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馬桶胚體、馬桶座體及其成型模具,其中,馬桶胚體具有便盆腔和排污通道,還包括用于成型便盆腔的隔離壁;隔離壁為待切割的壁,設置于便盆腔與排污通道之間;便盆腔具有前壁和后壁,排污通道具有前壁和底壁,隔離壁的前端與便盆腔的前壁或排污通道的前壁或排污通道的底壁相連接,隔離壁的后端與便盆腔的后壁相連接,隔離壁由后往前水平延伸或傾斜向下延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縮短盆腔模,使得盆腔模無需延伸到排污通道,從而簡化了脫模工藝;且隔離壁由后往前水平延伸或傾斜向下延伸,使得切割操作更方便;以及克服了切割工藝因素而導致水封高度不一致的問題,從而保證產品性能的可靠性。保證產品性能的可靠性。保證產品性能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馬桶胚體、馬桶座體及其成型模具
[0001]本技術涉及衛生潔具
,特別是涉及一種馬桶胚體,以及采用該馬桶胚體制成的馬桶座體,以及該馬桶胚體的成型模具。
技術介紹
[0002]馬桶胚體1的成型,主要包括外輪廓的成型和內部的便盆腔和排污通道的成型。其中,便盆腔的成型方式,主要是通過在便盆腔位置設置石膏模2,將石膏模脫模取出后就形成便盆腔。
[0003]現有的石膏模通常設計得較長,石膏模2的底壁延伸到排污通道(如圖1所示)的底壁,石膏模脫模后,會在馬桶胚體1上殘留多余的延伸壁3(如圖2所示);因此,成胚后,還需要對所述延伸壁3進行切割加工以形成排污口A(如圖3所示)。
[0004]采用該現有技術的方案,由于待切割的延伸壁3是從便盆腔的后壁傾斜向后(向排污通道方向)延伸,導致切割操作不方便,從而加大了切割工藝對產品性能的影響,導致產品性能的不穩定,并且切割出的切割口(排污口A)的形狀不穩定。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馬桶胚體、馬桶座體及其成型模具,通過優化盆腔模和隔離壁的設計方案,使得切割操作更方便,切割效果更好,切割口的形狀穩定,提高了產品性能的穩定性。
[0006]本技術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馬桶胚體,該馬桶胚體具有便盆腔40和排污通道60,還包括用于成型出所述便盆腔40的隔離壁30;所述隔離壁30為待切割的壁,設置于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之間;所述隔離壁30的后端與所述便盆腔40的后壁相連接,所述隔離壁30從所述便盆腔40的后壁由后往前延伸以隔離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所述隔離壁30切割后連通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
[0007]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馬桶胚體的成型模具,該成型模具包括至少用于形成便盆腔40的下部的盆腔模20,合模狀態下,所述盆腔模20的底壁與用于成型出排污通道60的底壁的成型模具之間形成空腔,所述盆腔模20的底壁用于成型出隔離壁30,所述空腔用于形成排污通道60,所述隔離壁30與所述排污通道60的底壁圍成所述排污通道60的入口段50;其中,所述隔離壁30的后端與所述便盆腔40的后壁相連接,所述隔離壁30從所述便盆腔40的后壁由后往前延伸以隔離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所述隔離壁30切割后連通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
[0008]另外,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馬桶座體,其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馬桶胚體,或者,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成型模具制備的馬桶胚體;其中,所述馬桶胚體的隔離壁30切割去除使得便盆腔40與排污通道60相連通。
[0009]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0010](1)、現有技術的石膏模延伸到排污通道的底壁,使得石膏模過長,不易脫模;本實
用新型通過縮短盆腔模,使得盆腔模無需延伸到排污通道的底壁,從而簡化了脫模工藝;
[0011](2)、現有技術的延伸壁從便盆腔的后壁傾斜向后延伸,導致切割操作不方便;本技術采用隔離壁,該隔離壁設置于便盆腔和排污通道之間,且由后往前延伸,使得切割操作更方便;
[0012](3)、現有技術的延伸壁,在切割操作時,容易因操作人員的個性化誤差導致切割位置的不穩定,從而導致水封高度的不一致問題;本技術采用隔離壁,水封高度在成胚時已固定,不存在切割工藝因素而導致水封高度不一致的問題,從而保證產品性能的可靠性。
[0013](4)、現有技術的延伸壁延伸至排污通道的底壁,使得排污通道的入口形狀受到延伸壁的切割工藝影響,排水性能不穩定;本技術的隔離壁由后往前延伸,切割操作更方便,切割后的切割口(即排污通道的入口)形狀穩定,不受切割工藝影響。
附圖說明
[0014]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技術的一部分,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5]圖1為現有技術的馬桶胚體的成型過程剖視結構示意圖(石膏模脫模前);
[0016]圖2為現有技術的馬桶胚體的成型過程剖視結構示意圖(石膏模脫模后);
[0017]圖3為現有技術的馬桶胚體的成型過程剖視結構示意圖(延伸壁切割后);
[0018]圖4為本技術的馬桶胚體的成型過程剖視結構示意圖(盆腔模脫模前);
[0019]圖5為本技術的馬桶胚體的成型過程剖視結構示意圖(盆腔模脫模后);
[0020]圖6為圖5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7為本技術的馬桶胚體的成型過程剖視結構示意圖(隔離壁切割后);
[0022]圖8為本技術的馬桶胚體的成型模具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3]圖9為本技術的馬桶胚體的成型模具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4]圖中:
[0025]1?
現有技術的馬桶胚體;2
?
現有技術的石膏模;3
?
現有技術的延伸壁;
[0026]10
?
本技術的馬桶胚體;20
?
本技術的盆腔模;30
?
本技術的隔離壁;40
?
本技術的便盆腔;50
?
本技術的排污通道的入口段(該入口段50是排污通道60的一個組成部分);60
?
本技術的排污通道;
[0027]21
?
本技術的成型模具的上模;11
?
本技術成型模具的左邊模;12
?
本技術成型模具的右邊模;
[0028]A
?
排污口;H
?
水封高度。
具體實施方式
[0029]為了使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
[0030]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本技術中采用了絕對位置關系進行表述,所涉及到的
前后左右上下內外等方位詞,如無特別說明,是指在所述馬桶的正常使用時使用者觀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進行定義的。
[0031]例如,其中的方位詞“下”是指馬桶朝向地面的方向,方位詞“上”與“下”相反;方位詞“后”是指使用者坐在馬桶上時其身后的方向,方位詞“前”是指使用者坐在馬桶上時其面部朝向的方向;方位詞“左”“右”是指使用者坐在馬桶上時其兩側的方向。
[0032]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技術中的成型模具中的上模21雖然在圖中是朝上的;但由于馬桶胚體成型時是倒過來放置的,因此,成型時,該上模21是朝下的。
[0033]本技術采用了閱讀者或使用者的觀察視角進行描述,但上述方位詞不能理解或解釋為是對本技術保護范圍的限定。
[0034]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案如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馬桶胚體,具有便盆腔(40)和排污通道(6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成型出所述便盆腔(40)的隔離壁(30);所述隔離壁(30)為待切割的壁,設置于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之間,所述隔離壁(30)的后端與所述便盆腔(40)的后壁相連接,所述隔離壁(30)從所述便盆腔(40)的后壁由后往前延伸以隔離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所述隔離壁(30)切割后連通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2.一種馬桶胚體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用于形成便盆腔(40)的下部的盆腔模(20),合模狀態下,所述盆腔模(20)的底壁與用于成型出排污通道(60)的底壁的成型模具之間形成空腔,所述盆腔模(20)的底壁用于成型出隔離壁(30),所述空腔用于形成排污通道(60),所述隔離壁(30)與排污通道(60)的底壁圍成所述排污通道(60)的入口段(50);其中,所述隔離壁(30)的后端與所述便盆腔(40)的后壁相連接,所述隔離壁(30)從所述便盆腔(40)的后壁由后往前延伸以隔離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所述隔離壁(30)切割后連通所述便盆腔(40)與所述排污通道(60)。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桶胚體或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便盆腔(40)具有前壁和后壁,所述排污通道(60)至少具有底壁,所述隔離壁(30)的前端與所述便盆腔(40)的前壁或所述排污通道(60)的底壁相連接,所述隔離壁(30)由后往前水平延伸或傾斜向下延伸。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桶胚體或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模具...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少堂,鐘志軍,
申請(專利權)人:廈門一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