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包括:緩沖水艙、注入系統、供水系統、溢流系統、透氣測量系統;注入系統、供水系統、溢流系統、透氣測量系統均通過管道連接在緩沖水艙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緩沖水艙及其管路系統分為左、右舷,相互獨立,工作的可靠性更高;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溢流管路排舷外的通海閥布置在機艙內,操作、檢修更為方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當船上海水使用量發生變化時,不需要進行注入管路閥件的操作或控制泵的起停,未經使用的海水通過溢流管路直接排至舷外;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每個緩沖水艙只設一個報警點,便于船員對整個系統的管理。便于船員對整個系統的管理。便于船員對整個系統的管理。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
[0001]本技術涉及一種緩沖水艙及其管路系統,具體涉及一種結構合理、可靠性更高、檢修更方便、便于船員對整個系統的管理的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及其管路系統。
技術介紹
[0002]緩沖水艙(buffer tank),主要用于平臺在升降過程中和升起后的海水緩沖和儲存功能。根據中國船級社(CCS)規范《海上移動平臺入級規范》(2020) 要求:“(1)在平臺升起狀態下,每一消防泵應能從至少由兩個相互遠離(當不能遠離時,應另設一套臨時潛水泵系統)的獨立潛水泵系統中吸水。一個潛水泵系統失效不應導致另外的潛水泵系統失效。
[0003](2)在平臺升降過程中,鉆井水系統應能向消防泵供水,在平臺開始起降之前鉆井水艙至少應有40m3的消防水。作為替代措施,平臺上也可設不低于40 m3的緩沖水艙作為平臺升降過程中的消防供水源?!?br>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可靠性更高、檢修更方便、便于船員對整個系統的管理的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及其管路系統。
[0005]本技術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及其管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及其管路系統包括:緩沖水艙、注入系統、供水系統、溢流系統、透氣測量系統;
[0006]注入系統、供水系統、溢流系統、透氣測量系統均通過管道連接在緩沖水艙上。
[0007]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子中,緩沖水艙:用于自升式海洋平臺在升降過程中或站立狀態時的海水緩沖和儲存;
[0008]注入系統:在自升式海洋平臺的升降過程中或站立狀態時,通過注入系統將舷外的海水注入到緩沖水艙中;
[0009]供水系統:在自升式海洋平臺的升降過程中或站立狀態時,通過供水系統,緩沖水艙中的海水供全船消防及冷卻系統使用;
[0010]溢流系統:溢流系統讓緩沖水艙內多余的海水排至舷外,
[0011]透氣測量系統:通過注入系統往緩沖水艙內注水時,艙內的空氣處于壓縮狀態,為防止緩沖水艙壓力升高,設置測量透氣系統。
[0012]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子中,緩沖水艙包括左舷緩沖水艙和右舷緩沖水艙,分布在船體的兩舷;緩沖水艙的結構型式為“L”型,艙的底板為船體底板,艙的外側壁為船體舷側,艙的內側壁與機艙相鄰,船體主甲板為艙的頂板。
[0013]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子中,注入系統包括左舷注入系統和右舷注入系統;
[0014]左舷注入系統和右舷注入系統均包括潛水泵、軟管、絞車、注入管路、第一注入截止閥、濾器、濾器進口壓力表、濾器出口壓力表、第二注入截止閥;
[0015]軟管的一端與潛水泵連接,另一端為注入管路;軟管繞在絞車上,注入管路上安裝
有第一注入截止閥、濾器、濾器進口壓力表、濾器出口壓力表、第二注入截止閥。
[0016]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子中,供水系統包括緩沖水艙內的吸入管路直角式截止止回閥、供水總管;船上機艙內的水泵通過供水總管吸入緩沖水艙內的海水,泵送至各用水設備;緩沖水艙內的吸入管路端面削斜。
[0017]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子中,溢流系統包括喇叭口、溢流管、止回閥、通海閥、排舷外管路;溢流管上安裝有止回閥、通海閥;溢流管的一端安裝有喇叭口,另一端連接排舷外管路。
[0018]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子中,透氣測量系統包括透氣管、空氣管頭、液位傳感器;透氣管和空氣管頭固定連接在一起,液位傳感器為壓力式,安裝在緩沖水艙艙壁靠近艙底處;空氣管頭為自動關閉型式,空氣管頭安裝后的進水點距離甲板高度大于760mm。
[0019]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子中,緩沖水艙設一個便于船員對整個系統的管理的報警點。
[0020]本技術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技術提供的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及其管路系統有如下優點:
[0021]1、緩沖水艙及其管路系統分為左、右舷,相互獨立,工作的可靠性更高;
[0022]2、溢流管路排舷外的通海閥布置在機艙內,操作、檢修更為方便;
[0023]3、當船上海水使用量發生變化時,不需要進行注入管路閥件的操作或控制泵的起停,未經使用的海水通過溢流管路直接排至舷外。
[0024]4、每個緩沖水艙只設一個報警點,便于船員對整個系統的管理。
附圖說明
[0025]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6]下面是本技術中標號對應的名稱:
[0027]緩沖水艙101、機艙102、潛水泵201、軟管202、絞車203、第一注入截止閥204、注入管路205、濾器進口壓力表206、濾器207、濾器出口壓力表208、第二注入截止閥209、喇叭口301、溢流管302、止回閥303、通海閥304、排舷外管路305、直角式截止止回閥401、吸入管路402、供水總管403、空氣管頭 501、透氣管502、液位傳感器503。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
[0029]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如上述圖所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及其管路系統包括緩沖水艙101、注入系統、供水系統、溢流系統、透氣測量系統。注入系統、供水系統、溢流系統、透氣測量系統均通過管道連接在緩沖水艙上。
[0030]緩沖水艙主要用于自升式海洋平臺在升降過程中或站立狀態時的海水緩沖和儲存功能。
[0031]注入系統在自升式海洋平臺的升降過程中或站立狀態時,通過注入系統將舷外的海水注入到緩沖水艙中。
[0032]供水系統在自升式海洋平臺的升降過程中或站立狀態時,通過供水系統,緩沖水艙中的海水供全船消防及冷卻系統使用。
[0033]溢流系統:注入系統中的潛水泵額定流量按全船最大海水消耗量選型,當全船海水消耗量小于潛水泵額定流量時,緩沖水艙內的水位持續上升,為保護緩沖水艙,使其承受的壓力不超過設計壓力,設置艙內溢流系統,使多余的海水通過溢流系統排至舷外。
[0034]透氣測量系統:通過注入系統往緩沖水艙內注水時,艙內的空氣處于壓縮狀態,為防止艙內壓力升高,設置透氣系統。
[0035]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子中要求是緩沖水艙最小容積為40m3,設置測量系統實時監測艙內海水的容積。
[0036]緩沖水艙包括左舷緩沖水艙和右舷緩沖水艙,分布在船體的兩舷;緩沖水艙的結構型式為“L”型,艙的底板為船體底板,艙的外側壁為船體舷側,艙的內側壁與機艙相鄰,船體主甲板為艙的頂板。
[0037]注入系統包括左舷注入系統和右舷注入系統。
[0038]左舷注入系統和右舷注入系統均包括潛水泵201、軟管202、絞車203、注入管路205、第一注入截止閥204、濾器207、濾器進口壓力表206、濾器出口壓力表208、第二注入截止閥209。
[0039]軟管202的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包括:緩沖水艙、注入系統、供水系統、溢流系統、透氣測量系統;注入系統、供水系統、溢流系統、透氣測量系統均通過管道連接在緩沖水艙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其特征在于:緩沖水艙:用于自升式海洋平臺在升降過程中或站立狀態時的海水緩沖和儲存;注入系統:在自升式海洋平臺的升降過程中或站立狀態時,通過注入系統將舷外的海水注入到緩沖水艙中;供水系統:在自升式海洋平臺的升降過程中或站立狀態時,通過供水系統,緩沖水艙中的海水供全船消防及冷卻系統使用;溢流系統:溢流系統讓緩沖水艙內多余的海水排至舷外,透氣測量系統:通過注入系統往緩沖水艙內注水時,艙內的空氣處于壓縮狀態,為防止緩沖水艙壓力升高,設置測量透氣系統。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其特征在于:緩沖水艙包括左舷緩沖水艙和右舷緩沖水艙,分布在船體的兩舷;緩沖水艙的結構型式為“L”型,艙的底板為船體底板,艙的外側壁為船體舷側,艙的內側壁與機艙相鄰,船體主甲板為艙的頂板。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升式海洋平臺的緩沖水艙,其特征在于:注入系統包括左舷注入系統和右舷注入系統;左舷注入系統和右舷注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敏,邵敏,余小虎,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航盛船舶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