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瀝青路面病害識別及修補裝置,包括車體,所述車體上方設有安裝箱,該車體前端設有固定架,其中車體后端設有扶手;所述固定架下方設有攝像頭和探地雷達,其中攝像頭設置在探地雷達上方;所述安裝箱頂部設有蓋板,該安裝箱側壁上安裝有控制面板;所述安裝箱后方設有修補機構,其中車體下方設有壓路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在車體前端設置兩個不同頻率的雷達轉動循環檢測,配合攝像頭拍攝瀝青路面照片,用于識別瀝青路面病害,同時基于GPS定位器可以定位病害的位置;通過在車體上設置電熱板、瀝青銑刨頭、高壓噴頭、修補機構和壓路輥,實現對瀝青路面病害進行修補,能有效減輕了人工負擔,大大提升了路面使用和維護效率。效率。效率。
An asphalt pavement disease identification and repair devic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瀝青路面病害識別及修補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瀝青路面修補
,特別涉及一種瀝青路面病害識別及修補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瀝青混凝土俗稱瀝青砼,人工選配具有一定級配組成的礦料,碎石或軋碎礫石、石屑或砂、礦粉等,與一定比例的路用瀝青材料,在嚴格控制條件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瀝青混合料的強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瀝青與礦粉形成的膠結料的粘結力;另一是集料顆粒間的內摩阻力和鎖結力。礦粉細顆粒(大多小于0.075毫米)的巨大表面積使瀝青材料形成薄膜,從而提高了瀝青材料的粘結強度和溫度穩定性;而鎖結力則主要在粗集料顆粒之間產生。選擇瀝青混凝土礦料級配時要兼顧兩者,以達到加入適量瀝青后混合料能形成密實、穩定、粗糙度適宜、經久耐用的路面。
[0003]現有的瀝青路面,在通車使用一段時間之后,會陸續出現各種損壞、變形及其它缺陷,這些我們統稱為路面病害。早期常見的病害有:裂縫、坑槽、車轍、松散、沉陷、橋頭涵頂跳車、表面破損等,針對這些病害需要對其進行定期檢測,但是現有的瀝青路面病害檢測裝置對瀝青路面的檢測不全面,精度差,而且需要人工進行對瀝青路面的病害進行修補,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0004]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瀝青路面病害識別及修補裝置,能夠有效解決現有檢測裝置檢測精度差、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瀝青路面病害識別及修補裝置,包括車體,所述車體上方設有安裝箱,該車體前端設有固定架,其中固定架下方對稱安裝有滾輪;所述車體后端設有扶手,其中車體后端底部設有兩個自鎖萬向輪;所述固定架下方設有病害識別機構,該病害識別機構包括攝像頭和探地雷達,其中攝像頭設置在探地雷達上方;所述安裝箱底部與車體上端固定連接,該安裝箱頂部設有蓋板,其中安裝箱側壁上安裝有控制面板;所述車體上設有修補機構,該修補機構設置在安裝箱后方;所述車體下方設有壓路輥,該壓路輥設置在自鎖萬向輪后方,其中壓路輥通過支撐桿與車體連接。
[0007]優選地,所述固定架底部設有連接桿,該連接桿末端固定連接有轉軸連接盒;所述轉軸連接盒兩側對稱安裝有伸縮桿,該轉軸連接盒上設有GPS定位器,其中每一伸縮桿的伸縮端分別設有探地雷達。
[0008]優選地,所述安裝箱內設有蓄電池、瀝青銑刨頭、驅動電機、儲水箱、水泵、處理器,所述安裝箱底部開設有矩形通孔,該矩形通孔貫穿車體底部;所述瀝青銑刨頭安裝在矩形通孔內,該瀝青銑刨頭兩端設有轉軸且分別與與車體底部兩側轉動連接;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連接有主動齒輪,其中瀝青銑刨頭一端的轉軸上設有與主動齒輪相適配的從
動齒輪,該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
[0009]優選地,所述車體底部設有電熱板,該電熱板設置在瀝青銑刨頭前端,其中電熱板的發熱面朝向地面。
[0010]優選地,所述水泵進水端與儲水箱連通,該水泵的出水端貫穿安裝箱底部并向下延伸;所述水泵出水端連接有高壓噴頭,該高壓噴頭固定安裝在車體底部,其中高壓噴頭設置在瀝青銑刨頭后方。
[0011]優選地,所述修補機構包括瀝青保溫桶、防護罩、瀝青泵、瀝青噴頭,其中防護罩套設在瀝青保溫桶外側;所述瀝青保溫桶底部設有瀝青泵,該瀝青泵進液口與瀝青保溫桶連通,其中瀝青泵出液口與瀝青噴頭連通。
[0012]優選地,所述瀝青噴頭設置在車體底部,該瀝青噴頭上安裝有伸縮套,其中伸縮套上端與車體底部固定連接。
[0013]優選地,所述車體底部設有刮板,該刮板設置在瀝青噴頭后方。
[0014]優選地,所述蓄電池分別與控制面板、處理器、攝像頭、探地雷達、電熱板、驅動電機、水泵、瀝青泵電性連接。
[0015]優選地,所述壓路輥上設有高度調節機構,該高度調節機構與支撐桿固定連接。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通過在車體前端設置病害識別機構,其中探地雷達設有兩個,通過設置兩個不同頻率的雷達轉動循環檢測,可以大面積覆蓋瀝青路面,感知路面一定深度的路面狀況;通過攝像頭拍攝瀝青路面照片,再通過處理器進行圖像識別之后,用于識別瀝青路面病害,同時基于GPS定位器可以定位病害的位置,利用攝像頭、探地雷達與GPS定位器相結合的方式對瀝青路面進行檢測與信息處理,大大提高檢測效率;通過在車體上設置電熱板、瀝青銑刨頭、高壓噴頭、修補機構和壓路輥,實現對瀝青路面病害進行修補,能有效減輕了人工負擔,同時可降低人工成本和材料的浪費,大大提升了路面使用和維護效率。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本技術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9]圖3是圖2所示A處結構放大示意圖;
[0020]圖4是本技術后部結構示意圖;
[0021]圖5是本技術側部結構示意圖;
[0022]圖6是本技術修補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其中:1、車體;2、安裝箱;3、固定架;4、滾輪;5、扶手;6、自鎖萬向輪;7、病害識別機構;701、攝像頭;702、探地雷達;8、蓋板;9、控制面板;10、修補機構;1001、瀝青保溫桶;1002、防護罩;1003、瀝青泵;1004、瀝青噴頭;11、壓路輥;12、支撐桿;13、連接桿;14、轉軸連接盒;15、伸縮桿;16、GPS定位器;17、電熱板;18、蓄電池;19、瀝青銑刨頭;20、驅動電機;21、儲水箱;22、水泵;23、處理器;24、矩形通孔;25、主動齒輪;26、從動齒輪;27、高壓噴頭;28、伸縮套;29、刮板;30、高度調節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5]請參見圖1至圖6,一種瀝青路面病害識別及修補裝置,包括車體1,所述車體1上方設有安裝箱2,該車體1前端設有固定架3,其中固定架3下方對稱安裝有滾輪4;所述車體1后端設有扶手5,其中車體1后端底部設有兩個自鎖萬向輪6;所述固定架3下方設有病害識別機構7,該病害識別機構7包括攝像頭701和探地雷達702,其中攝像頭701設置在探地雷達702上方,病害識別機構7用于對瀝青路面病害進行數據采集并發送至控制器23進行路面病害識別;所述安裝箱2底部與車體1上端固定連接,該安裝箱2頂部設有蓋板8,其中安裝箱2側壁上安裝有控制面板9;所述車體1上設有修補機構10,該修補機構10設置在安裝箱2后方;所述車體1下方設有壓路輥11,該壓路輥11設置在自鎖萬向輪6后方,其中壓路輥11通過支撐桿12與車體1連接。
[0026]具體地,固定架3底部設有連接桿13,該連接桿13末端固定連接有轉軸連接盒14;所述轉軸連接盒14兩側對稱安裝有伸縮桿15,該轉軸連接盒13上設有GPS定位器16,其中每一伸縮桿15的伸縮端分別設有探地雷達702;探地雷達702設有兩個,通過設置兩個不同頻率的探地雷達702轉動循環檢測,可以大面積覆蓋瀝青路面,感知路面一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瀝青路面病害識別及修補裝置,包括車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體上方設有安裝箱,該車體前端設有固定架,其中固定架下方對稱安裝有滾輪;所述車體后端設有扶手,其中車體后端底部設有兩個自鎖萬向輪;所述固定架下方設有病害識別機構,該病害識別機構包括攝像頭和探地雷達,其中攝像頭設置在探地雷達上方;所述安裝箱底部與車體上端固定連接,該安裝箱頂部設有蓋板,其中安裝箱側壁上安裝有控制面板;所述車體上設有修補機構,該修補機構設置在安裝箱后方;所述車體下方設有壓路輥,該壓路輥設置在自鎖萬向輪后方,其中壓路輥通過支撐桿與車體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瀝青路面病害識別及修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底部設有連接桿,該連接桿末端固定連接有轉軸連接盒;所述轉軸連接盒兩側對稱安裝有伸縮桿,該轉軸連接盒上設有GPS定位器,其中每一伸縮桿的伸縮端分別設有探地雷達。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瀝青路面病害識別及修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箱內設有蓄電池、瀝青銑刨頭、驅動電機、儲水箱、水泵、處理器,所述安裝箱底部開設有矩形通孔,該矩形通孔貫穿車體底部;所述瀝青銑刨頭安裝在矩形通孔內,該瀝青銑刨頭兩端設有轉軸且分別與車體底部兩側轉動連接;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連接有主動齒輪,其中瀝青銑刨頭一端的轉軸上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靳凱洋,曾誼輝,
申請(專利權)人:云南省公路科學技術研究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