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發熱毯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發熱護膝毯,包括毛毯本體、控制組件、若干個發熱組件和連接組件,毛毯本體內設置有容納腔,容納腔的一側設置有拉鏈,容納腔頂部的中心位置設置有通孔,控制組件設置在容納腔內,控制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控制器、連接部和電源組件,控制器穿過通孔突出在毛毯本體外,控制器的一側設置有充電口,若干個發熱組件設置在容納腔內,發熱組件與控制器電路連接,連接組件包括兩個第一紐扣組和兩個第二紐扣組,第一紐扣組可與相鄰第二紐扣組扣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僅拆卸簡單,便于清洗毛毯本體,而且包裹性強,提高了保暖性。提高了保暖性。提高了保暖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發熱護膝毯
[0001]本技術涉及發熱毯
,尤其涉及一種發熱護膝毯。
技術介紹
[0002]發熱護膝毯是一種通電加熱的毛毯,主要用于護膝、暖身、暖腳或暖手,現有護膝毯的結構主要由面料層和設在面料層內的加熱元件組成。現有的發熱護膝毯在使用時存在以下缺陷:
[0003](1)加熱元件固定設置在內部,難以拆卸導致清洗不便。
[0004](2)使用時只能覆蓋在身體的表面,包裹性差導致熱量損失快,保暖性較弱。
技術實現思路
[0005]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發熱護膝毯,不僅拆卸簡單,便于清洗毛毯本體,而且包裹性強,提高了保暖性。
[0006]本技術的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7]一種發熱護膝毯,包括毛毯本體、控制組件、若干個發熱組件和連接組件,所述毛毯本體內設置有容納腔,所述容納腔的一側設置有拉鏈,所述容納腔頂部的中心位置設置有通孔;
[0008]所述控制組件設置在所述容納腔內,所述控制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控制器、連接部和電源組件,所述控制器穿過所述通孔突出在所述毛毯本體外,所述控制器的一側設置有充電口,所述充電口與所述電源組件電路連接;
[0009]若干個所述發熱組件設置在所述容納腔內,所述發熱組件與所述控制器電路連接;
[0010]所述連接組件包括兩個第一紐扣組和兩個第二紐扣組,兩所述第一紐扣組對稱設置在所述毛毯本體底部中心位置的左右兩側,兩所述第二紐扣組對稱設置在所述毛毯本體底部靠近邊緣的位置,所述第一紐扣組可與相鄰所述第二紐扣組扣合。
[0011]進一步地,所述容納腔的底部設置有第一魔術貼,所述發熱組件的底部設置有第二魔術貼,所述第二魔術貼與所述第一魔術貼粘接相連。
[0012]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和電源組件的截面面積不小于所述通孔的面積,所述連接部的截面面積不大于所述通孔的面積。
[0013]進一步地,所述發熱組件包括上隔層和下隔層,所述上隔層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下隔層設置有發熱絲,所述溫度傳感器和所述發熱絲分別與所述控制器電路連接。
[0014]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上設置有顯示屏和控制按鈕,所述顯示屏用于顯示所述溫度傳感器檢測的溫度,所述控制按鈕用于調節所述發熱絲的溫度。
[0015]進一步地,所述發熱組件的數量不少于4個。
[0016]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紐扣組包括若干個第一紐扣,所述第二紐扣組包括若干個第二紐扣,各所述第一紐扣和所述第二紐扣均沿所述毛毯本體的寬度方向延伸設置。
[0017]相比現有技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1)設置有容納腔,拆卸時只需打開拉鏈,將控制器穿過通孔進入容納腔,再將控制組件連通發熱組件一同取出,拆卸更加便捷,便于對毛毯本體進行清洗。
[0019](2)設置有連接組件,在使用時通過將第一紐扣組與相鄰的第二紐扣組扣合,使得毛毯本體的兩側分別將使用者的腿部進行包裹,減少熱量損失,提高保暖性。
[0020]本技術不僅拆卸簡單,便于清洗毛毯本體,而且包裹性強,提高了保暖性。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部分剖視);
[0022]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側視圖;
[0023]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折疊狀態示意圖;
[0025]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中控制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中:1、毛毯本體;11、容納腔;111、第一魔術貼;12、通孔;13、拉鏈;2、控制組件;21、控制器;211、顯示屏;212、控制按鈕;22、連接部;23、電源組件;24、充電口;3、發熱組件;31、溫度傳感器;32、發熱絲;33、第二魔術貼;4、連接組件;41、第一紐扣組;42、第二紐扣組。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相沖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實施例之間或各技術特征之間可以任意組合形成新的實施例。
[0028]如圖1
?
5所示,一種發熱護膝毯,包括毛毯本體1、控制組件2、若干個發熱組件3和連接組件4,毛毯本體1內設置有容納腔11,容納腔11的一側設置有拉鏈13,容納腔11頂部的中心位置設置有通孔12,在實施例中,通孔12的截面為矩形,用于卡接控制組件2。
[0029]控制組件2設置在容納腔11內,控制組件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控制器21、連接部22和電源組件23,控制器21穿過通孔12突出在毛毯本體1外,控制器21的一側設置有充電口24,充電口24與電源組件23電路連接,控制器21可用于控制發熱組件3工作;在本實施例中,充電口24選用USB充電口24,便于使用者可以通過通用充電器進行充電工作,適配性強。
[0030]若干個發熱組件3設置在容納腔11內,發熱組件3與控制器21電路連接,使用者可通過控制器21發送開啟、關閉或調節溫度指令至發熱組件3,使用更加方便。
[0031]連接組件4包括兩個第一紐扣組41和兩個第二紐扣組42,兩第一紐扣組41對稱設置在毛毯本體1底部中心位置的左右兩側,兩第二紐扣組42對稱設置在毛毯本體1底部靠近邊緣的位置,第一紐扣組41可與相鄰第二紐扣組42扣合;如圖4所示,在使用時通過將第一紐扣組41與相鄰的第二紐扣組42扣合,使得毛毯本體1的兩側分別將使用者的腿部進行包裹。
[0032]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容納腔11的底部設置有第一魔術貼111,發熱組件3的底部設置有第二魔術貼33,第二魔術貼33與第一魔術貼111粘接相連,發熱組件3放入容納腔11后通過第二魔術貼33與容納腔11底部的第一魔術貼111粘接相連,從而固定發熱組件3的位
置,防止在使用時發生滑移,同時使用者可根據使用習慣靈活調節發熱組件3的位置,更加人性化。
[0033]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控制器21和電源組件23的截面面積不小于通孔12的面積,連接部22的截面面積不大于通孔12的面積,使得控制器21可穩固卡接在通孔12上,同時毛毯本體1具備一定彈性,通過傾斜控制組件2使得拆卸時控制器21可從通孔12穿過,實現類似紐扣的作用。
[0034]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發熱組件3包括上隔層和下隔層,上隔層設置有溫度傳感器31,下隔層設置有發熱絲32,溫度傳感器31和發熱絲32分別與控制器21電路連接,通過溫度傳感器31檢測對應發熱絲32的發熱溫度,從而實現精確溫度控制。
[0035]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控制器21上設置有顯示屏211和控制按鈕212,顯示屏211用于顯示溫度傳感器31檢測的溫度,控制按鈕212用于調節發熱絲32的溫度,可實時顯示溫度,便于使用者察看,同時通過控制按鈕212進行溫度調節。
[0036]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發熱組件3的數量不少于4個,發熱組件3均勻分布在毛毯本體1內實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發熱護膝毯,其特征在于:包括毛毯本體、控制組件、若干個發熱組件和連接組件,所述毛毯本體內設置有容納腔,所述容納腔的一側設置有拉鏈,所述容納腔頂部的中心位置設置有通孔;所述控制組件設置在所述容納腔內,所述控制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控制器、連接部和電源組件,所述控制器穿過所述通孔突出在所述毛毯本體外,所述控制器的一側設置有充電口,所述充電口與所述電源組件電路連接;若干個所述發熱組件設置在所述容納腔內,所述發熱組件與所述控制器電路連接;所述連接組件包括兩個第一紐扣組和兩個第二紐扣組,兩所述第一紐扣組對稱設置在所述毛毯本體底部中心位置的左右兩側,兩所述第二紐扣組對稱設置在所述毛毯本體底部靠近邊緣的位置,所述第一紐扣組可與相鄰所述第二紐扣組扣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發熱護膝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納腔的底部設置有第一魔術貼,所述發熱組件的底部設置有第二魔術貼,所述第二魔術貼與所述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鳳霞,
申請(專利權)人:陳鳳霞,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