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包括處理箱主體,所述處理箱主體上設置有密封門體,所述處理箱主體上設置有風機,所述風機的出風管延伸入所述處理箱主體內,所述處理箱主體內底部設置有水箱機構,所述處理箱主體的內上部設置有冷卻降塵機構,所述處理箱主體內且位于所述冷卻降塵機構的右側設置有出風機構,通過處理箱主體和封閉門體用于安裝水箱機構、冷卻降塵機構和出風機構,通過水箱機構對處理水體進行承裝,并對降塵水體進行過濾,實現水體的循環利用,通過冷卻降塵機構對機房內空氣進行除塵和冷卻降溫處理,通過出風機構將處理箱主體內空氣抽出,并對其進行除濕干燥處理。濕干燥處理。濕干燥處理。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電力通信
,具體領域為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
技術介紹
[0002]電力通信網是為了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而應運而生的。它同電力系統的繼電保護及安全穩定控制系統、調度自動化系統被人們合稱為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三大支柱。目前,它更是電網調度自動化、網絡運營市場化和管理現代化的基礎,是確保電網安全、穩定、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是電力系統的重要基礎設施。
[0003]電力通信機房內含有大量電力元件,機房內環境直接影響電力元件的穩定性,其中內環境的濕度、溫度和顆粒度的提高易造成電力元件腐蝕和漏電,影響其性能,鑒于此,一種電力通信機房內,能夠具有降塵和通風效果的電力通信用機房降塵通風裝置就亟待被設計出來。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包括處理箱主體,所述處理箱主體上設置有密封門體,所述處理箱主體上設置有風機,所述風機的出風管延伸入所述處理箱主體內,所述處理箱主體內底部設置有水箱機構,所述處理箱主體的內上部設置有冷卻降塵機構,所述處理箱主體內且位于所述冷卻降塵機構的右側設置有出風機構;
[0006]所述水箱機構包括水箱本體,所述水箱本體位于所述處理箱主體的底部,所述水箱本體的上表面均勻設置有漏水口,所述水箱本體上設置有過濾組件;
[0007]所述冷卻降塵機構包括泵體,所述泵體設置于所述處理箱主體內,所述泵體的輸入端設置有進液管,所述進液管延伸入所述水箱本體的內腔底部,所述泵體的輸出端設置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與冷卻管的一端相連,所述冷卻管的另一端與輸出管相連,所述輸出管上設置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數量為多個,且在所述輸出管上等距排列,所述分流管與噴頭相連,所述分流管上設置有冷卻組件;
[0008]所述出風機構包括出風口和出風框體,所述出風口位于所述處理箱主體的右側壁上部,所述出風口處設置有風扇,所述出風框體位于所述處理箱主體的內上部,所述出風框體的左端面設置有若干通風孔,所述出風框體內自左向右依次設置有第一除濕板,吸附板和第二除濕板。
[0009]優選的,所述水箱本體的頂部設置有進水管,所述水箱本體的底部設置有出水管,所述進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均延伸出所述處理箱主體,所述進水管和所述出水管上均設置有控制閥。
[0010]優選的,所述過濾組件包括限位框,所述限位框位于所述水箱本體上,所述限位框
內設置有過濾框體,所述過濾框體上設置有集水框,所述過濾框體內底部設置有過濾網,所述過濾網上設置有活性炭過濾層。
[0011]優選的,所述冷卻組件包括對稱設置的限位環,所述限位環與所述分流管相連,所述分流管上且位于兩側所述限位環之間套設有套環和從動輪,所述套環與所述從動輪相連,所述套環上設置有風扇葉片,所述輸出管上且位于所述分流管處設置有微型電機,所述微型電機的輸出端設置有主動輪,所述主動輪與所述從動輪相適配。
[0012]優選的,所述第一除濕板為蜂窩狀除濕板,所述吸附板為石墨烯吸附板,所述第二除濕板包括網板圍成的殼體和硅膠干燥劑,所述硅膠干燥劑置于所述殼體內。
[0013]優選的,所述冷卻管呈蛇形排列,所述處理箱主體上且位于所述出液管、所述冷卻管、所述輸出管處均設置有固定座。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通過處理箱主體、水箱機構、冷卻降塵機構和出風機構構成本技術的主體結構,通過處理箱主體和封閉門體用于安裝水箱機構、冷卻降塵機構和出風機構,通過水箱機構對處理水體進行承裝,并對降塵水體進行過濾,實現水體的循環利用,通過冷卻降塵機構對機房內空氣進行除塵和冷卻降溫處理,通過出風機構將處理箱主體內空氣抽出,并對其進行除濕干燥處理,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集降塵、冷卻散熱和氣體干燥于一體,具有循環利用率高且操作便利的特點。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的主視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技術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本技術中冷卻組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4為本技術中出風機構的主視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9]圖5為本技術中過濾組件的主視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1-處理箱主體、2-密封門體、3-風機、4-水箱本體、5-泵體、6-出液管、7-冷卻管、8-輸出管、9-分流管、10-噴頭、11-出風框體、12-風扇、13-第一除濕板、14-吸附板、15-第二除濕板、16-進水管、17-出水管、18-限位框、19-集水框、20-過濾網、21-活性炭過濾層、22-限位環、23-從動輪、24-風扇葉片、25-微型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炯夹g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2]請參閱圖1-5,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包括處理箱主體1,所述處理箱主體1上設置有密封門體2,所述處理箱主體1上設置有風機3,所述風機3的出風管延伸入所述處理箱主體1內,所述處理箱主體1內底部設置有水箱機構,所述處理箱主體1的內上部設置有冷卻降塵機構,所述處理箱主體1內且位于所述冷卻降塵機構的右側設置有出風機構;
[0023]通過處理箱主體1和封閉門體2用于安裝水箱機構、冷卻降塵機構和出風機構,其中處理箱主體1位于電力通信用機房內,通過風機3將機房內空氣吸入處理箱主體1內;
[0024]所述水箱機構包括水箱本體4,所述水箱本體4位于所述處理箱主體1的底部,所述水箱本體4的上表面均勻設置有漏水口,所述水箱本體4上設置有過濾組件;
[0025]通過水箱機構對處理水體進行承裝,并對降塵水體進行過濾,實現水體的循環利用,其中水箱本體4對水體進行承裝存儲,通過漏水口使下落水體回流入水箱本體4內,通過過濾組件對除塵水體進行過濾;
[0026]所述冷卻降塵機構包括泵體5,所述泵體5設置于所述處理箱主體1內,所述泵體5的輸入端設置有進液管,所述進液管延伸入所述水箱本體4的內腔底部,所述泵體5的輸出端設置有出液管6,所述出液管6與冷卻管7的一端相連,所述冷卻管7的另一端與輸出管8相連,所述輸出管8上設置有分流管9,所述分流管9的數量為多個,且在所述輸出管8上等距排列,所述分流管9與噴頭10相連,所述分流管9上設置有冷卻組件;
[0027]通過冷卻降塵機構對機房內空氣進行除塵和冷卻降溫處理,其中泵體5為水體流動提供動力,通過出液管6、冷卻管7、輸出管8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包括處理箱主體(1),所述處理箱主體(1)上設置有密封門體(2),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箱主體(1)上設置有風機(3),所述風機(3)的出風管延伸入所述處理箱主體(1)內,所述處理箱主體(1)內底部設置有水箱機構,所述處理箱主體(1)的內上部設置有冷卻降塵機構,所述處理箱主體(1)內且位于所述冷卻降塵機構的右側設置有出風機構;所述水箱機構包括水箱本體(4),所述水箱本體(4)位于所述處理箱主體(1)的底部,所述水箱本體(4)的上表面均勻設置有漏水口,所述水箱本體(4)上設置有過濾組件;所述冷卻降塵機構包括泵體(5),所述泵體(5)設置于所述處理箱主體(1)內,所述泵體(5)的輸入端設置有進液管,所述進液管延伸入所述水箱本體(4)的內腔底部,所述泵體(5)的輸出端設置有出液管(6),所述出液管(6)與冷卻管(7)的一端相連,所述冷卻管(7)的另一端與輸出管(8)相連,所述輸出管(8)上設置有分流管(9),所述分流管(9)的數量為多個,且在所述輸出管(8)上等距排列,所述分流管(9)與噴頭(10)相連,所述分流管(9)上設置有冷卻組件;所述出風機構包括出風口和出風框體(11),所述出風口位于所述處理箱主體(1)的右側壁上部,所述出風口處設置有風扇(12),所述出風框體(11)位于所述處理箱主體(1)的內上部,所述出風框體(11)的左端面設置有若干通風孔,所述出風框體(11)內自左向右依次設置有第一除濕板(13),吸附板(14)和第二除濕板(1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力機房用降塵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鑫,何海,張雪,
申請(專利權)人:鞍山電力勘測設計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