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內科護理設備技術領域,尤其為一種內科護理用輔助支撐裝置,包括底板、移動塊以及中空套筒,所述底板底部安裝有移動輪,所述底板頂部安裝有中空套筒,所述中空套筒底部安裝有中空轉動盤,所述中空轉動盤頂部安裝有螺紋套,所述螺紋套內螺紋連接有第二螺紋桿,所述第二螺紋桿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板,所述中空套筒的前后兩端位于底板上等距離安裝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內部兩側均設有第二滑槽,所述支撐板內部設有移動板,所述移動板的兩側均設有第二滑塊,所述移動板頂部與固定板固定連接,所述底板一側固定連接有橫板,整體裝置便于調節高度和水平位置,適合不同的人群輔助支撐使用,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內科護理用輔助支撐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內科護理設備
,具體為一種內科護理用輔助支撐裝置。
技術介紹
[0002]內科為醫學科屬,包括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腫瘤科,內分泌科,血液內科,傳染病科,小兒科等,目前在內科護理時需要經常對患者的患肢進行換藥,而現有的輔助支撐裝置大多位置固定,不便于調節高度和支撐位置,且不能夠對患者的患肢進行固定,換藥時容易脫離輔助支撐裝置,影響換藥效率和治療效果,因此需要一種內科護理用輔助支撐裝置對上述問題做出改善。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內科護理用輔助支撐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內科護理用輔助支撐裝置,包括底板、移動塊以及中空套筒,所述底板底部安裝有移動輪,所述底板頂部安裝有中空套筒,所述中空套筒底部安裝有中空轉動盤,所述中空轉動盤頂部安裝有螺紋套,所述螺紋套內螺紋連接有第二螺紋桿,所述第二螺紋桿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板,所述中空套筒的前后兩端位于底板上等距離安裝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內部兩側均設有第二滑槽,所述支撐板內部設有移動板,所述移動板的兩側均設有第二滑塊,所述移動板頂部與固定板固定連接,所述底板一側固定連接有橫板,所述橫板頂部設有兩個沿著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滑槽,所述橫板遠離固定板的一端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與固定板之間設有第一螺紋桿,所述第一螺紋桿上靠近固定板處固定套設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螺紋桿上螺紋連接有移動塊,所述移動塊底部設有兩個與第一滑槽位置相對應的第一滑塊,所述移動塊頂部開設有承托槽,所述承托槽一側位于移動塊上固定連接有束縛帶,所述束縛帶遠離移動塊一端的底部設有魔術子貼,所述移動塊頂部設有與魔術子貼配合使用的魔術母貼,所述固定板上位于第一螺紋桿的上方設有轉軸,所述轉軸靠近第一螺紋桿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齒輪,所述轉軸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旋鈕。
[0006]優選的,所述移動輪為萬向輪,且共設四組固定在底板底部的四個拐角處,所述移動輪上均設有剎車片。
[0007]優選的,所述移動板與支撐板通過第二滑塊和第二滑槽滑動連接,所述移動塊與橫板通過第一滑塊和第一滑槽滑動連接。
[0008]優選的,所述第一螺紋桿的兩端均通過軸承座與固定板和固定塊相連接,所述轉軸通過軸承與固定板相連接。
[0009]優選的,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連接。
[0010]優選的,所述承托槽為弧形結構,且所述承托槽的內側設有橡膠軟墊,所述螺紋套的外側設有防滑套。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術中,通過設置的中空套筒、中空轉動盤、螺紋套和第二螺紋桿,通過螺紋套的外側設有防滑套,便于轉動螺紋套,從而使第二螺紋桿在螺紋套內轉動,調節第二螺紋桿的高度,調節移動塊的高度,第一螺紋桿的兩端均通過軸承座與固定板和固定塊相連接,轉軸通過軸承與固定板相連接,且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連接,轉動旋鈕使轉軸帶動第二齒輪轉動,從而帶動第一螺紋桿轉動,調節移動塊的位置,整體裝置便于調節高度和水平位置,適合不同的人群輔助支撐使用,適用性較高。
[0013]2.本技術中,通過設置的支撐板和移動板,移動板與支撐板通過第二滑塊和第二滑槽滑動連接,提高整體裝置高度調節時的穩定性,通過設置的移動塊與橫板通過第一滑塊和第一滑槽滑動連接,提高移動塊水平移動的穩定性,使得整體裝置調節穩定性高,提高使用安全性。
[0014]3.本技術中,通過設置的移動塊頂部開設有承托槽,承托槽為弧形結構,移動塊頂部還設有與束縛帶上魔術子貼配合使用的魔術母貼,便于將患者患肢放置在承托槽內,通過束縛帶進行固定,避免換藥護理時患者掙脫,且承托槽的內側設有橡膠軟墊,提高患者患肢放置的舒適性。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技術側視圖;
[0017]圖3為本技術橫板和移動塊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8]圖4為本技術支撐板和移動板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底板;2、移動輪;3、支撐板;4、移動板;5、固定板;6、橫板;7、第一螺紋桿;8、第一齒輪;9、移動塊;10、束縛帶;11、固定塊;12、轉軸;13、旋鈕;14、第二齒輪;16、中空套筒;17、中空轉動盤;18、螺紋套;19、第二螺紋桿;20、第一滑槽;21、第一滑塊;22、承托槽;23、魔術子貼;24、魔術母貼;25、第二滑槽;26、第二滑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1]請參閱圖1
?
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0022]一種內科護理用輔助支撐裝置,包括底板1、移動塊9以及中空套筒16,底板1底部安裝有移動輪2,移動輪2為萬向輪,且共設四組固定在底板1底部的四個拐角處,移動輪2上均設有剎車片,底板1頂部安裝有中空套筒16,中空套筒16底部安裝有中空轉動盤17,中空轉動盤17頂部安裝有螺紋套18,螺紋套18的外側設有防滑套,螺紋套18內螺紋連接有第二螺紋桿19,第二螺紋桿19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板5,中空套筒16的前后兩端位于底板1上等距離安裝有支撐板3,支撐板3內部兩側均設有第二滑槽25,支撐板3內部設有移動板4,移動板4的兩側均設有第二滑塊26,移動板4與支撐板3通過第二滑塊26和第二滑槽25滑動連接,
移動板4頂部與固定板5固定連接,底板1一側固定連接有橫板6,橫板6頂部設有兩個沿著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滑槽20,橫板6遠離固定板5的一端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塊11,固定塊11與固定板5之間設有第一螺紋桿7,第一螺紋桿7上靠近固定板5處固定套設有第一齒輪8,第一螺紋桿7上螺紋連接有移動塊9,移動塊9底部設有兩個與第一滑槽20位置相對應的第一滑塊21,移動塊9與橫板6通過第一滑塊21和第一滑槽20滑動連接,移動塊9頂部開設有承托槽22,承托槽22為弧形結構,且承托槽22的內側設有橡膠軟墊,承托槽22一側位于移動塊9上固定連接有束縛帶10,束縛帶10遠離移動塊9一端的底部設有魔術子貼23,移動塊9頂部設有與魔術子貼23配合使用的魔術母貼24,固定板5上位于第一螺紋桿7的上方設有轉軸12,轉軸12靠近第一螺紋桿7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齒輪14,第二齒輪14與第一齒輪8嚙合連接,轉軸12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旋鈕13。
[0023]本技術工作流程:使用時,通過設置的移動輪2為萬向輪,便于裝置的移動,移動到使用區域后,通過移動輪2上的剎車片便于將裝置固定,通過螺紋套18的外側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內科護理用輔助支撐裝置,包括底板(1)、移動塊(9)以及中空套筒(1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底部安裝有移動輪(2),所述底板(1)頂部安裝有中空套筒(16),所述中空套筒(16)底部安裝有中空轉動盤(17),所述中空轉動盤(17)頂部安裝有螺紋套(18),所述螺紋套(18)內螺紋連接有第二螺紋桿(19),所述第二螺紋桿(19)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板(5),所述中空套筒(16)的前后兩端位于底板(1)上等距離安裝有支撐板(3),所述支撐板(3)內部兩側均設有第二滑槽(25),所述支撐板(3)內部設有移動板(4),所述移動板(4)的兩側均設有第二滑塊(26),所述移動板(4)頂部與固定板(5)固定連接,所述底板(1)一側固定連接有橫板(6),所述橫板(6)頂部設有兩個沿著長度方向設置的第一滑槽(20),所述橫板(6)遠離固定板(5)的一端頂部固定連接有固定塊(11),所述固定塊(11)與固定板(5)之間設有第一螺紋桿(7),所述第一螺紋桿(7)上靠近固定板(5)處固定套設有第一齒輪(8),所述第一螺紋桿(7)上螺紋連接有移動塊(9),所述移動塊(9)底部設有兩個與第一滑槽(20)位置相對應的第一滑塊(21),所述移動塊(9)頂部開設有承托槽(22),所述承托槽(22)一側位于移動塊(9)上固定連接有束縛帶(10),所述束縛帶(1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洪霞,
申請(專利權)人:王洪霞,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