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及均化方法,包括氣化爐本體,所述氣化爐本體的頂部設置有殼體,所述殼體正表面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端固定套設有第一主動輪,所述殼體的內腔設置有滾筒。本發(fā)明專利技術通過設置氣化爐本體、出料管、第一罩殼、連接管、第一從動輪、混合箱、第二電機、第二罩殼、料斗、進料管、第三電機、導料管、第二支撐桿、殼體、第一電機、第一皮帶、第一支撐桿、第二主動輪、第二皮帶、第二從動輪、絞龍、內螺旋葉片、第二導流板、旋轉桿、第一導流板、攪拌桿、滾筒、軸承套和第一主動輪的配合使用,解決了現(xiàn)有的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均化摻混效果較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及均化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氣化爐
,具體為一種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及均化方法。
技術介紹
秸稈氣化爐又叫秸稈制氣爐、環(huán)保節(jié)能氣化爐、秸稈制氣爐、秸稈汽化爐、家用秸稈氣化爐、環(huán)保節(jié)能汽化爐、生物質氣化爐、高效生物質制氣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氣化爐的應用越發(fā)的廣泛,現(xiàn)有的部分氣化爐在使用時需要使用到煤與濕污泥作為燃料,在使用煤與濕污泥作為燃料之前,需要對煤與濕污泥進行均化摻混,但是現(xiàn)有的氣化爐對煤與濕污泥的均化慘混效果較差,使得煤與濕污泥不能充分的混合,影響煤與濕污泥的后續(xù)使用,使得煤與濕污泥不能得到充分的燃燒,造成能源的浪費。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具備均化摻混效果好的優(yōu)點,解決了現(xiàn)有的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均化摻混效果較差的問題。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包括氣化爐本體,所述氣化爐本體的頂部設置有殼體,所述殼體正表面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端固定套設有第一主動輪,所述殼體的內腔設置有滾筒,所述滾筒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滾筒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內螺旋葉片,所述滾筒的表面套設有軸承套,所述軸承套的外表面與殼體的內壁固定連接,兩個滾筒相反的一端均貫穿至殼體的外側并固定套設有第一從動輪,所述第一從動輪與第一主動輪的表面之間套設有第一皮帶,所述殼體的底部連通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底部與氣化爐本體的進料端連通,所述殼體底部的四角均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桿,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底部與氣化爐本體固定連接,所述殼體的頂部設置有混合箱,所述混合箱底部的四角均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撐桿,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底部與殼體固定連接,所述混合箱的頂部固定連接有第三電機,所述第三電機輸出端的底部貫穿混合箱并固定連接有旋轉桿,所述旋轉桿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攪拌桿,所述混合箱底部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一導流板,所述混合箱的底部連通有導料管,所述導料管內腔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二導流板,所述導料管的兩側均連通有連接管,所述連接管遠離導料管的一端貫穿至滾筒的內腔,所述混合箱頂部的兩側均連通有進料管,所述進料管的頂部連通有料斗,所述進料管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端固定套設有第二主動輪,所述進料管的內腔活動連接有絞龍,所述絞龍的一端貫穿至進料管的外側并固定套設有第二從動輪,所述第二從動輪和第二主動輪的表面之間套設有第二皮帶。優(yōu)選的,所述滾筒的表面活動套設有第一罩殼,所述第一罩殼的左側與殼體固定連接。優(yōu)選的,兩個進料管相反的一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二罩殼,所述第二主動輪和第二從動輪均位于第二罩殼的內腔。優(yōu)選的,所述旋轉桿的表面與混合箱的連接處通過第一軸承活動連接,所述攪拌桿的數(shù)量為若干個,所述絞龍兩端的表面與進料管的連接處通過第二軸承活動連接。優(yōu)選的,所述滾筒的表面與殼體的連接處通過第三軸承活動連接,所述連接管的表面與滾筒的連接處通過第四軸承活動連接。一種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的均化方法,其具體操作步驟如下:A:為該氣化爐的運行供電,向兩個料斗的內腔分別加入煤與濕污泥,啟動第二電機,第二電機的輸出端帶動第二主動輪,第二主動輪通過第二皮帶帶動第二從動輪旋轉,第二從動輪帶動絞龍旋轉,料斗內的煤與濕污泥進入進料管內,在絞龍的推動下逐漸排入混合箱的內腔,根據(jù)加料比例的需要,調節(jié)第二電機的旋向速度,以此調節(jié)絞龍的旋向速度,以此調節(jié)物料的加入比例;B:啟動第三電機,第三電機的輸出端帶動旋轉桿旋轉,旋轉桿帶動攪拌桿對物料進行攪拌,隨后通過導料管進入連接管的內腔,并通過連接管進入滾筒的內腔;C:當物料進入滾筒的內腔時,啟動第一電機,第一電機的輸出端帶動第一主動輪,第一主動輪通過第一皮帶帶動第一從動輪旋轉,第一從動輪帶動滾筒旋轉,滾筒帶動內部的物料翻轉混合,并在內螺旋葉片的逐級推動下排出滾筒,并通過出料管進入氣化爐本體內。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專利技術通過設置氣化爐本體、出料管、第一罩殼、連接管、第一從動輪、混合箱、第二電機、第二罩殼、料斗、進料管、第三電機、導料管、第二支撐桿、殼體、第一電機、第一皮帶、第一支撐桿、第二主動輪、第二皮帶、第二從動輪、絞龍、內螺旋葉片、第二導流板、旋轉桿、第一導流板、攪拌桿、滾筒、軸承套和第一主動輪的配合使用,解決了現(xiàn)有的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均化摻混效果較差的問題,該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具備均化摻混效果好的優(yōu)點,值得推廣。2、本專利技術通過設置第一支撐桿,便于殼體與氣化爐本體固定安裝在一起;通過設置第二支撐桿,便于混合箱與殼體固定安裝在一起;通過設置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起到對內部結構進行遮擋保護的作用;通過設置第一導流板和第二導流板,起到引導物料下落方向的作用;通過設置第一軸承,便于旋轉桿與混合箱活動安裝在一起;通過設置第二軸承,便于絞龍與進料管活動安裝在一起;通過設置第三軸承,便于滾筒與殼體活動安裝在一起;通過設置第四軸承,便于連接管與滾筒活動安裝在一起;通過設置軸承套,增加了滾筒安裝時的穩(wěn)定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進料管和第二罩殼的主視剖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混合箱和導料管的主視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殼體的主視剖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第一罩殼的俯視剖視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滾筒的主視剖視圖。圖中:1氣化爐本體、2出料管、3第一罩殼、4連接管、5第一從動輪、6混合箱、7第二電機、8第二罩殼、9料斗、10進料管、11第三電機、12導料管、13第二支撐桿、14殼體、15第一電機、16第一皮帶、17第一支撐桿、18第二主動輪、19第二皮帶、20第二從動輪、21絞龍、22內螺旋葉片、23第二導流板、24旋轉桿、25第一導流板、26攪拌桿、27滾筒、28軸承套、29第一主動輪。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在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內”、“外”“前端”、“后端”、“兩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專利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設置有”、“連接”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包括氣化爐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化爐本體(1)的頂部設置有殼體(14),所述殼體(14)正表面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一電機(15),所述第一電機(15)的輸出端固定套設有第一主動輪(29),所述殼體(14)的內腔設置有滾筒(27),所述滾筒(27)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滾筒(27)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內螺旋葉片(22),所述滾筒(27)的表面套設有軸承套(28),所述軸承套(28)的外表面與殼體(14)的內壁固定連接,兩個滾筒(27)相反的一端均貫穿至殼體(14)的外側并固定套設有第一從動輪(5),所述第一從動輪(5)與第一主動輪(29)的表面之間套設有第一皮帶(16),所述殼體(14)的底部連通有出料管(2),所述出料管(2)的底部與氣化爐本體(1)的進料端連通,所述殼體(14)底部的四角均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桿(17),所述第一支撐桿(17)的底部與氣化爐本體(1)固定連接,所述殼體(14)的頂部設置有混合箱(6),所述混合箱(6)底部的四角均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撐桿(13),所述第二支撐桿(13)的底部與殼體(14)固定連接,所述混合箱(6)的頂部固定連接有第三電機(11),所述第三電機(11)輸出端的底部貫穿混合箱(6)并固定連接有旋轉桿(24),所述旋轉桿(24)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攪拌桿(26),所述混合箱(6)底部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一導流板(25),所述混合箱(6)的底部連通有導料管(12),所述導料管(12)內腔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二導流板(23),所述導料管(12)的兩側均連通有連接管(4),所述連接管(4)遠離導料管(12)的一端貫穿至滾筒(27)的內腔,所述混合箱(6)頂部的兩側均連通有進料管(10),所述進料管(10)的頂部連通有料斗(9),所述進料管(10)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二電機(7),所述第二電機(7)的輸出端固定套設有第二主動輪(18),所述進料管(10)的內腔活動連接有絞龍(21),所述絞龍(21)的一端貫穿至進料管(10)的外側并固定套設有第二從動輪(20),所述第二從動輪(20)和第二主動輪(18)的表面之間套設有第二皮帶(19)。/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包括氣化爐本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化爐本體(1)的頂部設置有殼體(14),所述殼體(14)正表面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一電機(15),所述第一電機(15)的輸出端固定套設有第一主動輪(29),所述殼體(14)的內腔設置有滾筒(27),所述滾筒(27)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滾筒(27)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內螺旋葉片(22),所述滾筒(27)的表面套設有軸承套(28),所述軸承套(28)的外表面與殼體(14)的內壁固定連接,兩個滾筒(27)相反的一端均貫穿至殼體(14)的外側并固定套設有第一從動輪(5),所述第一從動輪(5)與第一主動輪(29)的表面之間套設有第一皮帶(16),所述殼體(14)的底部連通有出料管(2),所述出料管(2)的底部與氣化爐本體(1)的進料端連通,所述殼體(14)底部的四角均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桿(17),所述第一支撐桿(17)的底部與氣化爐本體(1)固定連接,所述殼體(14)的頂部設置有混合箱(6),所述混合箱(6)底部的四角均固定連接有第二支撐桿(13),所述第二支撐桿(13)的底部與殼體(14)固定連接,所述混合箱(6)的頂部固定連接有第三電機(11),所述第三電機(11)輸出端的底部貫穿混合箱(6)并固定連接有旋轉桿(24),所述旋轉桿(24)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攪拌桿(26),所述混合箱(6)底部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第一導流板(25),所述混合箱(6)的底部連通有導料管(12),所述導料管(12)內腔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二導流板(23),所述導料管(12)的兩側均連通有連接管(4),所述連接管(4)遠離導料管(12)的一端貫穿至滾筒(27)的內腔,所述混合箱(6)頂部的兩側均連通有進料管(10),所述進料管(10)的頂部連通有料斗(9),所述進料管(10)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二電機(7),所述第二電機(7)的輸出端固定套設有第二主動輪(18),所述進料管(10)的內腔活動連接有絞龍(21),所述絞龍(21)的一端貫穿至進料管(10)的外側并固定套設有第二從動輪(20),所述第二從動輪(20)和第二主動輪(18)的表面之間套設有第二皮帶(19)。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與濕污泥均化摻混氣化爐,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張志遠,張力琳,虞婷婷,鞠睿,朱煥光,付浩卡,饒培軍,
申請(專利權)人:河南城建學院,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