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急診科機械按壓裝置,屬于急救用設備技術領域。一種新型急診科機械按壓裝置,包括固定底板,第一限位管內壁滑動連接有安裝板,安裝板下方設有按壓板,安裝板左端面下側設有第一齒條,轉軸圓周外壁中部套接有第一齒輪,轉軸前側設有第二齒輪,第二限位管內壁滑動連接有帶動板,帶動板右端面下部前側設有第二齒條,轉動架中部轉動連接有轉動桿,承接塊中部鉸接有連接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設置在安裝板下側的第一齒條,帶動板前側的第二齒條,轉軸中部的第一齒輪,轉軸前側的第二齒輪以及轉動架中部的轉動桿之間的配合,使得相關醫護人員能夠輕松的對病人實施胸外心臟按壓術,且本裝置結構簡單可靠,具有較高的實用性。有較高的實用性。有較高的實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急診科機械按壓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急救用設備
,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新型急診科機械按壓裝置。
技術介紹
[0002]急癥指的是緊急情況下對病人采取的治療手段。急癥科相關醫護人員經常會遇到病人因意外而導致心搏驟停的情況,為了挽救這些病人的生命,醫護人員會采用胸外心臟按壓術對他們進行搶救。如今胸外心臟按壓術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由醫護人員以人力的方式對病人實施胸外按壓,另一種是通過機械按壓裝置對病人實施按壓。第一種方法最為普遍,但是對醫護人員的體力有極高的要求,醫護人員很難保持按壓力度,第二種方式雖然無需人力,而且按壓效果很好。但是現階段市面上類似裝置大多由復雜的電氣設備組成,結構復雜,而且一旦失去電源,這些裝置不僅會失去作用,其較重的重量還會對急救造成阻礙。鑒于此,我們提出一種新型急診科機械按壓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0003]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急診科機械按壓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0005]2.技術方案
[0006]一種新型急診科機械按壓裝置,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底面四角處均設有支撐腿,所述支撐腿下端設有移動輪,所述固定底板頂面中部嵌設有第一限位管,所述固定底板頂面左側嵌設有第二限位管,所述第一限位管內壁滑動連接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下端穿過第一限位管底面并延伸至其外側,所述安裝板下方設有按壓板,所述安裝板左端面下側設有第一齒條,所述固定底板底面左部后側設有承載塊,所述承載塊前端面下側轉動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圓周外壁中部套接有第一齒輪,所述轉軸圓周外壁前側套接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限位管內壁滑動連接有帶動板,所述帶動板右端面下部前側設有第二齒條,所述帶動板頂面中部設有連接塊,所述固定底板頂面中部左側設有墊板,所述墊板上端設有轉動架,所述轉動架中部轉動連接有轉動桿,所述轉動桿左端設有握把,所述轉動桿底面右側設有承接塊,所述承接塊中部鉸接有連接板。
[0007]優選地,所述第一齒輪直徑尺寸大小大于第二齒輪直徑尺寸大小,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一齒條嚙合連接,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二齒條嚙合連接,所述連接板右端與連接塊鉸接。
[0008]優選地,所述安裝板前端面上側設有刻度。
[0009]優選地,所述按壓板頂面中部前后兩側均設有活動筒,所述活動筒內壁上側設有固定桿,所述固定桿圓周外壁下側與活動筒圓周內壁上側滑動連接。
[0010]優選地,所述固定桿上端與安裝板底面連接固定,所述固定桿底面中部設有彈簧,所述彈簧下端與相對應的活動筒內壁底面連接固定。
[0011]3.有益效果
[0012]相比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優點在于:
[0013]1、本技術通過設置在安裝板左端面的第一齒條,帶動板右端面的第二齒條,轉軸中部的第一齒輪,轉軸前側的第二齒輪以及轉動架中部的轉動桿之間的配合,利用杠桿原理使得相關醫護人員能夠輕松的對病人實施胸外心臟按壓術,且本裝置結構簡單可靠,易于使用,具有較高的實用性。
[0014]2、本技術通過設置在安裝板前端面的刻度,使得醫護人員能夠準確的掌握按壓深度,既保證了按壓效果也避免了病人受傷,同時設置在固定桿底面中部的彈簧,更進一步的增強了了本裝置的安全性,提高了本裝置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仰視示意圖;
[0017]圖3為本技術中第一齒條及第二齒條的結構拆分示意圖;
[0018]圖4為本技術中活動筒的結構剖視示意圖;
[0019]圖中標號說明:1、固定底板;2、第一限位管;3、第二限位管;4、移動輪;5、安裝板;6、第一齒輪;7、帶動板;8、轉動桿;9、按壓板;10、活動筒;11、固定桿;12、支撐腿;13、連接塊;14、握把;15、連接板;16、承接塊;17、第二齒條;18、第一齒條;19、第二齒輪;20、轉軸;21、承載塊;22、刻度;23、彈簧;24、墊板;25、轉動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20]請參閱圖1
?
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0021]一種新型急診科機械按壓裝置,包括固定底板1,固定底板1底面四角處均設有支撐腿12,支撐腿12下端設有移動輪4,固定底板1頂面中部嵌設有第一限位管2,固定底板1頂面左側嵌設有第二限位管3,第一限位管2內壁滑動連接有安裝板5,安裝板5下端穿過第一限位管2底面并延伸至其外側,安裝板5下方設有按壓板9,安裝板5左端面下側設有第一齒條18,固定底板1底面左部后側設有承載塊21,承載塊21前端面下側轉動連接有轉軸20,轉軸20圓周外壁中部套接有第一齒輪6,轉軸20圓周外壁前側套接有第二齒輪19,第二限位管3內壁滑動連接有帶動板7,帶動板7右端面下部前側設有第二齒條17,帶動板7頂面中部設有連接塊13,固定底板1頂面中部左側設有墊板24,墊板24上端設有轉動架25,轉動架25中部轉動連接有轉動桿8,轉動桿8左端設有握把14,轉動桿8底面右側設有承接塊16,承接塊16中部鉸接有連接板15,設置轉動桿8、連接板15及轉動架25的目的是利用杠桿原理使得醫護人員能夠輕松的對病人實施胸外心臟按壓術,大大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
[0022]具體的,第一齒輪6直徑尺寸大小大于第二齒輪19直徑尺寸大小,第一齒輪6與第一齒條18嚙合連接,第二齒輪19與第二齒條17嚙合連接,連接板15右端與連接塊13鉸接。
[0023]進一步的,安裝板5前端面上側設有刻度22,設置刻度22的目的是便于醫護人員在對病人實施胸外心臟按壓術的過程中能夠準確掌握按壓深度,保證按壓效果的同時避免對病人造成二次傷害。
[0024]再進一步的,按壓板9頂面中部前后兩側均設有活動筒10,活動筒10內壁上側設有
固定桿11,固定桿11圓周外壁下側與活動筒10圓周內壁上側滑動連接。
[0025]更進一步的,固定桿11上端與安裝板5底面連接固定,固定桿11底面中部設有彈簧23,設置彈簧23的目的是提升本裝置的安全性,彈簧23下端與相對應的活動筒10內壁底面連接固定。
[0026]工作原理:當急診科相關醫護人員需要對病人實施胸外心臟按壓術時,首先由醫護人員將本裝置移動至病人胸腔上側,并將按壓板9對準按壓位置,然后由醫護人員手持握把14向下壓動轉動桿8,在連接板15的連接作用下,帶動板7帶動第二齒條17向上移動,由于第一齒輪6與第一齒條18嚙合連接且第二齒輪19與第二齒條17嚙合連接,第一齒條18隨即帶動安裝板5及按壓板9向下移動,對病人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在此過程中,由醫護人員通過刻度22控制按壓深度,隨后由醫護人員向上抬起轉動桿8,第一齒條18隨即帶動安裝板5及按壓板9隨即向上移動。如此往復,直至將病人恢復心跳或送至急救中心,即可完成對病人實施胸外心臟按壓術的操作。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急診科機械按壓裝置,包括固定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底板(1)底面四角處均設有支撐腿(12),所述支撐腿(12)下端設有移動輪(4),所述固定底板(1)頂面中部嵌設有第一限位管(2),所述固定底板(1)頂面左側嵌設有第二限位管(3),所述第一限位管(2)內壁滑動連接有安裝板(5),所述安裝板(5)下端穿過第一限位管(2)底面并延伸至其外側,所述安裝板(5)下方設有按壓板(9),所述安裝板(5)左端面下側設有第一齒條(18),所述固定底板(1)底面左部后側設有承載塊(21),所述承載塊(21)前端面下側轉動連接有轉軸(20),所述轉軸(20)圓周外壁中部套接有第一齒輪(6),所述轉軸(20)圓周外壁前側套接有第二齒輪(19),所述第二限位管(3)內壁滑動連接有帶動板(7),所述帶動板(7)右端面下部前側設有第二齒條(17),所述帶動板(7)頂面中部設有連接塊(13),所述固定底板(1)頂面中部左側設有墊板(24),所述墊板(24)上端設有轉動架(25),所述轉動架(25)中部轉動連接有轉動桿(8),所述轉動桿(8)左...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國偉,
申請(專利權)人:楊國偉,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