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電動汽車散熱裝置技術領域,且公開了一種用于電動汽車電動機的散熱機構,包括固定底板、電動機、散熱罩和散熱片,固定底板頂部的中部安裝有電動機,固定底板的頂部且位于電動機的外側固定有散熱罩,散熱罩的兩側均布固定有散熱片,散熱片的一側固定有散熱機構,散熱機構包括散熱墊、散熱管、第一輸送管、散熱水泵、第二輸送管、熱量導出管、導熱片、散熱箱和導熱填充物,散熱墊一側的內部固定有散熱管,散熱管的一端安裝有第一輸送管,第一輸送管的一端安裝有散熱水泵。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一系列的改進使得裝置的散熱機構能夠及時的將吸收的熱量傳導至外界,使得裝置的散熱效果更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用于電動汽車電動機的散熱機構
本技術涉及電動汽車散熱裝置
,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電動汽車電動機的散熱機構。
技術介紹
在純電動汽車上,電動機替代傳統發動機,通過電能轉化成機械能來驅動車輛運行,電動機的性能與溫度變化有很大關系,永磁電機高速運轉產生大量的熱量,溫度過高會使永磁電機的性能下降,使得電機效率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這時就需要使用散熱機構來對電動機進行降溫,但是,現有的電動機的散熱機構不太能夠及時的將其吸收的熱量散發出去,使得裝置的散熱效果不太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如:現有的電動機的散熱機構不太能夠及時的將其吸收的熱量散發出去,使得裝置的散熱效果不太理想。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電動汽車電動機的散熱機構,包括固定底板、電動機、散熱罩和散熱片,所述固定底板頂部的中部安裝有電動機,所述固定底板的頂部且位于電動機的外側固定有散熱罩,所述散熱罩的兩側均布固定有散熱片,所述散熱片的一側固定有散熱機構;所述散熱機構包括散熱墊、散熱管、第一輸送管、散熱水泵、第二輸送管、熱量導出管、導熱片、散熱箱和導熱填充物,所述散熱墊一側的內部固定有散熱管,所述散熱管的一端安裝有第一輸送管,所述第一輸送管的一端安裝有散熱水泵,所述散熱水泵的輸入端固定有第二輸送管,所述散熱管的另一端固定有熱量導出管,且所述熱量導出管的另一端與第二輸送管連接,所述熱量導出管的周側面均布固定有導熱片,所述熱量導出管和導熱片均位于散熱箱的內部,所述散熱箱的內部且位于熱量導出管和導熱片的外部均布填充有導熱填充物。優選的,所述熱量導出管和導熱片通過焊接連接。優選的,所述導熱片的材質為銅。優選的,所述散熱箱的內部均布開設有散熱通孔。優選的,所述導熱填充物的材質為導熱硅脂。優選的,所述固定底板的頂部且位于散熱機構的一側固定有散熱風機。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術通過散熱墊對散熱片吸收的熱量進行吸收,再通過散熱管內部冷卻液的流動進而將散熱墊吸收的大部分熱量吸收,再通過散熱風機的風力進一步的將剩余熱量散發出去,進而保持散熱墊的溫度。2、通過導熱片將熱量導出管內部吸收過熱量的冷卻液的熱量傳導進入導熱填充物內,通過材質為導熱硅脂的導熱填充物將熱量導出管內部吸收過熱量的冷卻液的熱量傳導出去。3、通過第一輸送管的輸送再次使得冷卻后的冷卻液進入到散熱管內部,從而使得裝置的散熱機構能夠及時的將吸收的熱量傳導至外界,使得裝置的散熱效果更好。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整體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整體的側視圖;圖3為本技術散熱機構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散熱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中:1、固定底板;2、電動機;3、散熱罩;4、散熱片;5、散熱機構;6、散熱墊;7、散熱管;8、第一輸送管;9、散熱水泵;10、第二輸送管;11、熱量導出管;12、導熱片;13、散熱箱;14、導熱填充物;15、散熱風機。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參照圖1-4,一種用于電動汽車電動機的散熱機構,包括固定底板1、電動機2、散熱罩3和散熱片4,固定底板1頂部的中部安裝有電動機2,固定底板1的頂部且位于電動機2的外側固定有散熱罩3,散熱罩3的兩側均布固定有散熱片4,散熱片4的一側固定有散熱機構5;散熱機構5包括散熱墊6、散熱管7、第一輸送管8、散熱水泵9、第二輸送管10、熱量導出管11、導熱片12、散熱箱13和導熱填充物14,散熱墊6一側的內部固定有散熱管7,散熱管7的一端安裝有第一輸送管8,第一輸送管8的一端安裝有散熱水泵9,散熱水泵9的輸入端固定有第二輸送管10,散熱管7的另一端固定有熱量導出管11,且熱量導出管11的另一端與第二輸送管10連接,熱量導出管11的周側面均布固定有導熱片12,熱量導出管11和導熱片12通過焊接連接,進而使得固定更牢固,導熱片12的材質為銅,進而使得導熱效果更好,熱量導出管11和導熱片12均位于散熱箱13的內部,散熱箱13的內部均布開設有散熱通孔,進而使得散熱效果更好,散熱箱13的內部且位于熱量導出管11和導熱片12的外部均布填充有導熱填充物14,導熱填充物14的材質為導熱硅脂,進而使得能夠及時的將吸收的熱量傳導至外界;固定底板1的頂部且位于散熱機構5的一側固定有散熱風機15,進而使得散熱效果更加理想。工作原理:本技術中,使用者使用該裝置時,通過使用導線將散熱水泵9和散熱風機15電性連接外部電源,通過散熱罩3將電動機2的熱量吸收并傳遞給散熱片4,通過散熱墊6對散熱片4吸收的熱量進行吸收,再通過散熱管7內部冷卻液的流動進而將散熱墊6吸收的大部分熱量吸收,再通過散熱風機15的風力進一步的將剩余熱量散發出去,進而保持散熱墊6的溫度,從而保持對電動機2的散熱,當散熱管7內部吸收熱量的冷卻液流經熱量導出管11時,通過導熱片12將熱量導出管11內部吸收過熱量的冷卻液的熱量傳導進入導熱填充物14內,通過材質為導熱硅脂的導熱填充物14將熱量導出管11內部吸收過熱量的冷卻液的熱量傳導出去,進而使得熱量導出管11內部吸收過熱量的冷卻液得到冷卻,然后熱量導出管11內部得到冷卻后的冷卻液通過第二輸送管10輸送和散熱水泵9的輸出進而進入到第一輸送管8內部,通過第一輸送管8的輸送再次使得冷卻后的冷卻液進入到散熱管7內部,進而使得散熱管7內部的冷卻液能夠保持較低的溫度對散熱墊6進行散熱,從而使得散熱機構5能夠及時的將吸收的熱量傳導至外界,使得裝置的散熱效果更好。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技術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用于電動汽車電動機的散熱機構,包括固定底板(1),所述固定底板(1)頂部的中部安裝有電動機(2),所述固定底板(1)的頂部且位于電動機(2)的外側固定有散熱罩(3),所述散熱罩(3)的兩側均布固定有散熱片(4),所述散熱片(4)的一側固定有散熱機構(5);其特征在于,/n所述散熱機構(5)包括散熱墊(6),所述散熱墊(6)一側的內部固定有散熱管(7),所述散熱管(7)的一端安裝有第一輸送管(8),所述第一輸送管(8)的一端安裝有散熱水泵(9),所述散熱水泵(9)的輸入端固定有第二輸送管(10);/n所述散熱管(7)的另一端固定有熱量導出管(11),且所述熱量導出管(11)的另一端與第二輸送管(10)連接;/n所述熱量導出管(11)的周側面均布固定有導熱片(12),所述熱量導出管(11)和導熱片(12)均位于散熱箱(13)的內部;/n所述散熱箱(13)的內部且位于熱量導出管(11)和導熱片(12)的外部均布填充有導熱填充物(14)。/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電動汽車電動機的散熱機構,包括固定底板(1),所述固定底板(1)頂部的中部安裝有電動機(2),所述固定底板(1)的頂部且位于電動機(2)的外側固定有散熱罩(3),所述散熱罩(3)的兩側均布固定有散熱片(4),所述散熱片(4)的一側固定有散熱機構(5);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熱機構(5)包括散熱墊(6),所述散熱墊(6)一側的內部固定有散熱管(7),所述散熱管(7)的一端安裝有第一輸送管(8),所述第一輸送管(8)的一端安裝有散熱水泵(9),所述散熱水泵(9)的輸入端固定有第二輸送管(10);
所述散熱管(7)的另一端固定有熱量導出管(11),且所述熱量導出管(11)的另一端與第二輸送管(10)連接;
所述熱量導出管(11)的周側面均布固定有導熱片(12),所述熱量導出管(11)和導熱片(12)均位于散熱箱(13)的內部;
所述散熱箱(13)的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正陽,
申請(專利權)人:云和縣達祥凱機械設計工作室,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