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輛,包括:車架;第一懸置裝置,第一懸置裝置設置于車架;第二懸置裝置,第二懸置裝置設置于車架且與第一懸置裝置在車架上間隔設置;動力總成,動力總成包括:發動機、飛輪、飛輪殼和變速箱,飛輪殼固定連接于發動機和變速箱之間,飛輪設置于飛輪殼內且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之間傳動連接,其中,發動機遠離飛輪殼的一端兩側分別與第一懸置裝置相連接,飛輪殼的兩側分別與第二懸置裝置相連接。在動力總成的變速箱上不設置有懸置裝置,這樣具有模塊化特性,避免因變速箱的更換而更換相應的懸置裝置,也可以有效地減少懸置種類,降低成本,使操作更加簡單方便,而且這樣也可以防止在變速箱上安裝懸置裝置對變速箱殼體造成損壞。殼體造成損壞。殼體造成損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車輛
[0001]本技術涉及車輛
,尤其是涉及一種車輛。
技術介紹
[0002]現有技術中,重卡匹配的發動機和變速箱都較多,特別是匹配的變速箱比較雜,因此每更換一套變速箱就得更換相應的懸置裝置,而且變速箱安裝懸置裝置可能會對變速箱殼體造成損壞。另外,重卡的動力總成懸置主要有四點懸置和五點懸置布置,一部分懸置裝置安裝于變速箱殼體上,一部分懸置裝置安裝于發動機殼體上,而安裝于發動機殼體上的懸置裝置的結構笨重,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提出了一種車輛,該車輛可以將動力總成整體安裝于車架上,而且在動力總成的變速箱上不設置有懸置裝置,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防止在變速箱上安裝懸置裝置會對變速箱殼體造成損壞。
[0004]根據本技術的車輛,包括:車架;第一懸置裝置,所述第一懸置裝置設置于所述車架;第二懸置裝置,所述第二懸置裝置設置于所述車架且與所述第一懸置裝置在所述車架上間隔設置;動力總成,所述動力總成包括:發動機、飛輪、飛輪殼和變速箱,所述飛輪殼固定連接于所述發動機和所述變速箱之間,所述飛輪設置于所述飛輪殼內且在所述發動機和所述變速箱之間傳動連接,其中,所述發動機遠離所述飛輪殼的一端兩側分別與所述第一懸置裝置相連接,所述飛輪殼的兩側分別與所述第二懸置裝置相連接。
[0005]根據本技術的車輛,在動力總成的變速箱上不設置有懸置裝置,這樣可以增大懸置裝置的布置空間,有效利用現有的安裝空間,而且這樣具有模塊化特性,避免因變速箱的更換而更換相應的懸置裝置,可以方便解耦,也可以有效地減少懸置種類,降低成本,使操作更加簡單方便,而且這樣也可以防止在變速箱上安裝懸置裝置會對變速箱殼體造成損壞。
[0006]在本技術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懸置裝置包括:減振墊和懸置支架,所述減振墊設置于所述車架和所述懸置支架之間,所述懸置支架朝向第一懸置裝置延伸,所述懸置支架與所述飛輪殼相連接,所述變速箱位于兩側的所述減振墊之間。
[0007]在本技術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懸置支架包括: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相連接,所述第一安裝板設置于所述車架,所述第二安裝板設置于所述飛輪殼,所述第一安裝板設置有第一安裝孔且所述第二安裝板設置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的軸線與所述第二安裝孔的軸線彼此垂直。
[0008]在本技術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安裝板內形成有減重槽或減重孔。
[0009]在本技術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安裝板設置有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和第三安裝部,所述第一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安裝部設置于所述第二安裝板的上部兩端且均設
置有所述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三安裝部設置于所述第二安裝板的下部且設置有所述第二安裝孔,所述減重槽為一個且分布在所述第一安裝部、所述第二安裝部和所述第三安裝部之間。
[0010]在本技術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安裝部均設置有一個所述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三安裝部設置有上下間隔的兩個所述第二安裝孔。
[0011]在本技術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懸置支架還包括:第三安裝板,所述第三安裝板設置于所述第一安裝板且避讓開所述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三安裝板設置有用于安裝軟軸的第三安裝孔。
[0012]在本技術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安裝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安裝板的厚度。
[0013]在本技術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安裝板垂直設置于所述第一安裝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安裝孔的安裝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裝孔的安裝方向。
[0014]在本技術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懸置支架為一體成型的金屬結構件。
[0015]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0016]本技術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圖1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的第一局部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的第二局部結構示意圖;
[0019]圖3是懸置支架的第一角度結構示意圖;
[0020]圖4是懸置支架的第二角度結構示意圖;
[0021]圖5是懸置支架的平面圖。
[0022]附圖標記:
[0023]車輛1;
[0024]車架10;第一懸置裝置20;第二懸置裝置30;減振墊31;
[0025]懸置支架32;第一安裝板320;第二安裝板321;第一安裝孔322;
[0026]第二安裝孔323;減重槽324;第一安裝部325;第二安裝部326;
[0027]第三安裝部327;第三安裝板328;第三安裝孔329。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
[0029]下面參考圖1
?
圖5描述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1。車輛1可以為重卡。
[0030]如圖1和圖2所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1,包括:車架10、第一懸置裝置20、第二懸置裝置30和動力總成。車架10構建成車輛1的整體結構,可以用于支撐和安裝車輛1的其他部件。第一懸置裝置20可以用于安裝部分動力總成,又第一懸置裝置20設置于車架10,這樣部分動力總成可以通過第一懸置裝置20安裝于車架10上,而且第一懸置裝置20
在車架10上水平放置,這樣可以減少車輛1彎矩對第一懸置裝置20強度的影響。
[0031]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懸置裝置20也可以用于安裝部分動力總成,又第二懸置裝置30設置于車架10,這樣部分動力總成可以通過第二懸置裝置30安裝于車架10上,如此,通過第一懸置裝置20和第二懸置裝置30可以將動力總成整體安裝于車架10上,保證動力總成與車輛1的連接,動力總成可以給車輛1提供動力。而且第二懸置裝置30與第一懸置裝置20在車架10上間隔設置,這樣可以便于安裝動力總成,也可以提升動力總成安裝的穩定性,而且這樣可以使車架10受力均衡,避免車架10某一處受力過大而損壞。
[0032]需要說明的是,動力總成(圖中未標出)包括:發動機、飛輪、飛輪殼和變速箱,飛輪殼固定連接于發動機和變速箱之間,飛輪具有較大轉動慣量,可以作為一個能量存儲器,飛輪設置于飛輪殼內,飛輪殼可以給飛輪提供一個相對密封的環境,避免飛輪與外物接觸而受到損壞,而且飛輪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之間傳動連接,這樣發動機可以通過飛輪將動力傳遞到變速箱。
[0033]其中,發動機遠離飛輪殼的一端兩側分別與第一懸置裝置20相連接,這樣動力總成的發動機端可以通過第一懸置裝置20固定于車架10上,而飛輪殼的兩側分別與第二懸置裝置30相連接,這樣動力總成的飛輪部分可以通過第二懸置裝置30固定于車架10上,從而可以將動力總成整體安裝于車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車架;第一懸置裝置,所述第一懸置裝置設置于所述車架;第二懸置裝置,所述第二懸置裝置設置于所述車架且與所述第一懸置裝置在所述車架上間隔設置;動力總成,所述動力總成包括:發動機、飛輪、飛輪殼和變速箱,所述飛輪殼固定連接于所述發動機和所述變速箱之間,所述飛輪設置于所述飛輪殼內且在所述發動機和所述變速箱之間傳動連接,其中,所述發動機遠離所述飛輪殼的一端兩側分別與所述第一懸置裝置相連接,所述飛輪殼的兩側分別與所述第二懸置裝置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懸置裝置包括:減振墊和懸置支架,所述減振墊設置于所述車架和所述懸置支架之間,所述懸置支架朝向第一懸置裝置延伸,所述懸置支架與所述飛輪殼相連接,所述變速箱位于兩側的所述減振墊之間。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懸置支架包括:第一安裝板和第二安裝板,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相連接,所述第一安裝板設置于所述車架,所述第二安裝板設置于所述飛輪殼,所述第一安裝板設置有第一安裝孔且所述第二安裝板設置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的軸線與所述第二安裝孔的軸線彼此垂直。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其特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席雪峰,唐德鋼,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車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