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屬于計算機網絡技術領域,該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包括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光模塊U4和電源電路,所述電源電路分別與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塊U4電連接,以使所述電源電路分別為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塊U4提供3.3V的電源;其中,所述電源電路包括電源管理芯片U2、電感L1、有極性電容C1、無極性電容C4、有極性電容C2、無極性電容C30、有極性電容C3、無極性電容C5、電阻R50、電阻R51、發光二極管D5和發光二極管D6,如此方式,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光信號也沒有減弱,因此不會產生丟包或錯誤包的現象,并且保證了單向傳輸長時間的正常運行。運行。運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
[0001]本技術計算機網絡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
技術介紹
[0002]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渴望網絡化辦公,通過網絡獲取自己想要的資源和信息。然而網絡化辦公的普及必然導致網絡完全邊界的擴大,帶來高密級信息向低密級信息系統違規流動,涉密信息向非涉密信息系統違規流動的巨大泄密風險。特別是在政府部門和一些敏感單位中,對數據安全性要求極其高,一般都存在內網和外網兩套網絡,兩套網絡要求物理隔離。物理隔離一方面是解決了安全隔離問題,但同時也造成內外網之間信息交換的困難。隨著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和發展,內外網之間的安全通信需求非常迫切。
[0003]現有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
[0004]1、安全網閘技術:主要原理是由兩套各自獨立的系統分別連接安全和非安全的網絡,兩套系統之間是一個類似“網閘”的裝置。保證當安全地網絡連通時,斷開與非安全網絡連接;當非安全網絡連通時,斷開與安全網絡的連接,分時的使用兩套系統中的數據通路進行數據交換,以達到隔離與交換的目的。在數據交換過程中要進行防病毒、防惡意代碼等信息過濾,以保證信息的安全。
[0005]2、USB總線:USB121技術是基于分組交換方式的總線通信。首先把數據分成若干塊,然后在每塊數據前添加上同步信號、包標識,后面添加上CRC校驗,形成USB封包。USB總線通信使用一種差分的輸出驅動器來控制數據信號在USB電纜上的發送,即通過控制D+和D一線從空閑態到相反的邏輯電平,實現源端口的包發送。包發送結束后,D+和D
?
上的輸出驅動器均處于高阻抗狀態。
[0006]3、485通信:RS
?
485采用平衡發送和差分接收方式來實現通信:在發送端TXD將串行口的TTL電平信號轉換成差分信號A、B兩路輸出,經傳輸后在接收端將差分信號還原成TTL電平信號。兩條傳輸線通常使用雙絞線,又是差分傳輸,因此有極強的抗共模干擾的能力,接收靈敏度也相當高。同時,最大傳輸速率和最大傳輸距離也大大提高。如果以10Kbps速率傳輸數據時傳輸距離可達12m,而用100Kbps時傳輸距離可達1.2km。如果降低波特率,傳輸距離還可進一步提高。另外RS
?
485實現了多點互連,最多可達256臺驅動器和256臺接收器,非常便于多器件的連接。不僅可以實現半雙工通信,而且可以實現全雙工通信。
[0007]但是上述方案存在以下幾個缺點:
[0008]1、RS485通信延時長,接受和發送不能同時間進行,且不能進行單向傳輸。
[0009]2、USB總線交換過程中存在不安全隱患,有可能遭受病毒或惡意代碼的攻擊。
[0010]3、在內外網切換過程中,操作人員容易由于故意或者過失原因操作失誤,導致內網數據泄露。
技術實現思路
[0011]為了彌補以上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旨在解決現有的單向網絡傳輸過程中RS485通信延時長、USB總線交換過程中存在不安全隱患或內網數據容易泄露的問題。
[0012]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
[0013]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包括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光模塊U4和電源電路,所述電源電路分別與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塊U4電連接,以使所述電源電路分別為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塊U4提供3.3V的電源;
[0014]其中,所述電源電路包括電源管理芯片U2、電感L1、有極性電容C1、無極性電容C4、有極性電容C2、無極性電容C30、有極性電容C3、無極性電容C5、電阻R50、電阻R51、發光二極管D5和發光二極管D6,所述電源管理芯片U2的1引腳接地,所述電源管理芯片U2的2引腳和1引腳之間分別并聯有所述有極性電容C1、所述無極性電容C4、所述有極性電容C2和所述無極性電容C30,所述無極性電容C4和所述有極性電容C2的一端之間電連接有所述電感L1,所述無極性電容C30的一端還分別電連接有所述電阻R50和所述發光二極管D5,所述發光二極管D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電源管理芯片U2的3引腳和1引腳之間分別并聯有所述有極性電容C3和所述無極性電容C5,所述無極性電容C5的一端分別電連接有所述電阻R51和所述發光二極管D6,且所述發光二極管D6的另一端接地。
[0015]在本技術的一種實施例中,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的2引腳和3引腳分別并聯有電阻R18和晶振XY1,所述晶振XY1的兩端分別電連接有電容C7和電容C6,所述電容C7和所述電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
[0016]在本技術的一種實施例中,所述光模塊U4的3引腳分別電連接有電阻R24和電阻R23,所述電阻R24的一端與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的7引腳電連接,且所述電阻R2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光模塊U4的4引腳分別電連接有電阻R3、電阻R4和電阻R5,所述電阻R5的另一端與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的9引腳電連接,且所述電阻R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光模塊U4的5引腳分別電連接有電阻R25、電阻R26和電阻R27,所述電阻R27和所述電阻R26的另一端分別電連接有電容C28和電容C29,所述電容C28的另一端與所述電容C29的另一端電連接,所述電阻R25的另一端與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的10引腳電連接,且所述電容C29與所述電容電阻R26之間的連接端均接地,所述光模塊U4的9引腳分別電連接有電阻R9、電阻R10和電阻R11,且所述電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電阻R10的另一端與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的13引腳電連接,所述光模塊U4的10引腳分別電連接有電阻R6、電阻R7和電阻R8,且所述電阻R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電阻R6的另一端與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的12引腳電連接。
[0017]相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獲得USB信號后轉換成以太網信號,即光信號,并將光信號傳輸至光模塊U4,經過光模塊U4的處理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使得在不改變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的工作狀態以及不減少信號強度的前提下,通過配套的光模塊U4來實現數據的單向傳輸。如此方式,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光信號也沒有減弱,因此不會產生丟包或錯誤包的現象,并且保證了單向傳輸長時間的正常運行。
附圖說明
[001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技術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0019]圖1是本技術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的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電路原理圖;
[0020]圖2是本技術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的光模塊U4電路原理圖;
[0021]圖3是本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光模塊U4和電源電路,所述電源電路分別與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塊U4電連接,以使所述電源電路分別為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和所述光模塊U4提供3.3V的電源;其中,所述電源電路包括電源管理芯片U2、電感L1、有極性電容C1、無極性電容C4、有極性電容C2、無極性電容C30、有極性電容C3、無極性電容C5、電阻R50、電阻R51、發光二極管D5和發光二極管D6,所述電源管理芯片U2的1引腳接地,所述電源管理芯片U2的2引腳和1引腳之間分別并聯有所述有極性電容C1、所述無極性電容C4、所述有極性電容C2和所述無極性電容C30,所述無極性電容C4和所述有極性電容C2的一端之間電連接有所述電感L1,所述無極性電容C30的一端還分別電連接有所述電阻R50和所述發光二極管D5,所述發光二極管D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電源管理芯片U2的3引腳和1引腳之間分別并聯有所述有極性電容C3和所述無極性電容C5,所述無極性電容C5的一端分別電連接有所述電阻R51和所述發光二極管D6,且所述發光二極管D6的另一端接地。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單向傳輸網絡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USB轉以太網控制芯片U3的2引腳和3引腳分別并聯有電阻R18和晶振XY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源,杜長河,袁泉,茍婉璐,林蓉蓉,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高校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