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及其系統,包括:第一桿和第二桿,所述第一桿固定安裝在地面上,所述第二桿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風速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并與所述地面相對設置;粉塵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的固定桿;溫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所述固定桿上,并與所述粉塵傳感器間隔設置;攝像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桿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桿的下方;噴嘴,通過調節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桿上,并位于所述攝像裝置的下方;供藥裝置,通過管道與所述噴嘴連接;所述PLC控制箱通過無線與工控機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以無噪音,不影響地面交通,達到降低環境PM2.5濃度。達到降低環境PM2.5濃度。達到降低環境PM2.5濃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及其系統
[0001]本技術涉及噴霧抑塵裝置
,特別涉及一種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及其系統。
技術介紹
[0002]抑塵技術,又叫粉塵治理技術,目前主要分為散發控制技術和源頭控制技術兩大流派,包括密閉式除塵、過濾式除塵、電除塵、噴水或噴霧除塵、生物納膜抑塵等解決方法。除塵效率比較好的方式是電除塵和生物納膜抑塵,從購置和使用成本上來說,生物納膜抑塵比電除塵更具經濟性。
[0003]現有抑塵裝置,不能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噪音大,而且影響地面交通,也不能降低環境PM2.5濃度。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及其系統,能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以無噪音,不影響地面交通,達到降低環境PM2.5 濃度。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包括:第一桿和第二桿,所述第一桿固定安裝在地面上,所述第二桿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風速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并與所述地面相對設置;粉塵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的固定桿;溫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所述固定桿上,并與所述粉塵傳感器間隔設置;攝像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桿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桿的下方;噴嘴,通過調節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桿上,并位于所述攝像裝置的下方;供藥裝置,通過管道與所述噴嘴連接,所述供藥裝置安裝在所述地面上的凹槽中或設置在所述第一桿上;PLC控制箱,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所述PLC控制箱分別與所述的攝像裝置、調節裝置、供藥裝置、溫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粉塵傳感器電性連接;所述PLC控制箱通過無線與工控機連接。
[0006]優選地,所述第二桿與所述第一桿垂直設置,所述第一桿上還設置有用于檢測風向的風向傳感器;所述固定桿與所述第一桿垂直設置。
[0007]優選地,攝像裝置包括攝像頭、第一護罩和加熱片;所述攝像頭與所述PLC 控制箱電性連接;所述第一護罩套裝在所述攝像頭的外殼上,并位于所述攝像頭的攝像區域一側;所述加熱片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護罩上;所述第一護罩為圓管。
[0008]優選地,攝像裝置包括攝像頭、第二護罩和風扇;所述攝像頭與所述PLC 控制箱電性連接;所述第二護罩套裝在所述攝像頭的外殼上,并位于所述攝像頭的攝像區域一側。
[0009]優選地,所述第二護罩上形成一開口和通孔,所述開口與所述通孔相對設置;所述風扇固定安裝在所述通孔中;所述風扇吹的風向朝向所述攝像區域一側。
[0010]優選地,調節裝置包括第一齒輪、第二齒輪、固定架和驅動電機;所述固定架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桿上;所述固定架通過軸承與所述噴嘴連接;所述噴嘴通過轉軸與所述第二齒輪連接。
[0011]優選地,所述第二齒輪通過軸承安裝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第二齒輪與所述第一齒輪嚙合;所述第一齒輪安裝在所述驅動電機的電機軸上;所述驅動電機固定安裝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驅動電機與所述PLC控制箱電性連接。
[0012]優選地,供藥裝置包括存儲有抑塵藥劑的水箱、水泵、壓力變送器;所述水箱通過管道與所述水泵連接,所述水泵通過管道與所述壓力變送器連接,所述壓力變送器通過管道與所述噴嘴連接;所述水泵與所述壓力變送器均與所述 PLC控制箱電性連接。
[0013]優選地,還包括太陽能板,通過支架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所述太陽能板與所述PLC控制箱電性連接;所述太陽能板與所述第一桿的夾角為30~ 60
°
。
[0014]另一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智能噴霧抑塵系統,包括:若干個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和一個工控機,若干個所述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呈矩形陣列在一個區域內,且每個所述智能噴霧抑塵裝置的位置都不相同;若干個所述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均通過無線與一個所述工控機連接。
[0015]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術在第一桿上還配置有溫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粉塵傳感器,并將三者均與PLC控制箱電性連接,使本技術實現溫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粉塵傳感器的聯動控制,同時本技術在第二桿鋪設有噴嘴,并且噴嘴通過管道與供藥裝置連接,使本技術能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以無噪音,不影響地面交通,達到降低環境PM2.5濃度。本技術利用PLC控制箱通過無線與工控機連接,使本技術可以利用云端大數據聯網實現對區域環境進行整體綜合治理。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攝像裝置的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攝像裝置的另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符號說明如下:
[0021]第一桿1、第二桿2、攝像裝置3、噴嘴4、溫度傳感器5、太陽能板6、風速傳感器7、粉塵傳感器8、PLC控制箱9、水箱10、水泵11、壓力變送器12;攝像頭13、第一護罩14、加熱片15、第二護罩16、風扇17、固定桿18、第一齒輪19、第二齒輪20、固定架21、驅動電機22、風向傳感器23。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0023]如圖1至圖3所示,根據本技術的實施例,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包括:第一桿1、第二桿2、攝像裝置3、溫度傳感器5、風速傳感器7和粉塵傳感器8,其中第一桿1固定安裝在地面上,第二桿2固定安裝在第一桿1上;其中風速傳感器7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1上,并與所述地面相對設置;其中粉塵傳感器8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1上的固定桿18;其中溫度傳感器5固定安裝在所述固定桿18上,并與所述粉塵傳感器8間隔設置;其中攝像裝置3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桿2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桿18的下方。
[0024]在本技術的實施例中,本技術還包括噴嘴4、供藥裝置和PLC控制箱9,噴嘴4通過調節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桿2上,并位于所述攝像裝置 3的下方;其中供藥裝置通過管道與噴嘴4連接,供藥裝置安裝在地面上的凹槽中,在其它的實施例中,供藥裝置還可以設置在第一桿1上;其中PLC控制箱 9固定安裝在第一桿1上,PLC控制箱9分別與的攝像裝置3、調節裝置、供藥裝置、溫度傳感器5、風速傳感器7和粉塵傳感器8電性連接;PLC控制箱9 通過無線與工控機連接。
[0025]本技術在第一桿1上還配置有溫度傳感器5、風速傳感器7和粉塵傳感器8,并將三者均與PLC控制箱9電性連接,使本技術實現溫度傳感器5、風速傳感器7和粉塵傳感器8的聯動控制,同時本技術在第二桿2鋪設有噴嘴4,并且噴嘴4通過管道與供藥裝置連接,使本技術能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以無噪音,不影響地面交通,達到降低環境PM2.5濃度。本技術利用PLC控制箱9通過無線與工控機連接,使本技術可以利用云端大數據聯網實現對區域環境進行整體綜合治理。
[0026]在本技術的實施例中,第一桿1相當于現有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桿和第二桿,所述第一桿固定安裝在地面上,所述第二桿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風速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并與所述地面相對設置;粉塵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的固定桿;溫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所述固定桿上,并與所述粉塵傳感器間隔設置;攝像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桿上,并位于所述固定桿的下方;噴嘴,通過調節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桿上,并位于所述攝像裝置的下方;供藥裝置,通過管道與所述噴嘴連接,所述供藥裝置安裝在所述地面上的凹槽中或設置在所述第一桿上;PLC控制箱,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桿上,所述PLC控制箱分別與所述的攝像裝置、調節裝置、供藥裝置、溫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粉塵傳感器電性連接;所述PLC控制箱通過無線與工控機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桿與所述第一桿垂直設置,所述第一桿上還設置有用于檢測風向的風向傳感器;所述固定桿與所述第一桿垂直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攝像裝置包括攝像頭、第一護罩和加熱片;所述攝像頭與所述PLC控制箱電性連接;所述第一護罩套裝在所述攝像頭的外殼上,并位于所述攝像頭的攝像區域一側;所述加熱片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護罩上;所述第一護罩為圓管。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攝像裝置包括攝像頭、第二護罩和風扇;所述攝像頭與所述PLC控制箱電性連接;所述第二護罩套裝在所述攝像頭的外殼上,并位于所述攝像頭的攝像區域一側。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噴霧抑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文廣,
申請(專利權)人:內蒙古安宏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