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口罩技術領域,具體提供一種醫用口罩。該醫用口罩包括口罩本體和掛耳,口罩本體包括疏水層、第一熔噴布層、殺菌抗病毒層以及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親膚層;殺菌抗病毒層包括基底層、活性層以及用于黏附連接基底層和活性層的粘接層,殺菌抗病毒層層疊疊設于第二表面上;第一熔噴布層層疊疊設于殺菌抗病毒層背離親膚層的表面上;疏水層層疊疊設于第一熔噴布層背離殺菌抗病毒層的表面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醫用口罩具有良好的殺菌抗病毒效果,并且具有較長的使用周期。并且具有較長的使用周期。并且具有較長的使用周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醫用口罩
[0001]本技術屬于口罩
,尤其涉及一種醫用口罩。
技術介紹
[0002]常用的普通醫用口罩主要有三層結構:外層疏水無紡層布、中間起吸附作用且帶靜電的熔噴布層以及內層親膚無紡布層,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熔噴布,可以通過靜電吸附阻隔細菌、病毒等微顆粒,可以抗菌殺菌但并不能殺死病毒。口罩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體呼出的水蒸氣,逐漸造成熔噴布電荷的流失,從而使其吸附能力下降失去防護效果。因此,口罩使用一次后就需要丟棄,這造成醫療用品的大量浪費并帶來了大量的醫療垃圾。
[0003]為了使得醫用口罩具有抗病毒效果,現有技術通過制備包含棉纖維、TiO
2-殼聚糖纖維、竹炭纖維、竹纖維和納米銀纖維的醫用口罩,該醫用口罩雖然具有抗病毒效果,但是銀離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制造過程需要靜電紡絲等工藝,工藝繁瑣。
[0004]因此開發一款既能夠殺菌又能抗病毒、殺菌作用衰減緩慢且使用周期較長,同時制造工藝簡單的醫用口罩顯得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醫用口罩,旨在解決現有醫用口罩不具有抗病毒功能且殺菌作用衰減快等問題。
[0006]本技術實施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醫用口罩,包括口罩本體和與所述口罩本體連接的掛耳,所述口罩本體包括:
[0008]親膚層,所述親膚層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一表面朝向用戶的面部;
[0009]殺菌抗病毒層,包括基底層、活性層以及用于將所述活性層與所述基底層進行黏附連接的粘接層,所述殺菌抗病毒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第二表面上;
[0010]第一熔噴布層,所述第一熔噴布層層疊疊設于所述殺菌抗病毒層背離所述親膚層的表面;
[0011]疏水層,所述疏水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第一熔噴布層背離所述殺菌抗病毒層的表面。
[0012]優選地,所述基底層為第二熔噴布層,所述基底層具有第一側面和與所述第一側面相對設置的第二側面,且所述第二熔噴布層貫穿設有孔隙;
[0013]所述粘接層附著于所述基底層至少一側面且自所述側面延伸附著于所述孔隙的內側壁;
[0014]所述活性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粘接層的表面上,并延伸疊設于所述孔隙內的所述粘接層表面。
[0015]優選地,所述粘接層附著于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且延伸附著于所述孔隙的內側壁;
[0016]所述活性層包括第一活性層和第二活性層,所述第一活性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第一側面上的所述粘接層之表面,所述第二活性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第二側面上的所述粘接層之表面,且所述第一活性層和所述第二活性層分別延伸至所述孔隙中的所述粘接層之表面。
[0017]優選地,所述粘接層為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層;所述活性層為殼聚糖季銨鹽層。
[0018]優選地,所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層選自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層、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層、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層、聚氧乙烯烷基醇醚層、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層、聚氧乙烯脂肪胺層、聚氧乙烯烷醇酰胺層中的至少一層;
[0019]所述殼聚糖季銨鹽層選自羥乙基殼聚糖季銨鹽層、羥丙基殼聚糖季銨鹽層、甲基殼聚糖季銨鹽層、乙基殼聚糖季銨鹽層、丙基殼聚糖季銨鹽層、淀粉季銨鹽層、羥乙基淀粉季銨鹽層、羥丙基淀粉季銨鹽層、甲基淀粉季銨鹽層、乙基淀粉季銨鹽層、丙基淀粉季銨鹽層、纖維素季銨鹽層、羥乙基纖維素季銨鹽層、羥丙基纖維素季銨鹽層、甲基纖維素季銨鹽層、乙基纖維素季銨鹽層、丙基纖維素季銨鹽層中的至少一層。
[0020]優選地,所述粘接層的厚度為0.1nm~10.0nm;所述活性層的厚度為1.0μm~0.5mm。
[0021]優選地,所述第二熔噴布層的孔隙率為80%~95%;所述孔隙的平均孔徑為20.0μm~1.0mm;所述殺菌抗病毒層的孔隙率為50%~70%。
[0022]優選地,所述親膚層的厚度為0.3mm~0.5mm,所述疏水層的厚度為0.3mm~0.5mm;所述第一熔噴布層的厚度為0.2mm~0.4mm,所述第二熔噴布層的厚度為0.1mm~0.3mm。
[0023]優選地,所述親膚層為親膚無紡布層;所述疏水層為疏水無紡布層。
[0024]優選地,所述醫用口罩還包括插設于所述口罩本體上的膠條。
[0025]本技術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6]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醫用口罩,由于在基底層表面附著一層粘接層,該粘接層將具有殺菌抗病毒功能的活性層與基底層粘接在一起,并且使得具有殺菌抗病毒功能的活性層可以均勻分布在基底層表面,且附著性能良好,因此其殺菌抗病毒功能在醫用口罩使用期間衰減相當緩慢,使得整個醫用口罩表現出良好的殺菌抗病毒效果,并具有較長的使用周期。
附圖說明
[002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8]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醫用口罩簡易示意圖;
[0029]圖2是圖1中A-A剖視示意圖;
[0030]圖3是圖2中M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31]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1、實施例2和對比例的殼聚糖季銨鹽在基底層的分布效果示意圖;
[0032]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1~4處理后的熔噴布和對比例的熔噴布的透氣效果圖;
[0033]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1~4和對比例的醫用口罩抗H1N1病毒的效果圖;
[0034]附圖標號說明:
[0035]100、口罩本體;
[0036]101、親膚層;1011、第一表面;1012、第二表面;102、殺菌抗病毒層;1021、基底層;10211、第一側面;10212、第二側面;10213、孔隙;1022、活性層;10221、第一活性層;10222、第二活性層;1023、粘接層;103、第一熔噴布層;104、疏水層;
[0037]200、掛耳。
具體實施方式
[0038]為了使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
[0039]需要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0040]還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時,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醫用口罩,包括口罩本體和與所述口罩本體連接的掛耳,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體包括:親膚層,所述親膚層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對設置,所述第一表面朝向用戶的面部;殺菌抗病毒層,包括基底層、活性層以及用于將所述活性層與所述基底層進行黏附連接的粘接層,所述殺菌抗病毒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第一熔噴布層,所述第一熔噴布層層疊疊設于所述殺菌抗病毒層背離所述親膚層的表面;疏水層,所述疏水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第一熔噴布層背離所述殺菌抗病毒層的表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醫用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層為第二熔噴布層,所述基底層具有第一側面和與所述第一側面相對設置的第二側面,且所述第二熔噴布層貫穿設有孔隙;所述粘接層附著于所述基底層至少一側面且自所述側面延伸附著于所述孔隙的內側壁;所述活性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粘接層的表面上,并延伸疊設于所述孔隙內的所述粘接層表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醫用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層附著于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且延伸附著于所述孔隙的內側壁;所述活性層包括第一活性層和第二活性層,所述第一活性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第一側面上的所述粘接層之表面,所述第二活性層層疊疊設于所述第二側面上的所述粘接層之表面,且所述第一活性層和所述第二活性層分別延伸至所述孔隙中的所述粘接層之表面。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醫用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層為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層;所述活性層為殼聚糖季銨鹽層。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醫用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離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曉麗,王靜,劉緣,潘浩波,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