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包括主框,主框的下側面設有支腿,主框的內部安裝有比色罐,且比色罐與提升泵相互連接,且比色罐的下端面還設有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上還安裝有用于控制流通的閥門,比色罐的一側設有光發射器,另一側設有光接收模塊,本裝置可以對提取的水樣進行實時檢測,大大的方便了檢測。大大的方便了檢測。大大的方便了檢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
[0001]本技術涉及水質監測
,具體為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
技術介紹
[0002]水中的重金屬含量是衡量水質的重要標準之一,現在對水中的重金屬含量的監測方法一般都是定期從水源中提取樣本,然后將樣本帶回實驗室內使用儀器進行分析,但是這樣的話采用上述方式進行檢測就比較費時費力,無法形成在線的方式進行檢測,無法滿足實時監測的需求。
[0003]為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包括主框,所述主框的下側面設有支腿,所述主框的內部安裝有比色罐,且比色罐與提升泵相互連接,且比色罐的下端面還設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上還安裝有用于控制流通的閥門,所述比色罐的一側設有光發射器,另一側設有光接收模塊。
[0006]優選的,所述比色罐與提升泵之間設有混合罐,所述混合罐安裝在主框的內部,且提升泵與混合罐的上端相通,所述混合罐通過第一軟管與比色罐的下端相通,且第一軟管的外側與第一蠕動泵相互連接,所述混合罐通過第二軟管與存儲罐相通,所述第二軟管與第二蠕動泵相互連接,所述存儲罐安裝在主框的外側。
[0007]優選的,所述混合罐的內部設有攪動棒,所述攪動棒的兩端內部均安裝有磁鐵,所述混合罐的下方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電機軸上固定連接有轉動板,所述轉動板的內部也固定連接有磁鐵。
[0008]優選的,所述比色罐的上端面通過連通管與水箱相互連接,所述混合罐的下端側面上設有第二排水管,所述連通管和第二排水管上均安裝有閥門。
[0009]優選的,所述閥門包括主管,所述主管的內部固定連接有兩個固定板,且兩個固定板之間轉動連接有轉板,所述兩個固定板上均開有貫穿孔,所述轉板上開有與貫穿孔相適配的連通孔,所述轉板通過主管上開有的貫穿槽與齒環相互連接,所述齒環與齒條嚙合連接,所述齒條與電動推桿的輸出桿固定連接。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通過提升泵、混合罐和比色罐之間的配合,實現了提升泵可以將水源中的水抽入混合罐內與反應液相互混合,混合后的水樣會進入比色罐的內部,之后分別啟動光發射器和光接收模塊,可以通過對比光接收模塊接收的光和光發射器發出的光的圖譜,來判斷含有的某種重金屬含量,本裝置可以對提取的水樣進行實時檢測,大大的方便了檢測。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技術主框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本技術混合罐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4為本技術水箱、連通管和比色罐的連接示意圖;
[0015]圖5為本技術光發射器和光接收模塊的安裝示意圖;
[0016]圖6為本技術混合罐的剖視圖;
[0017]圖7為本技術主管的剖視圖;
[0018]圖8為本技術固定板與主管的爆炸圖。
[0019]圖中:1、主框,2、支腿,3、比色罐,4、提升泵,5、第一排水管,6、閥門,601、主管,602、固定板,603、轉板,604、貫穿孔,605、連通孔,606、貫穿槽,607、齒環,608、齒條,609、電動推桿,7、光發射器,8、光接收模塊,9、混合罐,10、第一軟管,11、第一蠕動泵,12、第二軟管,13、存儲罐,14、第二蠕動泵,15、連通管,16、水箱,17、第二排水管,18、攪動棒,19、轉動板,20、磁鐵,21、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1]請參閱圖1
?
8,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包括主框1,所述主框1的下側面設有支腿2,支腿2的設置可以平穩的放置本裝置,主框1的上側面還設有蓋板,可以對主框1內部的結構進行保護,所述主框1的內部安裝有比色罐3,比色罐3的側壁材質采用石英,比色罐3的下端面與主框1的下端內側面固定連接,且比色罐3與提升泵4相互連接,提升泵4可以通過其上連接的抽取管將外界需要進行檢測的水體抽入到比色罐3的內部,比色罐3的上端面還設有透氣孔,可以使提升泵4將外界的水體順利的泵入比色罐3的內部,且比色罐3的下端面還設有第一排水管5,第一排水管5的下端貫穿主框1并延伸至其外部,檢測之后比色罐3內部的水體可以直接通過第一排水管5排出,所述第一排水管5上還安裝有用于控制流通的閥門6,通過控制第一排水管5上的閥門6的開合,可以控制比色罐3內部的水體是否排出(當第一排水管5上的閥門6處于閉合狀態的時候比色罐3內部的水體不會排出,反之比色罐3內部的水體會通過第一排水管5排出),所述比色罐3的一側設有光發射器7,另一側設有光接收模塊8,光發射器7通過螺栓安裝在主框1的內側壁上,光接收模塊8安裝在安裝板上,安裝板通過螺栓安裝在主框1的內側壁上;
[0022]比色罐3的形狀為長方體,且比色罐3靠近光發射器7和光接收模塊8的兩側面均為光滑透明面,不會影響透光率,光接收模塊8可以對其接收到的光的圖譜進行分析,并將分析出的圖譜與光發射器7發出的光的圖譜進行對比,從而可以判斷出哪個波段的光被吸收了,繼而就可以判斷出水樣中是否含有某種重金屬(定性),而且還可以通過判斷對應的波段的光的透過率來判斷重金屬的含量(定量分析),光發射器7和光接收模塊8可將數據傳輸給控制器(圖上未示出),從而顯示出某個波長的吸光度,方便根據標準曲線法進行定量計
算;
[0023]光發射器7和光接收模塊8的形式和原理即為目前紫外分光光度計,且紫外分光光度為現有技術,有諸多的技術方案如上海精科、島津等公司,故本技術不做贅述。
[0024]為了使檢測效果更好設置了混合罐9,具體而言,所述比色罐3與提升泵4之間設有混合罐9,所述混合罐9安裝在主框1的內部,混合罐9的外側固定套接有固定環,固定環通過其上固定連接有的支架固定連接在主框1的內部,且提升泵4與混合罐9的上端相通,提升泵4可以將需要檢測的水體泵入混合罐9的內部,所述混合罐9通過第一軟管10與比色罐3的下端相通,且第一軟管10的外側與第一蠕動泵11相互連接,第一蠕動泵11可以通過第一軟管10將混合罐9內部的水體泵入比色罐3的內部,第一軟管10與混合罐9的下端側面相互連接,第一蠕動泵11安裝在主框1的內部下側面上,所述混合罐9通過第二軟管12與存儲罐13相通,第二軟管12的一端與混合罐9的上端面相互連接,另一端與存儲罐13的下側面相互連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包括主框(1),所述主框(1)的下側面設有支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1)的內部安裝有比色罐(3),且比色罐(3)與提升泵(4)相互連接,且比色罐(3)的下端面還設有第一排水管(5),所述第一排水管(5)上還安裝有用于控制流通的閥門(6),所述比色罐(3)的一側設有光發射器(7),另一側設有光接收模塊(8);所述比色罐(3)與提升泵(4)之間設有混合罐(9),所述混合罐(9)安裝在主框(1)的內部,且提升泵(4)與混合罐(9)的上端相通,所述混合罐(9)通過第一軟管(10)與比色罐(3)的下端相通,且第一軟管(10)的外側與第一蠕動泵(11)相互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罐(9)通過第二軟管(12)與存儲罐(13)相通,所述第二軟管(12)與第二蠕動泵(14)相互連接,所述存儲罐(13)安裝在主框(1)的外側。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水環境生態重金屬污染監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罐(9)的內部設有攪動棒(18),所述攪動棒(18)...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煜,王啟宇,張淼,劉帥,涂文清,吳永明,
申請(專利權)人:江西省科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