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通信網絡用線纜檢測裝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前端的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一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金屬環,所述金屬環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橡膠塊,所述橡膠塊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內部嵌入式活動連接有滾珠,所述底板的上端外表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二固定塊,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內壁開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的內部固定連接有裂縫深度測試儀,該裝置便于使用者檢測不同直徑線纜上的切割傷,同時對被檢測后的線纜進行卷收,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通信網絡用線纜檢測裝置
本技術涉及線纜檢測
,具體為一種通信網絡用線纜檢測裝置。
技術介紹
通信電纜是傳輸電話、電報、傳真文件、電視和廣播節目、數據和其他電信號的電纜,由一對以上相互絕緣的導線絞合而成,通信電纜與架空明線相比,具有通信容量大、傳輸穩定性高、保密性好、少受自然條件和外部干擾影響等優點;1.傳統線纜在運輸過程中的碰撞造成的切割傷和磨損傷一般只采用人工肉眼觀察,錯誤率高,同時加大了使用者的勞動強度;2.在線纜的切割傷檢測完成后,需要再次人工再次進行卷收,耗費大量時間,從而降低工作效率;為此,提出一種通信網絡用線纜檢測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信網絡用線纜檢測裝置,該裝置便于使用者檢測不同直徑線纜上的切割傷,同時對被檢測后的線纜進行卷收,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通信網絡用線纜檢測裝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前端的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一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金屬環,所述金屬環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橡膠塊,所述橡膠塊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內部嵌入式活動連接有滾珠,所述底板的上端外表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二固定塊,所述第二固定塊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內壁開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的內部固定連接有裂縫深度測試儀,所述底板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后端的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三固定塊,所述底板的上端外表面遠離第三固定塊的后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的一側外表面活動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的一端貫穿連接有第二立板,所述轉軸的一端設置有手輪。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便于使用者檢測不同直徑線纜上的切割傷,同時對被檢測后的線纜進行卷收,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優選的,所述轉軸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若干個阻塊,所述轉軸的一端貫穿并延伸至第二立板的一側外表面,且其與手輪固定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手輪帶動轉軸轉動,便于使用者卷收線纜。優選的,所述橡膠塊的數量為三個,且橡膠塊以金屬環的中心為中點環形等距離排布。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三個橡膠塊用于夾持線纜,通過滾珠便于線纜的傳送。優選的,所述安裝槽的數量為四個,四個所述安裝槽以第二通孔的中心為中點對稱分布。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槽內部的裂縫深度測試儀能夠全方位檢測線纜。優選的,所述第一固定塊與第三固定塊的結構相同。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固定塊與第三固定塊夾持傳送線纜。優選的,所述第二通孔呈方形結構,且第二通孔的橫截面積大于第一通孔的橫截面積。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便于裂縫深度測試儀檢測不同直徑線纜上的切割傷與磨損傷。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通過在該裝置中添加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與第三固定塊等一系列結構,線纜的一端穿過第一固定塊然后至第二固定塊最后至第三固定塊,便于線纜在傳送的過程中通過第一固定塊的夾持并輔助傳送至第二固定塊檢測線纜,然后穿過第三固定塊,第三固定塊也起到夾持并輔助線纜傳送的作用,提高線纜檢測效率;2、通過在該裝置中添加手輪、轉軸與阻塊等一系列結構部件,通過線纜的一端傳送至轉軸處,使用者轉動手輪,帶動轉軸在第一立板與第二立板之間轉動,然后將線纜卷收至轉軸上,通過轉軸上的阻塊,能夠便于線纜有序卷收,降低線纜在卷收時纏繞打結的幾率,在使用者轉動手輪時,便于線纜的傳送與收納,降低使用者的勞動強度。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金屬環與橡膠塊的結合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安裝槽與裂縫深度測試儀的結合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轉軸與阻塊的結合視圖。圖中:1、底板;2、第一固定塊;3、第一通孔;4、金屬環;5、橡膠塊;6、套筒;7、滾珠;8、第二固定塊;9、第二通孔;10、安裝槽;11、裂縫深度測試儀;12、第一立板;13、第二立板;14、轉軸;15、阻塊;16、手輪;17、第三固定塊。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和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至圖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如圖1與圖2所示,一種通信網絡用線纜檢測裝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前端的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一固定塊2,所述第一固定塊2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一通孔3,所述第一通孔3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金屬環4,所述金屬環4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橡膠塊5,所述橡膠塊5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筒6,所述套筒6的內部嵌入式活動連接有滾珠7;如圖1與圖3所示,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二固定塊8,所述第二固定塊8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二通孔9,所述第二通孔9的內壁開設有安裝槽10,所述安裝槽10的內部固定連接有裂縫深度測試儀11;如圖1與圖4所示,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后端的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三固定塊17,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遠離第三固定塊17的后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立板12,所述第一立板12的一側外表面活動連接有轉軸14,所述轉軸14的一端貫穿連接有第二立板13,所述轉軸14的一端設置有手輪1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便于使用者檢測不同直徑線纜上的切割傷,同時對被檢測后的線纜進行卷收,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具體的,如圖4所示,所述轉軸14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若干個阻塊15,所述轉軸14的一端貫穿并延伸至第二立板13的一側外表面,且其與手輪16固定連接。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手輪16帶動轉軸14轉動,便于使用者卷收線纜。具體的,如圖2所示,所述橡膠塊5的數量為三個,且橡膠塊5以金屬環4的中心為中點環形等距離排布。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三個橡膠塊5用于夾持線纜,通過滾珠7便于線纜的傳送。具體的,如圖3所示,所述安裝槽10的數量為四個,四個所述安裝槽10以第二通孔9的中心為中點對稱分布。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槽10內部的裂縫深度測試儀11能夠全方位檢測線纜。具體的,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固定塊2與第三固定塊17的結構相同。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固定塊2與第三固定塊17夾持傳送線纜。具體的,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通孔9呈方形結構,且第二通孔9的橫截面積大于第一通孔3的橫截面積。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便于裂縫深度測試儀11檢測不同直徑線纜上的切割傷與磨損傷。工作原理:通過在該裝置中添加第一固定塊2、第二固定塊8與第三固定塊17等一系列結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通信網絡用線纜檢測裝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前端的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一固定塊(2),所述第一固定塊(2)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一通孔(3),所述第一通孔(3)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金屬環(4),所述金屬環(4)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橡膠塊(5),所述橡膠塊(5)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筒(6),所述套筒(6)的內部嵌入式活動連接有滾珠(7),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二固定塊(8),所述第二固定塊(8)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二通孔(9),所述第二通孔(9)的內壁開設有安裝槽(10),所述安裝槽(10)的內部固定連接有裂縫深度測試儀(11),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后端的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三固定塊(17),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遠離第三固定塊(17)的后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立板(12),所述第一立板(12)的一側外表面活動連接有轉軸(14),所述轉軸(14)的一端貫穿連接有第二立板(13),所述轉軸(14)的一端設置有手輪(16)。/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通信網絡用線纜檢測裝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前端的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一固定塊(2),所述第一固定塊(2)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一通孔(3),所述第一通孔(3)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金屬環(4),所述金屬環(4)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橡膠塊(5),所述橡膠塊(5)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有套筒(6),所述套筒(6)的內部嵌入式活動連接有滾珠(7),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二固定塊(8),所述第二固定塊(8)的前端外表面中心位置開設有第二通孔(9),所述第二通孔(9)的內壁開設有安裝槽(10),所述安裝槽(10)的內部固定連接有裂縫深度測試儀(11),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靠近后端的位置固定連接有第三固定塊(17),所述底板(1)的上端外表面遠離第三固定塊(17)的后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立板(12),所述第一立板(12)的一側外表面活動連接有轉軸(14),所述轉軸(14)的一端貫穿連接有第二立板(13),所述轉軸(14)的一端設置有手輪(...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碧云,趙攀,
申請(專利權)人:吳碧云,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