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靜脈留置針,包括針柄、套管以及針芯,所述針柄上具有翼板和進液管,所述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靠近針柄的一端連接有第一平直部,第二弧形預彎部遠離針柄的一端連接有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第一弧形預彎部、第二弧形預彎部以及第二平直部相配合,使所述套管自然狀態下為S形,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的弧頂處設置有標識線,回撤出針芯后套管在皮表處和血管中呈自然小角度彎曲狀態,有效避免了傳統套管變向時容易發生大角度死彎的問題,有利于液體順暢的輸入,大大的減少了患者的困擾,對于提升患者滿意度和護理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靜脈留置針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靜脈留置針。
技術介紹
靜脈留置針又稱靜脈套管針,其核心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內的柔軟套管以及不銹鋼的穿刺引導針芯,使用時將套管和針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內然后回撤出針芯,僅將柔軟的套管留置在血管內從而進行輸液治療,但是由于目前套管材質柔軟、抗彎折功能差,所以使得靜脈留置針在使用過程中會在皮表處及血管中呈現接近直角的大角度彎曲狀態,實際護理過程中發現:由于套管的大角度彎曲,使得很多留置針未到期就已經不通暢,患者反復尋求護士幫助疏通液路而造成臨床護理工作量增加,特殊藥物如甘露醇等不能按規定速度輸入還會影響或延誤患者治療,另外,因留置針流通不暢而直接更換還給患者增加了進針痛苦和經濟負擔,從而導致患者滿意度降低,不利于提升護理水平。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
技術介紹
中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靜脈留置針,其有效解決了
技術介紹
中存在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靜脈留置針,包括針柄、套管以及針芯,所述針柄上具有翼板和進液管,所述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相連,第一弧形預彎部靠近針柄的一端連接有第一平直部,第二弧形預彎部遠離針柄的一端連接有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第一弧形預彎部、第二弧形預彎部以及第二平直部相配合,使所述套管自然狀態下為S形,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的弧頂處設置有標識線。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的弧長分別為2-2.5mm和4-4.5mm且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的弧度分別為1.4-1.5rad和1-1.1rad。進一步的,所述針柄的橫截面為半圓形,其底面為平面,所述第一平直部與針柄的連接處靠近針柄的底面。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技術效果:本技術中的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回撤出針芯后套管在皮表處和血管中呈自然小角度彎曲狀態,有效避免了傳統套管變向時容易發生大角度死彎的問題,有利于液體順暢的輸入,大大的減少了患者的困擾,對于提升患者滿意度和護理水平有很大的幫助。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回撤出針芯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能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術語“上”、“下”、“左”、“右”、“內”、“外”、“前端”、“后端”、“頭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以及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以及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以及限定,術語“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靜脈留置針,包括針柄1、套管2以及針芯3,針柄1上具有翼板4和進液管5,針芯3尾部也具有方便把持的側板6,針芯3以及進液管5在針柄1上的連接結構為本領域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套管2上具有第一弧形預彎部7和第二弧形預彎部8,第一弧形預彎部7和第二弧形預彎部8可以通過成品直套管煨彎而成,還可以通過模具直接注塑形成具有第一弧形預彎部7和第二弧形預彎部8的套管2,由于套管2的材質為FEP,其質地柔軟、變形性能良好,所以其與針芯3裝配好時呈現平直狀態,方便進針,針芯3抽出后,套管2具有回彈形成第一弧形預彎部7和第二弧形預彎部8的趨勢,第一弧形預彎部7和第二弧形預彎部8相連,第一弧形預彎部7靠近針柄1的一端連接有第一平直部9,第二弧形預彎部8遠離針柄1的一端連接有第二平直部10,第一平直部9、第一弧形預彎部7、第二弧形預彎部8以及第二平直部10相配合,使套管2自然狀態下為S形,第一弧形預彎部7的弧頂處設置有標識線11,標識線11為周向設置在套管2外壁的環形凹槽或無毒顏料勾畫在套管2外壁上的環形線,標識線11可以方便護理人員參考第一弧形預彎部7的位置,避免進針過深而導致第一弧形預彎部7完全進入皮下。第一弧形預彎部和7第二弧形預彎部8的弧長分別為2-2.5mm和4-4.5mm且第一弧形預彎部7和第二弧形預彎部8的弧度分別為1.4-1.5rad和1-1.1rad,上述尺寸適用于手部靜脈留置針,根據現有醫學資料可知,人體手背處的靜脈距皮表深度為0.5-4mm,上述尺寸可以保證第一弧形預彎部7和第二弧形預彎部8可以保證覆蓋血管12內側底面與皮表處之間的人體組織,使套管2可能發生彎曲的部分保持在小角度彎曲,避免大角度死彎現象的發生。針柄1的橫截面為半圓形,其底面為平面,第一平直部9與針柄1的連接處靠近針柄1的底面,傳統留置針針柄為圓柱形,其橫截面為圓形,且傳統套管根部與留置針針柄同軸設置,造成了套管根部與皮表之間的間隙較大,這也容易使套管根部與留置針針柄的連接處發生大角度彎折,造成液體流通不暢,本實施例使第一平直部9盡量貼近皮表,進一步減小套管2根部發生大角度彎折的可能性,另外,由于針柄1的底面改為平面,還可以在針柄1的底面設置醫用丙烯酸膠層和離型紙,進針時撕去離型紙,進針完成后將針柄1按合在皮表處,醫用丙烯酸膠層可以實現針柄1的預定位,然后再通過醫用膠帶進一步固定針柄1,此舉可以有效避免進針完成后至醫用膠帶固定之前的時間段內針柄的輕易移位,方便護理人員操作。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為:把持翼板4傾斜進針,見回血后改平,繼續進針至標識線11靠近或貼合皮表處停止,把持側板5從針柄1尾部抽出針芯3,然后將針柄1按合在皮表,通過醫用膠帶固定好針柄1即可,針芯3抽出后,套管2具有回彈形成第一弧形預彎部7和第二弧形預彎部8的趨勢,第一弧形預彎部7保證皮表處套管2的預彎導向,第二弧形預彎部8保證血管內側頂面和內側底面之間的套管2的預彎導向,避免上述位置處發生大角度彎折,有效保證液體過流順暢,大大減少了患者的困擾,有利于提升患者滿意度和護理水平。本技術的實施例是為了示例以及描述起見而給出的,而并不是無遺漏的或者將本技術限于所公開的形式。很多修改以及變化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選擇以及描述實施例是為了更好說明本技術的原理以及實際應用,并且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技術從而設計適于特定用途的帶有各種修改的各種實施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靜脈留置針,包括針柄、套管以及針芯,所述針柄上具有翼板和進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相連,第一弧形預彎部靠近針柄的一端連接有第一平直部,第二弧形預彎部遠離針柄的一端連接有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第一弧形預彎部、第二弧形預彎部以及第二平直部相配合,使所述套管自然狀態下為S形,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的弧頂處設置有標識線。/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靜脈留置針,包括針柄、套管以及針芯,所述針柄上具有翼板和進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上具有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和第二弧形預彎部相連,第一弧形預彎部靠近針柄的一端連接有第一平直部,第二弧形預彎部遠離針柄的一端連接有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第一弧形預彎部、第二弧形預彎部以及第二平直部相配合,使所述套管自然狀態下為S形,所述第一弧形預彎部的弧頂處設置有標識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曦,
申請(專利權)人:陳曦,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