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與風力發電機的轉軸端頭連接,且位于葉片的前方;包括導電軌道、導電滑塊、導電桿和避雷組件;導電軌道為環形軌道,且環繞固定在轉軸的外側,導電軌道電性連接有延伸進轉軸內部的接地線,接地線沿風力發電機的整體結構向下接地;導電滑塊滑動連接在導電軌道上;導電桿的一端固定在導電滑塊背向葉片的一側,且與轉軸平行;避雷組件連接在導電桿的另一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防震的風力發電機的避雷接地裝置,通過設置能夠相對滑動的導電軌道和導電滑塊,使避雷組件通過導電桿安裝在導電滑塊上,當出現雷擊產生震動時,能夠通過導電滑塊在導電軌道上的滑動實現緩沖抵消,避雷效果好,減震能力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
本技術涉及風力發電
,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風電技術的發展,風力發電機組的高度也不斷增加。目前,新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高度達到、甚至超過160米。然而,風力發電機組通常安裝在比較空曠的高海拔地區或沿海地區,因自身高度成為這些地區的突起物體而容易遭受雷擊。為避免風力發電機組遭受雷擊而損害,需要為風力發電機組設置防雷裝置。而在使用中,因避雷針不具備緩沖減震的功能,所以在雷擊的過程中很容易導致風力發電機的損壞,所以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如何提供一種防雷效果好,且緩沖能力強的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旨在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與風力發電機的轉軸端頭連接,且位于葉片的前方;包括:導電軌道、導電滑塊、導電桿和避雷組件;所述導電軌道為環形軌道,且環繞固定在所述轉軸的外側,所述導電軌道電性連接有延伸進所述轉軸內部的接地線,所述接地線沿所述風力發電機的整體結構向下接地;所述導電滑塊滑動連接在所述導電軌道上;所述導電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導電滑塊背向所述葉片的一側,且與所述轉軸平行;所述避雷組件連接在所述導電桿的另一端。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防震的風力發電機的避雷接地裝置,通過設置能夠相對滑動的導電軌道和導電滑塊,使避雷組件通過導電桿安裝在導電滑塊上,當出現雷擊產生震動時,能夠通過導電滑塊在導電軌道上的滑動實現緩沖抵消,避雷效果好,減震能力強。優選的,在上述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中,所述避雷組件包括轉動環、內環、外環和避雷針;所述轉動環與所述導電桿的端頭轉動連接;所述內環通過多根第一支撐桿同軸固定在所述轉動環外側;所述外環通過多根第二支撐桿同軸固定在所述內環外側;所述避雷針的數量為多個,且均勻固定在所述外環的外側。本技術提供的避雷組件通過轉動環與導電桿轉動連接,能夠通過避雷組件的轉動進一步提高雷擊時的緩沖減震效果,通過內外環和避雷針的設置能夠提高其避雷效果。優選的,在上述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中,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的數量均為4根。能夠有效實現連接的結構穩定性。優選的,在上述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中,所述避雷針的數量為4根。能夠有效提高避雷效果。優選的,在上述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中,所述轉動環、所述內環、所述外環、所述避雷針、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均為導電材質。能夠有效提高避雷組件的導電效果。優選的,在上述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中,所述導電桿和所述轉動環的連接處涂覆有導電潤滑油。有利于提高導電桿和轉動環相對運動的順暢度。優選的,在上述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中,所述導電軌道上涂覆有導電潤滑油。有利于提高導電滑塊和導電滑軌相對運動的順暢度。經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可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公開提供了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防震的風力發電機的避雷接地裝置,通過設置能夠相對滑動的導電軌道和導電滑塊,使避雷組件通過導電桿安裝在導電滑塊上,當出現雷擊產生震動時,能夠通過導電滑塊在導電軌道上的滑動實現緩沖抵消,避雷效果好,減震能力強。2、本技術提供的避雷組件通過轉動環與導電桿轉動連接,能夠通過避雷組件的轉動進一步提高雷擊時的緩沖減震效果,通過內外環和避雷針的設置能夠提高其避雷效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附圖為本技術提供的結構示意圖;圖2附圖為本技術提供的避雷組件的主視圖。其中:1-轉軸;2-葉片;3-導電軌道;4-導電滑塊;5-導電桿;6-避雷組件;61-轉動環;62-內環;63-外環;64-避雷針;65-第一支撐桿;66-第二支撐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參加附圖1和附圖2,本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與風力發電機的轉軸1端頭連接,且位于葉片2的前方;包括:導電軌道3、導電滑塊4、導電桿5和避雷組件6;導電軌道3為環形軌道,且環繞固定在轉軸1的外側,導電軌道3電性連接有延伸進轉軸1內部的接地線,接地線沿風力發電機的整體結構向下接地;導電滑塊4滑動連接在導電軌道3上;導電桿5的一端固定在導電滑塊4背向葉片2的一側,且與轉軸1平行;避雷組件6連接在導電桿5的另一端。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避雷組件6包括轉動環61、內環62、外環63和避雷針64;轉動環61與導電桿5的端頭轉動連接;內環62通過多根第一支撐桿65同軸固定在轉動環61外側;外環63通過多根第二支撐桿66同軸固定在內環62外側;避雷針64的數量為多個,且均勻固定在外環63的外側。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支撐桿65和第二支撐桿66的數量均為4根。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避雷針64的數量為4根。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轉動環61、內環62、外環63、避雷針64、第一支撐桿65和第二支撐桿66均為導電材質。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導電桿5和轉動環61的連接處涂覆有導電潤滑油。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導電軌道3上涂覆有導電潤滑油。本技術的避雷原理為:當轉軸1轉動時,導電軌道3隨著轉軸1轉動,由于重力的作用,導電滑塊4與導電軌道3產生相對位移,而導電滑塊3始終位于轉軸1下方。當雷擊力量較小時,通過轉動環61相對于導電桿5的轉動對雷擊的震動進行緩沖;當雷擊力量較大時,導電滑塊4也會在導電軌道3上滑動,以進一步對雷擊的震動進行緩沖。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于實施例公開的裝置而言,由于其與實施例公開的方法相對應,所以描述的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見方法部分說明即可。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技術。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其特征在于,與風力發電機的轉軸(1)端頭連接,且位于葉片(2)的前方;包括:導電軌道(3)、導電滑塊(4)、導電桿(5)和避雷組件(6);/n所述導電軌道(3)為環形軌道,且環繞固定在所述轉軸(1)的外側,所述導電軌道(3)電性連接有延伸進所述轉軸(1)內部的接地線,所述接地線沿所述風力發電機的整體結構向下接地;/n所述導電滑塊(4)滑動連接在所述導電軌道(3)上;/n所述導電桿(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導電滑塊(4)背向所述葉片(2)的一側,且與所述轉軸(1)平行;/n所述避雷組件(6)連接在所述導電桿(5)的另一端。/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其特征在于,與風力發電機的轉軸(1)端頭連接,且位于葉片(2)的前方;包括:導電軌道(3)、導電滑塊(4)、導電桿(5)和避雷組件(6);
所述導電軌道(3)為環形軌道,且環繞固定在所述轉軸(1)的外側,所述導電軌道(3)電性連接有延伸進所述轉軸(1)內部的接地線,所述接地線沿所述風力發電機的整體結構向下接地;
所述導電滑塊(4)滑動連接在所述導電軌道(3)上;
所述導電桿(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導電滑塊(4)背向所述葉片(2)的一側,且與所述轉軸(1)平行;
所述避雷組件(6)連接在所述導電桿(5)的另一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風力發電機防雷接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組件(6)包括轉動環(61)、內環(62)、外環(63)和避雷針(64);所述轉動環(61)與所述導電桿(5)的端頭轉動連接;所述內環(62)通過多根第一支撐桿(65)同軸固定在所述轉動環(61)外側;所述外環(63)通過多根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馮昊,張焜,孫含洛,
申請(專利權)人:馮昊,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