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家用電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器搖頭機構及電風扇。所述電器搖頭機構包括底盤,可轉動地安裝在底盤上的底板,以及安裝在底板上與電風扇主體連接配合的基座,其中,電風扇的電源環配線設置在底盤上,電風扇的主板環配線設置在底板上,電源環配線與主板環配線之間通過導電環連接,電器搖頭機構在底板上設置有供主板環配線放置的過線槽,以及對主板環配線進行卡合的卡扣結構,主板環配線通過卡扣結構緊固在底板上,進而使得電器搖頭機構中主板環配線布線的安全可靠,同時在進行拆裝時,拆卸和安裝方便,減少了生產裝配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電器搖頭機構及電風扇
本技術涉及家用電器
,具體涉及一種電器搖頭機構及電風扇。
技術介紹
市場上有不少家電設備,比如無葉扇,為避免整體體積過大,在設計時,其內部空間設置較為緊湊,尤其使得無葉扇的底座搖頭機構內部空間較為緊張,給零部件的設計布置帶來難度。現有無葉扇的底座搖頭機構在設計時,涉及的線材多使用線夾裹住,再通過螺釘等緊固件將線夾緊固于螺釘柱上。該種布線方式及結構的穩定性好,但是需要使用較多的螺釘,而且裝配拆裝也費時費力。同時,由于走線不可控,運動固件,內部配線涉及的零件過多,進一步占用風扇內部有限的空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器搖頭機構及電風扇,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電器搖頭機構結構緊湊,線材在布線時裝配拆裝費時費力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器搖頭機構,包括底盤,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底盤上的底板,以及安裝在所述底板上與電風扇主體連接配合的基座,其中,電風扇的電源環配線設置在底盤上,所述電風扇的主板環配線設置在底板上,所述電源環配線與所述主板環配線之間通過導電環連接,所述電器搖頭機構在所述底板上設置有供所述主板環配線放置的過線槽,以及對所述主板環配線進行卡合的卡扣結構,所述主板環配線通過所述卡扣結構緊固在所述底板上。進一步地,所述過線槽包括在所述底板上,沿所述主板環配線的布置方向延伸設置的第一過線槽、第二過線槽以及第三過線槽,所述第一過線槽、第二過線槽以及第三過線槽用于對所述主板環配線的位置進行限定。進一步地,所述卡扣結構包括在所述底板上,沿所述主板環配線的布置方向延伸設置的第二過線卡扣以及第三過線卡扣,所述第二過線卡扣以及第三過線卡扣用于對所述主板環配線的位置進行限定。進一步地,所述過線槽中與所述卡扣結構中的過線卡扣之間間隔設置。進一步地,所述卡扣結構還包括在所述底板上設置的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與所述主板環配線配合以緊固在所述底板上。進一步地,所述底盤上設置有壓筋,所述電源環配線通過所述壓筋緊固在所述底板上。進一步地,所述基座上設置有用于主板環配線卡合緊固的第一過線卡扣,對設置在所述基座上的主板環配線卡合緊固。進一步地,所述電器搖頭機構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底盤與所述底板之間的導電環,所述底盤通過所述導電環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底板上。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電風扇,包括電器搖頭機構,所述電器搖頭機構為如上所述的電器搖頭機構。進一步地,所述電風扇為無葉扇。本技術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本技術提供的電器搖頭機構及電風扇中,電器搖頭機構在實現電風扇搖頭功能的同時,電風扇的主板環配線通過在底板上設置的過線槽進行限位,并通過在底板上設置的卡扣結構進行緊固,進而使得電器搖頭機構中主板環配線布線的安全可靠,同時在進行拆裝時,拆卸和安裝方便,減少了生產裝配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在附圖中: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中電器搖頭機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電器搖頭機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電器搖頭機構中基座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所示電器搖頭機構中主板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1所示電器搖頭機構中底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1所示電器搖頭機構中軸套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1所示電器搖頭機構中導電環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1所示電器搖頭機構中主板環配線和電源環配線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1所示電器搖頭機構中底盤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其中,上述附圖中的附圖標記為:1、基座;11、第一螺釘柱;12、第二螺釘柱;13、第一過線孔;14、第一過線卡扣;2、主板;21、第一螺釘過孔;3、底板;31、第三過線卡扣;32、過孔;33、定位柱;34、第一卡扣;35、第三螺釘柱;36、第一過線槽;37、第二過線卡扣;38、第二過線槽;39、第二卡扣;310、第三過線槽;4、軸套;41、第二過線孔;42、第二螺釘過孔;5、導電環;51、第一插線孔;52、定位孔;53、第二插線孔;6、主板環配線;7、電源環配線;71、插座;8、底盤;81、第三螺釘過孔;82、壓筋。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如圖1至圖9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電器搖頭機構包括底盤8,可轉動地安裝在底盤8上的底板3,以及安裝在底板3上與電風扇主體連接配合的基座1,其中,電風扇的電源環配線7設置在底盤8上,電風扇的主板環配線6設置在底板3上,電源環配線7與主板環配線6之間通過導電環5連接,電器搖頭機構在底板3上設置有供主板環配線6放置的過線槽,以及對主板環配線6進行卡合的卡扣結構,主板環配線6通過卡扣結構緊固在底板3上,進而采用本實施例中的電器搖頭機構,在實現電風扇搖頭功能的同時,電風扇的主板環配線6通過在底板3上設置的過線槽進行限位,并通過在底板3上設置的卡扣結構進行緊固,進而使得電器搖頭機構中主板環配線6布線的安全可靠,同時在進行拆裝時,拆卸和安裝方便,減少了生產裝配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進一步參見圖5,本實施例中的過線槽包括在底板3上,沿主板環配線6的布置方向延伸設置的第一過線槽36、第二過線槽38以及第三過線槽310,第一過線槽36、第二過線槽38以及第三過線槽310用于對主板環配線6的位置進行限定,進而主板環配線6在進行布線時,可保證布線后限位的可靠,電器搖頭機構在運轉過程中穩定性更好。進一步參見圖5,具體卡扣結構包括在底板3上,沿主板環配線6的布置方向延伸設置的第二過線卡扣37以及第三過線卡扣31,第二過線卡扣37以及第三過線卡扣31用于對主板環配線6的位置進行限定,通過第二過線卡扣37以及第三過線卡扣31對主板環配線6的限位,主板環配線6的限位效果更佳。優選地,本實施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電器搖頭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盤(8),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底盤(8)上的底板(3),以及安裝在所述底板(3)上與電風扇主體連接配合的基座(1),其中,電風扇的電源環配線(7)設置在底盤(8)上,所述電風扇的主板環配線(6)設置在底板(3)上,所述電源環配線(7)與所述主板環配線(6)之間通過導電環(5)連接,所述電器搖頭機構在所述底板(3)上設置有供所述主板環配線(6)放置的過線槽,以及對所述主板環配線(6)進行卡合的卡扣結構,所述主板環配線(6)通過所述卡扣結構緊固在所述底板(3)上。/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器搖頭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盤(8),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底盤(8)上的底板(3),以及安裝在所述底板(3)上與電風扇主體連接配合的基座(1),其中,電風扇的電源環配線(7)設置在底盤(8)上,所述電風扇的主板環配線(6)設置在底板(3)上,所述電源環配線(7)與所述主板環配線(6)之間通過導電環(5)連接,所述電器搖頭機構在所述底板(3)上設置有供所述主板環配線(6)放置的過線槽,以及對所述主板環配線(6)進行卡合的卡扣結構,所述主板環配線(6)通過所述卡扣結構緊固在所述底板(3)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器搖頭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線槽包括在所述底板(3)上,沿所述主板環配線(6)的布置方向延伸設置的第一過線槽(36)、第二過線槽(38)以及第三過線槽(310),所述第一過線槽(36)、第二過線槽(38)以及第三過線槽(310)用于對所述主板環配線(6)的位置進行限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器搖頭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結構包括在所述底板(3)上,沿所述主板環配線(6)的布置方向延伸設置的第二過線卡扣(37)以及第三過線卡扣(31),所述第二過線卡扣(37)以及第三過線卡扣(31)用于對所述主板環配線(6)的位置進行限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器搖...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袁明,肖鴻亮,陳宇強,郭宏俊,黃燕寧,鐘小榛,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