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包括上壓塊和與上壓塊的下部配合的下壓槽;所述上壓塊固定于上壓板下部,所述下壓槽開設于基臺上表面;所述下壓槽開口邊緣兩側的基臺表面滑動配合有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所述上壓板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左驅動轉臂和右驅動轉臂,所述左驅動轉臂和右驅動轉臂下端分別與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驅動連接。通過使用本申請所述的模具,增加了與上模具同步運行的側沖結構,在垂直沖壓時,可以通過側壓模具實現對板材的內側沖壓。結構可靠,沖壓工時與垂直沖壓設備工時基本一致,降低了后續輔助工藝工時,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
技術介紹
目前在日常生產中,板材大多需要沖壓成型,而在板材總會因為自身內部的相關應力,在沖壓過后導致產生回彈。而該回彈的產生,將導致后續需要更多的工藝使其達到圖紙要求。這樣就導致企業生產時,利用該套設備將浪費大量工時。其中包括U形多段圓弧折彎板,U形多段圓弧折彎板包括一個底板和兩個豎板收尾銜接組成,其中至少一個豎板向內彎折,由于普通模具無法完成這種內折的板材,同時無法補償回彈量,所以一般先通過普通模具完成底板和兩個垂直豎板彎折,然后再經過第二道工序對內彎折再次作業,再次作業中實現內折和回彈補償,作業效率較低。現有技術急需一種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包括上壓塊和與上壓塊的下部配合的下壓槽;所述上壓塊固定于上壓板下部,所述下壓槽開設于基臺上表面;所述下壓槽開口邊緣兩側的基臺表面滑動配合有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所述左側壓塊的右端面為與上壓塊左側壁配合側壓的左側壓面;所述右側壓塊的左端面為與上壓塊右側壁配合側壓的右側壓面,所述下壓槽內表面、左側壓面和右側壓面拼接組成下沖壓面,所述上壓塊下表面和左右兩側面銜接組成與下沖壓面配合的上沖壓面;所述上壓板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左驅動轉臂和右驅動轉臂,所述左驅動轉臂和右驅動轉臂下端分別與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驅動連接。通過使用本申請所述的模具,增加了與上模具同步運行的側沖結構,在垂直沖壓時,可以通過側壓模具實現對板材的內側沖壓。結構可靠,沖壓工時與垂直沖壓設備工時基本一致,降低了后續輔助工藝工時,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作為優選的,所述上壓板左端連接有左壓板轉軸,所述左側壓塊上連接有左壓塊轉軸,所述左壓板轉軸與左壓塊轉軸平行設置,所述左壓板轉軸兩端與左壓塊轉軸兩端通過左驅動轉臂連接,每一根左驅動轉臂兩端與左壓板轉軸和左壓塊轉軸連接方式均為轉動連接。這樣的設計,可以實現上壓塊與左側壓塊的同步協作驅動。作為優選的,所述上壓板右端連接有右壓板轉軸,所述右側壓塊上連接有右壓塊轉軸,所述右壓板轉軸與右壓塊轉軸平行設置,所述右壓板轉軸兩端與右壓塊轉軸兩端通過右驅動轉臂連接,每一根右驅動轉臂兩端與右壓板轉軸和右壓塊轉軸連接方式均為轉動連接。這樣的設計,可以實現上壓塊與右側壓塊的同步協作驅動。作為優選的,所述基臺表面設置有滑槽,所述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與滑槽滑動配合,所述滑槽為橫截面口小肚大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平行開設有多條,所述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底部設置有與燕尾槽滑動配合的燕尾塊。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得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卡接在滑槽內,并實現滑動配合。作為優選的,所述下壓槽底部開設有頂桿通孔,所述頂桿通孔內設置有頂桿,所述頂桿下部為頂桿座,所述頂桿座與頂桿之間連接有復位彈簧。在彈簧的作用力下可以實現,板材在沖壓過后將板材彈出模具而脫模。作為優選的,所述上壓塊與上壓板之間連接有上模座。這樣的設計是對方案的進一步優化。作為優選的,所述上壓板左端設置有左轉軸連接座,所述左壓板轉軸與左轉軸連接座轉動連接;所述上壓板右端設置有右轉軸連接座,所述右壓板轉軸與右轉軸連接座轉動連接。這樣的設計,利于部件之間的連接。作為優選的,所述左側壓面和右側壓面上緣均為圓滑倒角。這樣的設計可以對板材擠壓變形起到引導作用。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于:通過使用本申請所述的模具,增加了與上模具同步運行的側沖結構,在垂直沖壓時,可以通過側壓模具實現對板材的內側沖壓。結構可靠,沖壓工時與垂直沖壓設備工時基本一致,降低了后續輔助工藝工時,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沖壓模具結構示意圖(合模狀態);圖2為本專利技術沖壓模具結構立體示意圖(合模狀態);圖3為本專利技術沖壓模具結構立體示意圖(合模狀態,另一視角);圖4為本專利技術上壓塊、左側壓塊、右側壓塊、下壓槽與板材配合擠壓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上壓塊、左側壓塊、右側壓塊、下壓槽與板材分離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上燕尾塊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頂桿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沖壓模具結構示意圖(開模狀態,省略部分部件)。圖中:1、上壓塊;2、下壓槽;3、上壓板;4、基臺;5、左側壓塊;6、右側壓塊;7、左側壓面;8、右側壓面;9、下沖壓面;10、上沖壓面;11、左驅動轉臂;12、右驅動轉臂;13、左壓板轉軸;14、左壓塊轉軸;15、右壓板轉軸;16、右壓塊轉軸;17、滑槽;18、燕尾塊;19、頂桿通孔;20、頂桿;21、頂桿座;22、復位彈簧;23、上模座;24、左轉軸連接座;25、右轉軸連接座;26、板材。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如圖1至圖8所示,本申請所公開的
技術實現思路
包括:一種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包括上壓塊1和與上壓塊1的下部配合的下壓槽2;所述上壓塊1固定于上壓板3下部,所述下壓槽2開設于基臺4上表面;所述下壓槽2開口邊緣兩側的基臺4表面滑動配合有左側壓塊5和右側壓塊6,所述左側壓塊5的右端面為與上壓塊1左側壁配合側壓的左側壓面7;所述右側壓塊6的左端面為與上壓塊1右側壁配合側壓的右側壓面8,所述下壓槽2內表面、左側壓面7和右側壓面8拼接組成下沖壓面9,所述上壓塊1下表面和左右兩側面銜接組成與下沖壓面9配合的上沖壓面10;所述上壓板3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左驅動轉臂11和右驅動轉臂12,所述左驅動轉臂11和右驅動轉臂12下端分別與左側壓塊5和右側壓塊6驅動連接。所述上壓板3左端連接有左壓板轉軸13,所述左側壓塊5上連接有左壓塊轉軸14,所述左壓板轉軸13與左壓塊轉軸14平行設置,所述左壓板轉軸13兩端與左壓塊轉軸14兩端通過左驅動轉臂11連接,每一根左驅動轉臂11兩端與左壓板轉軸13和左壓塊轉軸14連接方式均為轉動連接。所述上壓板3右端連接有右壓板轉軸15,所述右側壓塊6上連接有右壓塊轉軸16,所述右壓板轉軸15與右壓塊轉軸16平行設置,所述右壓板轉軸15兩端與右壓塊轉軸16兩端通過右驅動轉臂12連接,每一根右驅動轉臂12兩端與右壓板轉軸15和右壓塊轉軸16連接方式均為轉動連接。所述基臺4表面設置有滑槽17,所述左側壓塊5和右側壓塊6與滑槽17滑動配合,所述滑槽17為橫截面口小肚大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平行開設有多條,所述左側壓塊5和右側壓塊6底部設置有與燕尾槽滑動配合的燕尾塊18。配合滑動時,滑槽17與燕尾塊18,以及基臺4表面與左側壓塊5和右側壓塊6底面之間適用潤滑油潤滑。所述下壓槽2底部開設有頂桿通孔19,所述頂桿通孔19內設置有頂桿2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壓塊和與上壓塊的下部配合的下壓槽;所述上壓塊固定于上壓板下部,所述下壓槽開設于基臺上表面;/n所述下壓槽開口邊緣兩側的基臺表面滑動配合有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所述左側壓塊的右端面為與上壓塊左側壁配合側壓的左側壓面;所述右側壓塊的左端面為與上壓塊右側壁配合側壓的右側壓面,所述下壓槽內表面、左側壓面和右側壓面拼接組成下沖壓面,所述上壓塊下表面和左右兩側面銜接組成與下沖壓面配合的上沖壓面;/n所述上壓板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左驅動轉臂和右驅動轉臂,所述左驅動轉臂和右驅動轉臂下端分別與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驅動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壓塊和與上壓塊的下部配合的下壓槽;所述上壓塊固定于上壓板下部,所述下壓槽開設于基臺上表面;
所述下壓槽開口邊緣兩側的基臺表面滑動配合有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所述左側壓塊的右端面為與上壓塊左側壁配合側壓的左側壓面;所述右側壓塊的左端面為與上壓塊右側壁配合側壓的右側壓面,所述下壓槽內表面、左側壓面和右側壓面拼接組成下沖壓面,所述上壓塊下表面和左右兩側面銜接組成與下沖壓面配合的上沖壓面;
所述上壓板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左驅動轉臂和右驅動轉臂,所述左驅動轉臂和右驅動轉臂下端分別與左側壓塊和右側壓塊驅動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板左端連接有左壓板轉軸,所述左側壓塊上連接有左壓塊轉軸,所述左壓板轉軸與左壓塊轉軸平行設置,所述左壓板轉軸兩端與左壓塊轉軸兩端通過左驅動轉臂連接,每一根左驅動轉臂兩端與左壓板轉軸和左壓塊轉軸連接方式均為轉動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有側沖補償回彈功能的沖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板右端連接有右壓板轉軸,所述右側壓塊上連接有右壓塊轉軸,所述右壓板轉軸與右壓塊轉軸平行設置,所述右...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笑,王濤,鄒多松,羅宗強,
申請(專利權)人:江陰市液壓油管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