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醫用微創婦科塑形整形手術導引器,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為了克服現在臨床無專用婦科塑形整形手術導引器械,采用普通手術縫合針時需反復進針、出針,效率低下,對人體組織損傷大,縫合針容易彎曲、斷裂于軟組織內等不足,本新型設置有針尖、針體、針尾、針柄與手柄,針尖、針體、針尾、針柄等一體設計制造,且較常規縫合針直徑加粗,針體前部有針孔、凹槽,針柄、手柄的軸線與針體、針尖所在的平面成90°。本新型可用于婦科及整形外科等手術中。手術時,在本器械針孔穿上縫線后進針,可將縫線導引到所需位置。使用本器械能減少人體軟組織創傷,不用反復進出針,有效避免在組織內斷針的風險,減輕患者不必要的傷害與痛苦。
New medical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ical plastic surgery Guid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新型醫用微創婦科塑形整形手術導引器
本新型涉及醫療器械
,是一種新型的醫用微創婦科塑形手術導引器械。
技術介紹
目前,醫療整形領域沒有婦科塑形整形專用的手術導引器械。在臨床上,實施婦科塑形整形手術,比如:婦科陰道緊縮術、子宮脫垂矯正術等,常常用手術縫合針,縫一針,拉出,再縫一針,反復操作,形成兩次不同針道的半圓形縫合,起到折疊、緊縮、提升等效果;實施面部整形外科手術,比如面部提升術、外眥贅皮矯正術、外眥下垂矯正術、外眥錨著術、雙眉下垂矯正術、面部下垂矯正術、胸部下垂矯正術、臀部下垂矯正術等,可以行不同針道的半圓形或圓形縫合,兩線頭匯合,固定位置,收緊打結,起到折疊、緊縮、提升等效果。現有的手術方式,因受縫合針長度、弧度、粗細等限制,需多次進針、出針,這種方式對組織損傷大,術后恢復時間長。而且,反復進針、出針,有手術針彎曲或斷裂于軟組織內的風險,特別在婦科手術、整形塑形手術時,若針斷于組織中,因術區位置特殊,不易尋找,后果不堪設想。另外,醫生多次進出針縫合,反復操作,工作效率低,加大手術風險,增加感染幾率。還有,重復進出針的操作動作在術區加重組織創傷傷,增加患者痛苦,延長手術時間,增加手術意外及并發癥發生的風險。重復多次進出針的這種模式,嚴重影響手術進度,耗費醫患大量時間,對患者精神和肉體都造成了不必要傷害。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在臨床無專用婦科塑形整形手術導引器械,只能反復進針、出針,對組織損傷大等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醫用微創婦科塑形整形手術導引器(以下簡稱導引器)。此器械能通過一個進針點,按手術設計在軟組織內走行并將手術線前段導引到所需位置,在設計出針點出針,待針體前部部分露出針孔、縫線,即可拔出手術線前端后,針按原路退回可按設計完成半周手術縫線布置,根據手術設計可以行不同針道的半圓形、圓形及加固縫合。該器械操作方便,在手術時術野分辨清晰,能避免縫合針反復進出針帶來的出血腫脹,能明顯降低手術出血及感染幾率,減少術區軟組織損傷,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痛苦。本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導引器有針尖、針體、針尾、針柄與手柄,針尖、針體、針尾、針柄一體設計,手柄與針柄一體設計或分體設計,分體設計時手柄固定于針柄上,在針體前部有針孔、凹槽。針尖可以采用圓針或三角針,以圓針為佳,以減少組織創傷。針體呈圓弧狀,可以是半圓弧或3/8圓弧等。針體直徑可為0.8mm~3.6mm,弦長可為12.0mm~136.0mm。針體前部有針孔,用以穿引手術線。針體上,在針孔一側或兩側沿針體彎曲方向有微小凹槽,以利于將縫線壓于凹槽隨針進入軟組織及減少阻力。針尾在針體、針柄之間,形成90°拐彎,使針柄、手柄的軸線與針體、針尖所在的平面成90°。針柄手柄與首選一體設計,在需要時可以分體設計,分體設計時,手柄軸線設置孔,套于針柄,并通過螺釘、鉚釘、粘膠等方式與針柄固定。為防止常規醫用縫合針在婦科整形塑形手術中反復操作發生彎曲斷裂于軟組織內的風險,針尖、針體、針尾、針柄、手柄一體設計、一體制造,且較常規縫合針直徑加粗。針尖、針體、針尾、針柄的材料可以是醫用不銹鋼、醫用鈦合金等醫用金屬材料中的任意一種。手柄的材料可以是醫用不銹鋼、醫用鈦合金、醫用塑料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種。在手術時,護士將所用縫合線按手術方案留出所需長度,一端穿入針孔后將縫合線順勢壓于針體向后方向,按手術設計留好針孔兩側縫合線所需長度,然后置于手術臺上待用。醫生右手手持本器材,按手術設計在已消毒的待手術區將針尖在設計進針點位進針,左手順勢將縫合線納入針體上的凹槽,然后左手手指在手術區域感控協助針尖、針體在組織內按設計行進至所要到達出針點,前端部分出針,針孔、縫線在出針點露出后,從針孔拔出縫線一端,本器械按原路退回,在原進針點出針。然后,在針孔穿上縫線另一端,在原進針點再進入,按設計在軟組織內(非原針道)進行加固手術縫線走行,在原出針點出針,至針孔、縫線露出,從針孔拔出手術線,拉于出針點外(兩線端按手術設計固定位置、收緊打結埋于軟組織內),然后導引器按原路退回,于原進針點拔出導引器,動作完成。本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針尖、針體、針尾、針柄等一體設計、一體制造,針體前端有針孔,針孔一側或兩側針體上有凹槽,采用加粗加長各型圓針,采用不銹鋼、鈦合金等高韌性高級醫用金屬材料。與現臨床用縫合針相比,減少了術中因手術區域特殊且需反復進針出針所致手術縫合針彎曲斷裂風險,且通過一個進針口在軟組織內走行到達出針口,不用全部出針,見針孔、縫線后即可拔出縫線,然后操作手柄即可使針體、針尖不損傷組織按原路退回。在手術時,使用本器械減少軟組織創傷,可按手術設計精準實施手術,減少出血機會,保障術野清晰度,有效避免在人體組織內斷針的風險,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感染及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減輕患者不必要的傷害與痛苦。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圖2、圖3是同一導引器實施例不同視角的三維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圖3所示實施例中針孔周圍結構放大示意圖。圖5是圖1~圖3所示實施例針體上凹槽尾部結構放大示意圖。圖6是圖1~圖3所示實施例三維結構俯視圖。在圖6顯示的結構上,取了A-A、B-B、C-C三個斷面位置,結合下面的幾個斷面圖顯示導引器的斷面形狀。在圖6顯示的結構上,取了D、E、F、G四個位置,用來表示針孔、凹槽的位置。圖7、圖8、圖9分別是圖6中A-A、B-B、C-C斷面的斷面放大示意圖,用以顯示三個斷面的形狀。圖中,1是針尖,2是針體,3是針尾,4是針柄,5是手柄,6是針孔,7是凹槽。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2、圖3所示,導引器有針尖(1)、針體(2)、針尾(3)、針柄(4)與手柄(5),針尖(1)、針體(2)、針尾(3)、針柄(4)一體設計。手柄(5)與針柄(4)一體設計或分體設計,圖1、圖2、圖3、圖6所示的導引器是手柄(5)與針柄(4)一體設計的實施例。分體設計時手柄(5)固定在針柄(4)上。如圖1~圖4、圖7所示,在針體前部有針孔(6)。如圖1、圖3、圖4、圖5、圖8所示,在針體(2)上有凹槽(7)。針尖(1)可以采用圓針或三角針,以圓針為佳,以減少組織創傷。如圖1~圖4、圖6所示實施例是采用圓針設計的針尖。針體(2)呈圓弧狀,可以是半圓弧或3/8圓弧等,圖1、圖2、圖3、圖6所示的是呈半圓弧狀針體(2)的實施例。針體直徑可為0.8mm~3.6mm,弦長可為12.0mm~136.0mm。針體(2)前部有針孔(6),見圖1~圖4、圖7,針孔(6)用以穿引手術線。針體(2)上,在針孔(6)一側或兩側沿針體(2)彎曲方向有微小凹槽(7),凹槽(7)的作用在于利于將縫線壓于凹槽(7)隨針進入軟組織及減少阻力。圖1、圖3、圖4、圖5、圖8所示的是在針孔(6)一側有凹槽(7)的實施例。在圖8中,凹槽(7)位置在DG段,針孔(6)位置在EF段。凹槽(7)的寬度和針孔(6)的寬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圖1、圖3、圖4、圖7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新型醫用微創婦科塑形整形手術導引器,其特征是:有針尖、針體、針尾、針柄與手柄,針尖、針體、針尾、針柄一體設計;手柄與針柄一體設計或分體設計,手柄與針柄分體設計時手柄固定于針柄上;在針體前部有針孔、凹槽。/n
【技術特征摘要】
20200423 CN 20202064924961.一種新型醫用微創婦科塑形整形手術導引器,其特征是:有針尖、針體、針尾、針柄與手柄,針尖、針體、針尾、針柄一體設計;手柄與針柄一體設計或分體設計,手柄與針柄分體設計時手柄固定于針柄上;在針體前部有針孔、凹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引器,其特征是:針尖可以采用圓針或三角針,以圓針為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引器,其特征是:針體呈圓弧狀,可以是半圓弧或3/8圓弧;針體直徑可為0.8mm~3.6mm,弦長可為12.0mm~136.0mm。針體上,在針孔一側或兩側沿針體彎曲方向有凹槽,在凹槽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運菊,王順義,張鵬翔,
申請(專利權)人:王運菊,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