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它涉及農業領域,本發明專利技術要解決水稻秸稈還田腐熟慢、養分釋放少的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在堆肥過程中,利用稻田土與秸稈混合堆肥,并在堆體內設置不同的秸稈粉碎長度區域,通過分階段秸稈還田方式,解決了水稻秸稈還田腐熟慢、養分釋放少導致水稻生長狀態差、產量低的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無需加入秸稈腐熟劑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提高秸稈的腐熟速率,充分釋放秸稈的養分。本發明專利技術應用于秸稈還田領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農業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
技術介紹
當前防止秸稈焚燒、鼓勵秸稈還田,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發展方向。秸稈還田具有增加土壤有機質、腐殖酸和礦物質等作用,能夠促進土壤微生物繁殖和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作物營養條件,促進作物生長,提供土壤利用率。但是,秸稈直接還田存在引起土壤碳氮比失調、有機酸累積、耕作播種困難、新出苗長勢不旺等問題。秸稈堆肥是將農作物秸稈變成優質有機肥,不僅解決農業廢棄物秸稈,還能生產優質有機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保護生態環境。但是水稻秸稈堆肥還存在以下問題:水稻等秸稈有臘質層,很難吸水,導致堆體吸水不均勻,發酵不徹底,導致堆肥效果差。還需要大量附加有機肥、化肥等。翻堆頻繁等工作量大。由于秸稈堆肥技術操作繁瑣、用工量大且堆腐效果不好,難以在農村大面積推廣。而且,不同于旱田作物秸稈還田在有氧、氣溫適宜利于發酵,水稻秸稈還田往往是在秋季收割時進行,還田后馬上秋耕進入冬季氣溫較低不易發酵腐熟,一直到第二年水稻進入分蘗期時溫度升高,地下的秸稈才能進行發酵。可知,水稻秸稈還田后秸稈需要一個腐熟分解的過程,在冬天、初春氣溫低,保水時間長,形成密閉的環境,秸稈腐爛分解速度緩慢。在水稻種植期間,溫度逐漸回升,秸稈也開始迅速發酵,在水稻秸稈還田量大時,會嚴重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如造成水稻傷根、紅苗、縮苗不長等,從而影響水稻產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水稻秸稈還田腐熟慢、養分釋放少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它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1)取田間水稻秸稈粉粹后置于堆肥池內,然后取秸稈所在稻田內土壤與粉碎后的秸稈混合,攏成堆狀;堆體頂部向內凹陷,向凹陷處加水,浸潤秸稈,放置1~3天后,并使堆體內秸稈濕度保持在20~30%;放置結束后加入畜糞混合攪拌,然后加水使秸稈堆的含水量達到60~70%,進行堆肥發酵,在堆體內溫度達到55~70℃時,進行翻堆處理,待堆體10~20%腐熟后,將部分堆體進行還田,且所述的部分堆體含有腐熟秸稈;所述的稻田內土壤加入量為堆體重量的5~10%;2)向步驟1)堆肥池剩余的堆體內加入畜糞,繼續堆肥發酵直至堆體腐熟;3)將步驟2)腐熟后的秸稈進行還田,并采用旋耕機旋耕入土,完成所述的水稻秸稈還田;步驟1)和2)中加入畜糞的總施加量為堆肥中秸稈干重的5~8%。步驟1)中放置1~3天后,目的是使稻田土壤內的原生菌提供緩沖期,使一部分增殖,為后續大量增殖提供基礎。進一步地,在秸稈還田后采用水稻-玉米或者水稻-大豆的方式進行輪作。進一步地,當年水稻收獲后,將水稻秸稈還田,第二年在玉米播種后,向田內施加尿素和復合肥,第三和第四年種植水稻,然后以玉米種植一年,水稻種植兩年的順序種植;其中,在種植水稻前,在稻田內采用權利要求1的方法將其它稻田內的秸稈進行還田,并在水稻種植期間施加有機肥。進一步地,在當年水稻收獲后,將水稻秸稈還田,第二年在大豆播種后,向田內施加復合肥,第三年種植水稻,然后以大豆種植一年,水稻種植兩年的順序種植;其中,并在種植水稻前,在稻田內采用權利要求1的方法將其它稻田內的秸稈進行還田,并在水稻種植期間施加有機肥。進一步地,堆體內部設置有多個三角形結構區,三角形結構區內的秸稈碎段大小為2~4cm,三角形結構區外的秸稈碎段大小為6~10cm;所述的三角形結構區由堆體上部至底部均勻分布,每個三角形結構區的面積相同,且均為堆體面積的10~30%。進一步地,稻田的土壤取自稻田的四角處,以及當年該稻田內水稻生長相對旺盛區域的土壤。進一步地,待堆體10~20%腐熟后,將部分堆體進行還田,將堆體置于第二年注水口區的稻田內,或者稻田的中心區域。進一步地,所述的堆體形狀為金字塔形、梯形或者圓柱體形。進一步地,步驟1)中取堆體重量10~30%的堆體進行還田。進一步地,在步驟1)已經還田的秸稈上施加的步驟2)腐熟后的秸稈量與該稻田內其它區域施加的秸稈量相同。進一步地,所述的水稻秸稈還田適用于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至第四積溫帶,尤其適用于東寧縣水稻種植區。由于黑龍江省東寧縣處于東寧盆地區內綏芬河右岸的沖擊平原,受海洋氣候影響,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5.8℃,屬于第一積溫帶,有效積溫2900~3000℃,無霜期150d,雨熱同季,水量充沛。由于該地區異于黑龍江省其它地區低溫期長的特點,該地區,低溫區尤其是低于零下溫度時間相對較短,且高溫期較短,而溫度適宜期(25度左右)相對較長。因此,該地區的微生物不同于黑龍江省其它地區,該地區的微生物生長繁殖更加佳,鑒于以上特點,本專利技術設計了待堆體10~20%腐熟后,將部分堆體進行還田,再將剩余部分還田的方式,此種方式是本專利技術長期在該地區實驗后得出的,本專利技術在該地區秸稈還田中發現,受該地區氣候影響,先期返田秸稈中的微生物較其他地區,生長更迅速,更易形成優勢菌株,在秸稈腐熟或者第二年繁殖中,更具有優勢,且能夠在后期剩余部分秸稈還田中,抑制其它菌株生長,有利于相似的優勢菌株有效利用營養物質,快速的生長。而且,本專利技術所設計的三角形結構區堆體結構,能夠使該地區的菌株保持在一個相對適宜的溫度,較其它地區堆肥中的微生物,此種方式更易于地區的微生物生長。本專利技術包含以下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將水稻秸稈與稻田土壤混合進行堆肥前期發酵一段時間,采用此種方式將稻田內的有益于水稻生長的菌(比如硫酸鹽還原菌,產堿假單胞菌,有利于去除鎘等重金屬元素,提供酸性環境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等)進行擴培后返還到稻田內,在返還時,選擇返還區域,主要在灌水口處,稻田的四角處或者中心區域,或者易于有益菌分散至整體稻田的區域。此種方式針對北方地區,可以在水稻收割期,溫度相對適宜的情況下,進一步在稻田內繁殖。加入畜糞(豬糞或者牛糞)類有機肥進行堆肥發酵,并提供發酵所需營養元素。本專利技術在作物輪作上采用水稻、玉米輪作方式,采用兩種北方常見的作物進行輪作,既能夠提高水稻產量,又能降低玉米的病蟲害侵襲。采用玉米輪作一年,水稻種植兩年的方式進行輪作,并且有效利用秸稈還田為田地提供必要的養分,防止耕地的養分損耗大,影響后期的作物產量。同時,還可以采用水稻-大豆進行輪作,能夠有效修復稻田內的重金屬的污染。本專利技術創新性地在堆體內設置多個三角區域,并且在三角區域內秸稈長度小于其他區域的長度,由于長度小,此區域內的秸稈和土壤的混合物相對更密集,此種設計能夠使堆體內三角區域的微生物形成一個相對密集、密閉的空間,利于厭氧或者兼厭氧的微生物增殖,三角區域外圍的堆體秸稈長度相對長,堆積后的縫隙大,且不在堆體中心區域,通風效果好,利于有氧微生物的增殖,通過此種設計實現了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增殖,從而待堆體10~20%腐熟后,將部分堆體進行還田后實現了不同類型微生物在稻田內的繁殖,防止由于堆體過度缺氧或者過度有氧,不能得到多種類型微生物的繁殖。影響稻田有益微生物的返還稻田效果。本專利技術無需加入秸稈腐熟劑的情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n1)取田間水稻秸稈粉粹后置于堆肥池內,然后取秸稈所在稻田內土壤與粉碎后的秸稈混合,攏成堆狀;堆體頂部向內凹陷,向凹陷處加水,浸潤秸稈,放置1~3天后,并使堆體內秸稈濕度保持在20~30%;放置結束加入畜糞混合攪拌,然后加水使秸稈堆的含水量達到60~70%,進行堆肥發酵,在堆體內溫度達到55~70℃時,進行翻堆處理,待堆體10~20%腐熟后,將部分堆體進行還田,且所述的部分堆體含有腐熟秸稈;/n所述的稻田內土壤加入量為堆體重量的5~10%;/n2)向步驟1)堆肥池剩余的堆體內加入畜糞,繼續堆肥發酵直至堆體腐熟;/n3)將步驟2)腐熟后的秸稈進行還田,并采用旋耕機旋耕入土,完成所述的水稻秸稈還田;步驟1)和2)中加入畜糞的總施加量為堆肥中秸稈干重的5~8%。/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
1)取田間水稻秸稈粉粹后置于堆肥池內,然后取秸稈所在稻田內土壤與粉碎后的秸稈混合,攏成堆狀;堆體頂部向內凹陷,向凹陷處加水,浸潤秸稈,放置1~3天后,并使堆體內秸稈濕度保持在20~30%;放置結束加入畜糞混合攪拌,然后加水使秸稈堆的含水量達到60~70%,進行堆肥發酵,在堆體內溫度達到55~70℃時,進行翻堆處理,待堆體10~20%腐熟后,將部分堆體進行還田,且所述的部分堆體含有腐熟秸稈;
所述的稻田內土壤加入量為堆體重量的5~10%;
2)向步驟1)堆肥池剩余的堆體內加入畜糞,繼續堆肥發酵直至堆體腐熟;
3)將步驟2)腐熟后的秸稈進行還田,并采用旋耕機旋耕入土,完成所述的水稻秸稈還田;步驟1)和2)中加入畜糞的總施加量為堆肥中秸稈干重的5~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秸稈還田后采用水稻-玉米或者水稻-大豆的方式進行輪作。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玉米輪作具體為:在當年水稻收獲后,將水稻秸稈還田,第二年在玉米播種后,向田內施加尿素和復合肥,第三和第四年種植水稻,然后以玉米種植一年,水稻種植兩年的順序種植;其中,在種植水稻前,在稻田內采用權利要求1的方法將其它稻田內的秸稈進行還田,并在水稻種植期間施加有機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水稻秸稈還田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大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羽,王麒,馮延江,宋秋來,曾憲楠,魯鑫蕊,金梁,王曼力,張小明,項洪濤,夏天舒,趙楊,謝婷婷,孫兵,
申請(專利權)人: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黑龍江;2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