定在水箱內的頂部和底部,所述絲桿的一端和轉軸的一端分別與兩個第一軸承的內圈固定連接,所述絲桿的另一端與轉軸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絲桿與轉軸同軸設置,所述滾珠絲杠軸承套設在絲桿上,所述滾珠絲杠軸承的與絲桿的連接處設有與絲桿匹配的螺紋,所述驅動組件與滾珠絲杠軸承的外圈連接,所述滾珠絲杠軸承固定在連接板的上方,所述連接板上設有第一穿孔,所述移動板上設有第二穿孔,所述絲桿穿過第一穿孔,所述轉軸穿過第二穿孔,所述連接板的下方通過連接組件與移動板的上方連接,所述攪拌組件設置在轉軸上,兩個攪拌組件關于轉軸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攪拌組件與移動板連接;所述余熱回收機構包括循環(huán)組件、固定盒和連接管,所述固定盒設置在爐體的靠近排煙管的一側,所述固定盒的上方設有兩個通孔,所述連接管的形狀為U形,所述連接管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通孔設置在固定盒的外部,所述連接管與通孔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排煙管與連接管的一端連通,所述循環(huán)組件設置在固定盒的上方,所述循環(huán)組件與固定盒連接,所述循環(huán)組件與驅動組件連接。作為優(yōu)選,為了使得滾珠絲杠軸承移動,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氣缸和支架,所述氣缸的缸體豎向固定在水箱的上方,所述氣缸的氣桿與支架固定連接,所述支架的形狀為U形,所述水箱的上方設有兩個小孔,所述支架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小孔與滾珠絲杠軸承的外圈固定連接。作為優(yōu)選,為了帶動移動板移動,所述連接組件包括兩個連桿,兩個連桿與轉軸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連桿的一端與移動板的上方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板的下方設有環(huán)形槽,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設置在環(huán)形槽的內部,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與環(huán)形槽匹配,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與環(huán)形槽滑動連接。作為優(yōu)選,為了防止限位桿與環(huán)形槽脫離,所述環(huán)形槽為燕尾槽。作為優(yōu)選,為了實現(xiàn)攪拌的功能,所述攪拌組件包括支撐軸、攪拌片和鉸接桿,所述支撐軸的一端與轉軸固定連接,所述支撐軸與轉軸垂直設置,所述支撐軸的另一端與攪拌片鉸接,所述鉸接桿的兩端分別與攪拌片和移動板鉸接。作為優(yōu)選,為了使得移動板移動流暢,所述攪拌機構還包括若干個移動組件,所述移動組件周向均勻設置在第二穿孔的內壁上,所述移動組件包括移動塊和滾珠,所述移動塊的一側與第二穿孔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移動塊的另一側設有凹口,所述滾珠與凹口匹配,所述滾珠的球心設置在凹口的內部,所述滾珠與轉軸的外周抵靠。作為優(yōu)選,為了實現(xiàn)水的循環(huán)流動,所述循環(huán)組件包括氣筒、活塞、彈簧、進水管、出水管和連線,所述氣筒固定在固定盒的上方,所述活塞設置在氣筒的內部,所述活塞與氣筒的內壁密封連接,所述氣筒的上方設有圓孔,所述連線的一端與支架固定連接,所述連線的另一端穿過圓孔與活塞的上方固定連接,所述氣筒的一側通過進水管與固定盒的一側連通,所述氣筒的另一側通過出水管與固定盒的另一側連通,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活塞的上方和氣筒內的頂部連接。作為優(yōu)選,為了改變連線的方向,所述循環(huán)組件還包括兩個定滑輪,其中一個定滑輪固定在水箱的上方,另一個定滑輪固定在氣筒的上方,所述連線的遠離活塞的一端依次繞過兩個定滑輪與支架連接。作為優(yōu)選,為了延長連線的使用壽命,所述連線的制作材料為尼龍。作為優(yōu)選,為了防止絲桿腐蝕,所述絲桿上涂有防腐鍍鋅層。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通過余熱回收機構,利用高溫熱氣的熱量進行預熱工作,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設備的環(huán)保性,與現(xiàn)有的余熱回收機構相比,該余熱回收機構還可以實現(xiàn)水的循環(huán)流動,使得水受熱均勻,提升加熱效果,通過攪拌機構,實現(xiàn)了攪拌水的功能,加快了水箱內部水的流動速度,從而可以使得水受熱均勻,提升了加熱效果,與現(xiàn)有的攪拌機構相比,該攪拌機構與余熱回收機構為一體聯(lián)動機構,實用性更高。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部放大圖;圖3是圖1的A部放大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的移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爐體,2.水箱,3.進煤管,4.排煙管,5.氣缸,6.支架,7.滾珠絲杠軸承,8.連接板,9.絲桿,10.轉軸,11.攪拌片,12.鉸接桿,13.移動板,14.連桿,15.連接管,16.固定盒,17.進水管,18.出水管,19.氣筒,20.活塞,21.彈簧,22.連線,23.定滑輪,24.移動塊,25.滾珠。具體實施方式現(xiàn)在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專利技術有關的構成。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包括水箱2、爐體1、進煤管3和排煙管4,所述水箱2固定在爐體1的上方,所述進煤管3設置在爐體1的一側,所述排煙管4設置在爐體1的上方,所述進煤管3和排煙管4均與爐體1的內部連通,還包括攪拌機構和余熱回收機構,所述攪拌機構設置在水箱2的內部,所述余熱回收機構設置在爐體1的靠近排煙管4的一側,所述余熱回收機構與排煙管4的遠離爐體1的一端連接,所述攪拌機構與余熱回收機構連接;PLC,即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它采用一類可編程的存儲器,用于其內部存儲程序,執(zhí)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shù)與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戶的指令,并通過數(shù)字或模擬式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chǎn)過程,其實質是一種專用于工業(yè)控制的計算機,其硬件結構基本上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包括水箱(2)、爐體(1)、進煤管(3)和排煙管(4),所述水箱(2)固定在爐體(1)的上方,所述進煤管(3)設置在爐體(1)的一側,所述排煙管(4)設置在爐體(1)的上方,所述進煤管(3)和排煙管(4)均與爐體(1)的內部連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攪拌機構和余熱回收機構,所述攪拌機構設置在水箱(2)的內部,所述余熱回收機構設置在爐體(1)的靠近排煙管(4)的一側,所述余熱回收機構與排煙管(4)的遠離爐體(1)的一端連接,所述攪拌機構與余熱回收機構連接;/n所述攪拌機構包括驅動組件、絲桿(9)、轉軸(10)、滾珠絲杠軸承(7)、連接板(8)、移動板(13)、連接組件、兩個攪拌組件和兩個第一軸承,所述驅動組件設置在水箱(2)的上方,所述驅動組件與余熱回收機構連接,兩個第一軸承分別固定在水箱(2)內的頂部和底部,所述絲桿(9)的一端和轉軸(10)的一端分別與兩個第一軸承的內圈固定連接,所述絲桿(9)的另一端與轉軸(10)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絲桿(9)與轉軸(10)同軸設置,所述滾珠絲杠軸承(7)套設在絲桿(9)上,所述滾珠絲杠軸承(7)的與絲桿(9)的連接處設有與絲桿(9)匹配的螺紋,所述驅動組件與滾珠絲杠軸承(7)的外圈連接,所述滾珠絲杠軸承(7)固定在連接板(8)的上方,所述連接板(8)上設有第一穿孔,所述移動板(13)上設有第二穿孔,所述絲桿(9)穿過第一穿孔,所述轉軸(10)穿過第二穿孔,所述連接板(8)的下方通過連接組件與移動板(13)的上方連接,所述攪拌組件設置在轉軸(10)上,兩個攪拌組件關于轉軸(10)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攪拌組件與移動板(13)連接;/n所述余熱回收機構包括循環(huán)組件、固定盒(16)和連接管(15),所述固定盒(16)設置在爐體(1)的靠近排煙管(4)的一側,所述固定盒(16)的上方設有兩個通孔,所述連接管(15)的形狀為U形,所述連接管(15)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通孔設置在固定盒(16)的外部,所述連接管(15)與通孔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排煙管(4)與連接管(15)的一端連通,所述循環(huán)組件設置在固定盒(16)的上方,所述循環(huán)組件與固定盒(16)連接,所述循環(huán)組件與驅動組件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包括水箱(2)、爐體(1)、進煤管(3)和排煙管(4),所述水箱(2)固定在爐體(1)的上方,所述進煤管(3)設置在爐體(1)的一側,所述排煙管(4)設置在爐體(1)的上方,所述進煤管(3)和排煙管(4)均與爐體(1)的內部連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攪拌機構和余熱回收機構,所述攪拌機構設置在水箱(2)的內部,所述余熱回收機構設置在爐體(1)的靠近排煙管(4)的一側,所述余熱回收機構與排煙管(4)的遠離爐體(1)的一端連接,所述攪拌機構與余熱回收機構連接;
所述攪拌機構包括驅動組件、絲桿(9)、轉軸(10)、滾珠絲杠軸承(7)、連接板(8)、移動板(13)、連接組件、兩個攪拌組件和兩個第一軸承,所述驅動組件設置在水箱(2)的上方,所述驅動組件與余熱回收機構連接,兩個第一軸承分別固定在水箱(2)內的頂部和底部,所述絲桿(9)的一端和轉軸(10)的一端分別與兩個第一軸承的內圈固定連接,所述絲桿(9)的另一端與轉軸(10)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絲桿(9)與轉軸(10)同軸設置,所述滾珠絲杠軸承(7)套設在絲桿(9)上,所述滾珠絲杠軸承(7)的與絲桿(9)的連接處設有與絲桿(9)匹配的螺紋,所述驅動組件與滾珠絲杠軸承(7)的外圈連接,所述滾珠絲杠軸承(7)固定在連接板(8)的上方,所述連接板(8)上設有第一穿孔,所述移動板(13)上設有第二穿孔,所述絲桿(9)穿過第一穿孔,所述轉軸(10)穿過第二穿孔,所述連接板(8)的下方通過連接組件與移動板(13)的上方連接,所述攪拌組件設置在轉軸(10)上,兩個攪拌組件關于轉軸(10)的軸線對稱設置,所述攪拌組件與移動板(13)連接;
所述余熱回收機構包括循環(huán)組件、固定盒(16)和連接管(15),所述固定盒(16)設置在爐體(1)的靠近排煙管(4)的一側,所述固定盒(16)的上方設有兩個通孔,所述連接管(15)的形狀為U形,所述連接管(15)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通孔設置在固定盒(16)的外部,所述連接管(15)與通孔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排煙管(4)與連接管(15)的一端連通,所述循環(huán)組件設置在固定盒(16)的上方,所述循環(huán)組件與固定盒(16)連接,所述循環(huán)組件與驅動組件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氣缸(5)和支架(6),所述氣缸(5)的缸體豎向固定在水箱(2)的上方,所述氣缸(5)的氣桿與支架(6)固定連接,所述支架(6)的形狀為U形,所述水箱(2)的上方設有兩個小孔,所述支架(6)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小孔與滾珠絲杠軸承(7)的外圈固定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火力發(fā)電的受熱均勻的環(huán)保型燃煤鍋爐,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組件包括兩個連桿(14),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王海山,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雷凌廣通技術研發(fā)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