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具有盲裝特征的配電箱組件。所述配電箱包括肋部,所述肋部被設置在配電箱的側壁上。頂蓋被構造成封閉配電箱的頂部。所述頂蓋包括引導肩部,所述引導肩部被設置在頂蓋的側壁上。所述引導肩部延伸越過頂蓋的側壁的底邊緣,并且被構造成被安置在配電箱的肋部的上方。因此,引導肩部和肋部的接合提供了指示頂蓋相對于配電箱的適當位置的觸覺響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具有盲裝特征的配電箱組件
本專利技術總體上涉及配電箱組件,更特別地,本專利技術涉及具有被構造成輔助盲裝的特征的配電箱組件。
技術介紹
一般而言,電氣接線箱組件包括配電箱,該配電箱用于存儲被構造成調節電力并將電力分配給各種電氣部件的電氣部件。一般來說,電力被供應給配電箱,其中,使用通常已知的部件(諸如開關、繼電器、保險絲、電容器、電阻器等)來調節電力。然后將調節后的電力供應給所選擇的電氣部件。如圖1和圖2中以示意方式所示,由于諸如近程傳感器、相機等用以支持車輛功能的部件的增加,因此減小了用于配電箱組件200的封裝空間100。因此,安裝者可能不得不將配電箱組件200組裝在車輛結構遮蔽配電箱組件200的緊密空間中。因此,安裝者必須進行盲裝。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盲裝”是指配電箱組件200的各部分在視覺上被遮蔽(不一定被完全遮蔽)的安裝。目前,配電箱組件200被安裝在封裝空間100中,然后頂蓋210被安裝到配電箱220上。頂蓋210包括側壁,所述側壁界定配電箱220的頂表面的周邊,如圖3中所示。然而,鎖定機構被環繞封裝空間100的車輛結構所遮蔽。從而,通過以視覺方式將頂蓋210的可見部分與配電箱220對準,從而確保鎖定機構被適當地對準。圖4和圖5示出了目前的鎖定機構300,其中,頂蓋210的凸部310被向下按壓到配電箱220的卡扣320上。在一些情況下,當頂蓋210未與配電箱220對準時,凸部310可能未被完全插入到卡扣320中,如圖3中所示。因此,仍然期望具有一種被構造成在盲裝時輔助安裝者安裝配電箱組件的電氣接線箱組件。
技術實現思路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配電箱組件,所述配電箱組件被構造成被組裝在妨礙對配電箱組件進行觀察并阻止完全進入配電箱組件的封裝空間中。所述配電箱包括設置在配電箱的側壁上的肋部。頂蓋被構造成封閉配電箱的頂部。所述頂蓋包括引導肩部。所述引導肩部被設置在頂蓋的側壁上。所述引導肩部延伸越過頂蓋的側壁的底邊緣,并且被構造成被安置在配電箱的肋部的上方。因此,引導肩部和肋部的接合提供了指示頂蓋相對于配電箱的適當位置的觸覺響應。例如,即使鎖定特征由車輛結構所隱藏,通過將頂蓋適當地定位到配電箱,也可以適當地對準鎖定特征以促進鎖定特征的接合。一方面,肋部從配電箱的頂表面凹進。另一方面,配電箱包括成對肋部,并且頂蓋包括成對引導肩部。肋部中的每個肋部包括接合表面,所述接合表面沿著配電箱的高度延伸。接合表面是平面。所述成對引導肩部中的每個引導肩部的內表面被構造成被座靠所述成對肋部中的對應肋部的接合表面。還提供了一種配電箱組件,所述配電箱組件被構造成在盲裝中促進將頂蓋與配電箱接合。在此方面中,頂蓋包括后凸部,并且配電箱包括后卡扣,所述后卡扣被設置在配電箱的第二背壁上。后卡扣被構造成根據向下載荷而與后凸部接合。后卡扣包括成對支腳和卡扣構件,所述卡扣構件將所述成對支腳中的每個支腳的頂部互連。所述成對支腳被一體地形成到配電箱的第一背壁。所述成對支腳中的每個支腳的一部分從第一背壁向外延伸,以便形成狹槽。所述狹槽允許所述成對支腳向外撓曲,以便在對頂蓋施加向下載荷時容納后凸部。一方面,頂蓋還包括前閂鎖,所述前閂鎖與后凸部相反,并且所述配電箱包括前卡扣,所述前卡扣被構造成與前閂鎖接合。前卡扣和前閂鎖可以被構造成在接收到向下載荷時彼此接合。因此,配電箱組件的前部和背部都被固定。一方面,配電箱組件包括肋部,所述肋部被設置在成對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上,其中,頂蓋還包括引導肩部,所述引導肩部被設置在頂蓋的成對第一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上,所述引導肩部延伸越過頂蓋的所述成對第一側壁中的所述一個側壁的底邊緣,所述引導肩部被構造成被安置在配電箱的肋部的上方,其中,所述引導肩部用以提供指示頂蓋相對于配電箱的適當位置的觸覺響應。因此,配電箱組件被構造成通過將頂蓋簡單地按壓到配電箱組件上來輔助配電箱組件的盲裝,并幫助便于頂蓋鎖定接合到配電箱組件。附圖說明附圖中所闡述的實施例本質上是說明性的和示例性的,并不旨在限制由權利要求所限定的主題。當結合以下附圖閱讀時,能夠理解說明性實施例的以下描述,附圖中相似的結構用相似的附圖標記來指示,在附圖中: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保持配電箱組件的封裝空間的立體圖;圖2是圖1中所示的封裝空間的俯視圖;圖3是現有技術的配電箱組件的側視圖;圖4是圖3中所示的配電箱的立體圖;圖5是圖4中所示的配電箱組件的鎖定機構的視圖;圖6是根據本文所示和所述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的配電箱組件的立體圖;圖7是圖6中所示的配電箱組件的分解圖;圖8是安裝在封裝空間內的圖6中所示的配電箱組件的視圖;圖9是從背面觀察的圖6中所示的配電箱組件的立體圖;圖10是示出了后凸部的頂蓋的立體圖;圖11是卡扣的孤立視圖;并且圖12是示出了與卡扣接合的后凸部的配電箱組件的的孤立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大體參考附圖,本公開的實施例包括一種配電箱組件,所述配電箱組件被構造成輔助盲裝,其中,封裝空間遮蔽了對配電箱組件的觀察。配電箱包括肋部,所述肋部設置在配電箱的第一側壁上。頂蓋被構造成封閉配電箱的頂部。頂蓋包括引導肩部,所述引導肩部設置在頂蓋的第二側壁上。引導肩部延伸越過頂蓋的第二側壁的底邊緣,并且被構造成被安置在配電箱的肋部的上方。因此,引導肩部和肋部的接合提供了指示頂蓋相對于配電箱的適當位置的觸覺響應。如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前”和“后”是參考如圖6中所示的相關部分的定向而做出的。術語“頂”和“底”是指如附圖所示的部分的定向。現在參考圖6,提供了配電箱組件10的說明性實施例。配電箱組件10可以由適于在注射成型工藝中使用的耐用材料來形成,示意性地,所述材料包括聚丙烯。配電箱組件10包括配電箱12和頂蓋14。配電箱12包括相互連接的成對第一側壁16、底板18、第一前壁20和第一背壁22,以便限定用于收容被構造成調節和分配電力的電氣部件的存儲空間24。再次參考圖6并且同時參考圖7,對配電箱12進行描述。一方面,配電箱12被構造成被安裝至底蓋26。配電箱12的頂部由頂蓋14封閉。圖7示出了配電箱12的外觀,其中,配電箱12包括頂殼28和底殼30。印刷電路板32被設置在頂殼28與底殼30之間。諸如保險絲和繼電器這樣的多個電氣部件被安裝在頂殼28和底殼30內,以便將電力分配給車輛部件。然而,應該認識到,所示的配電箱12是為了說明性目的而提供,頂殼28、底殼30和底蓋26可以形成為單個單元,或者在其它變型中,例如頂殼28和底殼30可以形成為單個單元。配電箱組件10被構造成便于盲裝。配電箱12包括凸緣34,所述凸緣34圍繞頂殼28的周緣延伸。凸緣34提供用于供頂蓋14的底邊緣座靠的表面,以相對于配電箱12將頂蓋14保持在預定位置。配電箱12還包括肋部36,所述肋部36被設置在配電箱12的第一側壁16中的一個第一側壁上。特別地,肋部36被設置在所述成對第一側壁16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配電箱組件,所述配電箱組件被構造成被組裝在妨礙對所述配電箱組件進行觀察的封裝空間中,所述配電箱組件包括:/n配電箱,所述配電箱具有肋部,所述肋部被設置在成對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上;和/n頂蓋,所述頂蓋具有引導肩部,所述引導肩部被設置在所述頂蓋的成對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上,所述引導肩部延伸越過所述頂蓋的所述成對側壁中的所述一個側壁的底邊緣,所述引導肩部被構造成被安置在所述配電箱的所述肋部的上方,其中,所述引導肩部用以提供指示所述頂蓋相對于所述配電箱的適當位置的觸覺響應。/n
【技術特征摘要】
20190702 US 16/459,7421.一種配電箱組件,所述配電箱組件被構造成被組裝在妨礙對所述配電箱組件進行觀察的封裝空間中,所述配電箱組件包括:
配電箱,所述配電箱具有肋部,所述肋部被設置在成對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上;和
頂蓋,所述頂蓋具有引導肩部,所述引導肩部被設置在所述頂蓋的成對側壁中的一個側壁上,所述引導肩部延伸越過所述頂蓋的所述成對側壁中的所述一個側壁的底邊緣,所述引導肩部被構造成被安置在所述配電箱的所述肋部的上方,其中,所述引導肩部用以提供指示所述頂蓋相對于所述配電箱的適當位置的觸覺響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電箱組件,其中,所述肋部包括頂邊緣,所述頂邊緣從所述配電箱的頂表面凹進。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配電箱組件,其中,所述肋部包括:
接合表面,所述接合表面沿著所述配電箱的高度延伸;和
成對肋部壁,所述成對肋部壁被設置在所述肋部的相反兩側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配電箱組件,其中,所述接合表面是平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電箱組件,其中,所述肋部是成對肋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配電箱組件,其中,所述頂蓋包括成對引導肩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配電箱組件,其中,所述成對引導肩部中的每個引導肩部的內表面被構造成座靠所述成對肋部中的對應肋部的接合表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配電箱組件,其中,所述肋部包括頂邊緣,所述頂邊緣從所述配電箱的頂表面凹進。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配電箱組件,其中,所述成對肋部中的每個肋部包括接合表面,所述接合表面沿著所述配電箱的高度延伸。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配電箱組件,其中,所述接合表面是平面。
11.一種配電箱組件,所述配電箱組件被構造成被組裝在妨礙對所述配電箱組件進行觀察的封裝空間中,所述配電箱組件包括:
頂蓋,所述頂蓋具有后凸部;
配電箱,所述配電箱具有卡扣,所述卡扣被設置在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阿倫·馬克·什泰夫卡,納森·利凱爾,
申請(專利權)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