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附屬裝置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其結構簡單,便于使相鄰鋼筋之間的間距達到相同,提高建筑質量。包括左連接板、右連接板、螺紋桿和兩組軌道,每組軌道的左右端均分別與左連接板和右連接板連接,兩組軌道上滑動安裝有多組調節板和驅動板,左連接板和右連接板上均設置有第一軸承,螺紋桿與第一軸承內圈連接,螺紋桿右端設置有手輪,驅動板與螺紋桿螺紋連接,驅動板處于多組調節板的右側,驅動板上固定連接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上設置有第二軸承,第二軸承外圈連接有第一驅動桿,每組調節板上均固定連接有第二轉軸,第二轉軸上設置有第三軸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
本技術涉及建筑施工附屬裝置的
,特別是涉及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在市政、房屋建筑、橋梁、預制砼工程的鋼筋綁扎安裝過程中,工人素質參差不齊,鋼筋經常出現間距不均勻,不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其結構簡單,便于使相鄰鋼筋之間的間距達到相同,提高建筑質量。本技術的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包括左連接板、右連接板、螺紋桿和兩組軌道,每組所述軌道的左右端均分別與左連接板和右連接板連接,兩組軌道上滑動安裝有多組調節板和驅動板,左連接板和右連接板上均設置有第一軸承,所述螺紋桿與第一軸承內圈連接,螺紋桿右端設置有手輪,驅動板與螺紋桿螺紋連接,驅動板處于多組調節板的右側,驅動板上固定連接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上設置有第二軸承,第二軸承外圈連接有第一驅動桿,每組所述調節板上均固定連接有第二轉軸,第二轉軸上設置有第三軸承,第三軸承外圈設置有第二驅動桿,相鄰兩組所述第二驅動桿的頂端轉動連接,相鄰兩組所述第二驅動桿的底端轉動連接,位于最左側的所述第二驅動桿頂端轉動連接有第三驅動桿,第三驅動桿左端設置有第四軸承,第四軸承內圈設置有第三轉軸,左連接板上設置有通孔,第三轉軸前端與通孔內前端連接,驅動板和調節板后側壁上均固定連接有放置筒。本技術的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每組所述軌道均呈圓柱狀。<br>本技術的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每組所述軌道的兩端均與左連接板或者右連接板焊接。本技術的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所述放置筒與驅動板或者調節板焊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在左連接板、右連接板以及第一軸承的支撐下,旋轉手輪可使螺紋桿進行旋轉,由于驅動板與螺紋桿螺紋連接,且驅動板在兩組軌道的作用下不能旋轉,從而旋轉手輪可使驅動板發生橫向位移,由于各第二驅動桿的中部均通過第二轉軸和第三軸承與調節板轉動連接,且相鄰第二驅動桿的頂端轉動連接,相鄰第二驅動桿的底端轉動連接,第一驅動桿與最右端的第二驅動桿轉動連接,第三驅動桿與最左端的第二驅動桿轉動連接,第三驅動桿通過第三轉軸和第四軸承與左連接板轉動連接,從而當驅動板向右移動時,第一驅動桿、每組第二驅動桿和第三驅動桿均發生旋轉,使得驅動板以及各調節板之間的間距同時同速發生變化,正常使用時,將左連接板和右連接板的前端固定在地面上,然后根據鋼筋的間距,旋轉手輪使驅動板以及各調節板之間的間距發生變化,然后再將鋼筋插入到放置筒內部即可。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調節板、驅動板和放置筒的后視圖;圖3是左連接板、螺紋桿、第一軸承、第三轉軸和第四軸承的左視圖;附圖中標記:1、左連接板;2、右連接板;3、螺紋桿;4、軌道;5、調節板;6、驅動板;7、第一軸承;8、手輪;9、第一轉軸;10、第二軸承;11、第一驅動桿;12、第二轉軸;13、第三軸承;14、第二驅動桿;15、第三驅動桿;16、第四軸承;17、第三轉軸;18、通孔;19、放置筒。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如圖1至圖3所示,本技術的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包括左連接板1、右連接板2、螺紋桿3和兩組軌道4,每組軌道4的左右端均分別與左連接板1和右連接板2連接,兩組軌道4上滑動安裝有多組調節板5和驅動板6,左連接板1和右連接板2上均設置有第一軸承7,螺紋桿3與第一軸承7內圈連接,螺紋桿3右端設置有手輪8,驅動板6與螺紋桿3螺紋連接,驅動板6處于多組調節板5的右側,驅動板6上固定連接有第一轉軸9,第一轉軸9上設置有第二軸承10,第二軸承10外圈連接有第一驅動桿11,每組調節板5上均固定連接有第二轉軸12,第二轉軸12上設置有第三軸承13,第三軸承13外圈設置有第二驅動桿14,相鄰兩組第二驅動桿14的頂端轉動連接,相鄰兩組第二驅動桿14的底端轉動連接,位于最左側的第二驅動桿14頂端轉動連接有第三驅動桿15,第三驅動桿15左端設置有第四軸承16,第四軸承16內圈設置有第三轉軸17,左連接板1上設置有通孔18,第三轉軸17前端與通孔18內前端連接,驅動板6和調節板5后側壁上均固定連接有放置筒19;在左連接板1、右連接板2以及第一軸承7的支撐下,旋轉手輪8可使螺紋桿3進行旋轉,由于驅動板6與螺紋桿3螺紋連接,且驅動板6在兩組軌道4的作用下不能旋轉,從而旋轉手輪8可使驅動板6發生橫向位移,由于各第二驅動桿14的中部均通過第二轉軸12和第三軸承13與調節板5轉動連接,且相鄰第二驅動桿14的頂端轉動連接,相鄰第二驅動桿14的底端轉動連接,第一驅動桿11與最右端的第二驅動桿14轉動連接,第三驅動桿15與最左端的第二驅動桿14轉動連接,第三驅動桿15通過第三轉軸17和第四軸承16與左連接板1轉動連接,從而當驅動板6向右移動時,第一驅動桿11、每組第二驅動桿14和第三驅動桿15均發生旋轉,使得驅動板6以及各調節板5之間的間距同時同速發生變化,正常使用時,將左連接板1和右連接板2的前端固定在地面上,然后根據鋼筋的間距,旋轉手輪8使驅動板6以及各調節板5之間的間距發生變化,然后再將鋼筋插入到放置筒19內部即可。本技術的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每組軌道4均呈圓柱狀;每組軌道4均呈圓柱狀,降低加工成本和難度。本技術的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每組軌道4的兩端均與左連接板1或者右連接板2焊接;每組軌道4的兩端均與左連接板1或者右連接板2焊接,提高連接可靠性。本技術的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放置筒19與驅動板6或者調節板5焊接;放置筒19與驅動板6或者調節板5焊接,提高連接可靠性。本技術的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其在工作時,在左連接板1、右連接板2以及第一軸承7的支撐下,旋轉手輪8可使螺紋桿3進行旋轉,由于驅動板6與螺紋桿3螺紋連接,且驅動板6在兩組軌道4的作用下不能旋轉,從而旋轉手輪8可使驅動板6發生橫向位移,由于各第二驅動桿14的中部均通過第二轉軸12和第三軸承13與調節板5轉動連接,且相鄰第二驅動桿14的頂端轉動連接,相鄰第二驅動桿14的底端轉動連接,第一驅動桿11與最右端的第二驅動桿14轉動連接,第三驅動桿15與最左端的第二驅動桿14轉動連接,第三驅動桿15通過第三轉軸17和第四軸承16與左連接板1轉動連接,從而當驅動板6向右移動時,第一驅動桿11、每組第二驅動桿14和第三驅動桿15均發生旋轉,使得驅動板6以及各調節板5之間的間距同時同速發生變化,正常使用時,將左連接板1和右連接板2的前端固定在地面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左連接板(1)、右連接板(2)、螺紋桿(3)和兩組軌道(4),每組所述軌道(4)的左右端均分別與左連接板(1)和右連接板(2)連接,兩組軌道(4)上滑動安裝有多組調節板(5)和驅動板(6),左連接板(1)和右連接板(2)上均設置有第一軸承(7),所述螺紋桿(3)與第一軸承(7)內圈連接,螺紋桿(3)右端設置有手輪(8),驅動板(6)與螺紋桿(3)螺紋連接,驅動板(6)處于多組調節板(5)的右側,驅動板(6)上固定連接有第一轉軸(9),第一轉軸(9)上設置有第二軸承(10),第二軸承(10)外圈連接有第一驅動桿(11),每組所述調節板(5)上均固定連接有第二轉軸(12),第二轉軸(12)上設置有第三軸承(13),第三軸承(13)外圈設置有第二驅動桿(14),相鄰兩組所述第二驅動桿(14)的頂端轉動連接,相鄰兩組所述第二驅動桿(14)的底端轉動連接,位于最左側的所述第二驅動桿(14)頂端轉動連接有第三驅動桿(15),第三驅動桿(15)左端設置有第四軸承(16),第四軸承(16)內圈設置有第三轉軸(17),左連接板(1)上設置有通孔(18),第三轉軸(17)前端與通孔(18)內前端連接,驅動板(6)和調節板(5)后側壁上均固定連接有放置筒(19)。/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建筑設計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的鋼筋定位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左連接板(1)、右連接板(2)、螺紋桿(3)和兩組軌道(4),每組所述軌道(4)的左右端均分別與左連接板(1)和右連接板(2)連接,兩組軌道(4)上滑動安裝有多組調節板(5)和驅動板(6),左連接板(1)和右連接板(2)上均設置有第一軸承(7),所述螺紋桿(3)與第一軸承(7)內圈連接,螺紋桿(3)右端設置有手輪(8),驅動板(6)與螺紋桿(3)螺紋連接,驅動板(6)處于多組調節板(5)的右側,驅動板(6)上固定連接有第一轉軸(9),第一轉軸(9)上設置有第二軸承(10),第二軸承(10)外圈連接有第一驅動桿(11),每組所述調節板(5)上均固定連接有第二轉軸(12),第二轉軸(12)上設置有第三軸承(13),第三軸承(13)外圈設置有第二驅動桿(14),相鄰兩組所述第二驅動桿(14)的頂端轉動連接,相鄰兩組所述第二驅...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浩,
申請(專利權)人:楊浩,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