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密封圈的流道注射模具,屬于橡膠密封件加工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一種注射模具,包括硫化模具和注射通道系統,硫化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下端面設置有若干個上型腔,上型腔中心位置有模芯,下模上端面設置有若干個用于容納模芯的下型腔、第一負壓槽以及第一排氣槽,第一負壓槽與位于第一負壓槽相鄰位置的下型腔通過第一排氣槽連通,第一負壓槽中開設有第一負壓孔,下模側面設置有與第一負壓孔相通連接的負壓嘴;上模和下模在合模后,上型腔和下型腔共同構成硫化型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模具通過在硫化模具上形成與硫化型腔相連的抽負壓通道,達到增加硫化型腔內注射壓力的目的。內注射壓力的目的。內注射壓力的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密封圈的流道注射模具
[0001]本技術涉及橡膠密封件加工
,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密封圈的流道注射模具。
技術介紹
[0002]橡膠密封圈結構簡單、密封性能可靠,廣泛用于各種密封領域。橡膠密封圈成型需要使用橡膠成型技術,而橡膠成型技術發展經歷了模壓成型、注射成型和冷流道注射成型三個階段。
[0003]目前,由于加工成本、產品質量等因素的作用,三種成型工藝均還在使用,而橡膠密封圈采用較多的仍為模壓成型工藝,冷流道注射成型工藝相對較少。冷流道密封件橡膠密封適用于橡膠硬度不高,流動性較好的橡膠材,冷流道密封圈采用注射成型工藝具有生產效率高、制品性能穩定、消耗低等優點。但在生產內圈直徑在30mm左右、外緣直徑在50mm左右的回轉體密封圈,采用冷流道注射模具注射成形工藝具有一定的難度,首要的問題就在這種類型密封圈的型腔內部空間較小,橡膠材料容易在型腔中形成堵塞,因此如何提升橡膠材料在模具中的注射壓力成為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經過檢索,現有技術中公開了一種冷流道注射橡膠模具(申請號:201921397752.0,申請日:2019年8月26日),該申請案公開了一種冷流道注射橡膠模具,它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第三模板和第四模板,所述第二模板上安裝有上模芯組件,所述上模芯組件設有上模腔和進料孔,所述第三模板上安裝有中模芯,所述中模芯中設有模芯通道,所述第四模板上安裝有下模芯,所述上模芯組件、中模芯和下模芯包圍形成與所述進料孔連通的成型模腔;所述第一模板中設有用于連通所述第一模板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連接孔,所述第一模板的上端部設有接料腔和主流道,所述第一模板的下端部設有分流道。
[0005]該申請案能夠精確控制注射橡膠原料的用量,減少橡膠原料浪費,節約成本,并且流道中的橡膠原料一直為流體狀態,隨時可以注射,節約時間,能提高生產效率。但是該申請并未解決橡膠材料在模具型腔內注射壓力不夠的問題,如果注射橡膠原料并非液態,或者模具型腔內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容易因注射壓力不夠而造成生產效率以及產品質量低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6]1.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7]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注射通道注射橡膠模具在模具型腔內的注射壓力不足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密封圈的冷流注射模具,通過在硫化模具上設置與型腔相連的抽負壓通道,達到增加型腔內注射壓力的目的。
[0008]2.技術方案
[0009]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0010]本技術的一種密封圈的流道注射模具,包括硫化模具和注射通道系統;
[0011]所述硫化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下端面設置有若干個上型腔,所述上型腔中心位置有模芯;
[0012]所述下模上端面設置有若干個用于容納所述模芯的下型腔、第一負壓槽以及第一排氣槽,所述第一負壓槽為位于下模上端面中間位置的環形槽,所述下型腔在第一負壓槽外緣與下模外緣之間呈環形分布,第一負壓槽與位于第一負壓槽相鄰位置的下型腔通過第一排氣槽連通,所述第一負壓槽中開設有第一負壓孔,所述下模側面設置有與第一負壓孔相通連接的負壓嘴;
[0013]所述上模和下模在合模后,上型腔和下型腔共同構成硫化型腔,所述注射通道系統包括若干個相連通的注射通道,所述注射通道中開設有多個出膠口,所述上模上端面開設有與所述出膠口相對應的進膠口,橡膠材料從所述進膠口進入所述硫化型腔中。
[0014]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負壓孔在第一負壓槽內的開口處設置有過濾部件。
[0015]進一步地,所述下模外緣與下型腔之間設置有環狀的第二負壓槽,位于相鄰位置的所述下型腔與所述第二負壓槽通過第二排氣槽相連通,所述第二排氣槽內設置有第二負壓孔,所述第二負壓孔與所述負壓嘴相通連接。
[0016]進一步地,所述下模外緣與第二負壓槽之間開設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內安裝有密封部件。
[0017]進一步地,所述注射通道系統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設置有注膠口,所述下板與注膠口對應位置為起始位,多個所述注射通道自起始位向下板邊緣開設。
[0018]進一步地,所述注膠口設置在上板板面的幾何中心位置,所述出膠口開設在注射通道終止位。
[0019]進一步地,所述下板設置有下沉面,所述注射通道位于下沉面內,所述上板設置有與下沉面相配合的凸起面。
[0020]進一步地,所述進膠口設置在相鄰的上型腔之間,所述下模的下型腔之間設置有與進膠口位置相對應的注膠槽,所述注膠槽與下型腔連通。
[0021]進一步地,所述注膠槽連通至少兩個相鄰的所述下型腔。
[0022]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負壓孔的直徑在10mm~14mm之間。
[0023]3.有益效果
[0024]采用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5](1)本技術的一種密封圈的冷流注射模具,包括硫化模具和注射通道系統,硫化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下端面設置有若干個上型腔,上型腔中心位置有模芯,下模上端面設置有若干個用于容納模芯的下型腔、第一負壓槽以及第一排氣槽,第一負壓槽與位于第一負壓槽相鄰位置的下型腔通過第一排氣槽連通,第一負壓槽中開設有第一負壓孔,下模側面設置有與第一負壓孔相通連接的負壓嘴。負壓嘴可以外接負壓抽氣裝置實現靠近第一負壓槽的下型腔向外排氣,從而通過在下型腔形成負壓的方式增加橡膠材料在型腔內注射壓力,進而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產品質量。
[0026](2)本技術注射模具的下模外緣與下型腔之間設置有環狀的第二負壓槽,位于相鄰位置的所述下型腔與所述第二負壓槽通過第二排氣槽相連通,第二排氣槽內設置有第二負壓孔,第二負壓孔與負壓嘴相通連接。注射模具通過在硫化型腔不同位置設置的負
壓槽從而增加形成負壓的硫化型腔的個數,可滿足在注射模具上設置更多硫化型腔的要求,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0027]圖1為本技術冷流注射模具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0028]圖2為上模下端面示意圖;
[0029]圖3為下模上端面示意圖;
[0030]圖4為上板下端面示意圖;
[0031]圖5為下板上端面示意圖。
[0032]示意圖中的標號說明:
[0033]1、上模;10、進膠口;11、上型腔;12、模芯;2、下模;20、下型腔;21、第一負壓槽;210、第一負壓孔;22、第一排氣槽;23、負壓嘴;24、第二負壓槽;240、第二負壓孔;25、第二排氣槽;26、密封槽;27、注膠槽;3、上板;30、注膠口;31、凸起面;4、下板;40、起始位;41、注射通道;42、下沉面;43、出膠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34]為進一步了解本技術的內容,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詳細描述。
[0035]本說明書附圖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密封圈的流道注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硫化模具和注射通道系統;所述硫化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下端面設置有若干個上型腔,所述上型腔中心位置有模芯;所述下模上端面設置有若干個用于容納所述模芯的下型腔、第一負壓槽以及第一排氣槽,所述第一負壓槽為位于下模上端面中間位置的環形槽,所述下型腔在第一負壓槽外緣與下模外緣之間呈環形分布,第一負壓槽與位于第一負壓槽相鄰位置的下型腔通過第一排氣槽連通,所述第一負壓槽中開設有第一負壓孔,所述下模側面設置有與第一負壓孔相通連接的負壓嘴;所述上模和下模在合模后,上型腔和下型腔共同構成硫化型腔,所述注射通道系統包括若干個相連通的注射通道,所述注射通道中開設有多個出膠口,所述上模上端面開設有與所述出膠口相對應的進膠口,橡膠材料從所述進膠口進入所述硫化型腔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密封圈的流道注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負壓孔在第一負壓槽內的開口處設置有過濾部件。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密封圈的流道注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外緣與下型腔之間設置有環狀的第二負壓槽,位于相鄰位置的所述下型腔與所述第二負壓槽通過第二排氣槽相連通,所述第二排氣槽內設置有第二負壓孔,所述第二負...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芮巧紅,何志剛,
申請(專利權)人:南京金三力橡塑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