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車軸的軸承鋼碗,其包括法蘭盤,所述法蘭盤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軸承鋼碗,每個軸承鋼碗的斜上方都設有一個儲油盒;所述軸承鋼碗與所述儲油盒連接處的側壁設有若干個斜孔,所述斜孔向下傾斜貫穿所述軸承鋼碗的側壁;所述儲油盒的頂部固定連接有注油槽,所述注油槽內設有注油管,所述注油管的下端穿過注油槽伸入至儲油盒的下部,所述儲油盒內設有壓油板,所述壓油板滑動套設在注油管上;所述注油管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圓筒;所述圓筒的上端依次設有壓板、彈簧和滑塊,所述滑塊的下部設有推桿,所述推桿穿過注油槽伸入至儲油盒內并且與壓油板連接。本裝置解決軸承在車輛運轉過程中無法補充潤滑脂的問題。承在車輛運轉過程中無法補充潤滑脂的問題。承在車輛運轉過程中無法補充潤滑脂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用于車軸的軸承鋼碗
[0001]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車軸的軸承鋼碗,屬于汽車軸軸承
技術介紹
[0002]軸承是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并保證其回轉精度。而軸承鋼碗是在鋼碗中裝有一圈滾珠或滾柱的一種軸承形式。現有重型車輛的車軸兩端分別連接有法蘭頭,法蘭頭的兩側設置有內外軸承鋼碗,當車輛運轉作業時,由于車輪滾動作圓周運動,涂抹在軸承鋼碗及其滾柱上的潤滑脂會被擠壓,甩落到法蘭頭的存油槽底部,使得存油槽的潤滑脂無法在軸承滾動時對內外軸承補充潤滑脂,導致軸承在高速運轉時沒有潤滑脂補充造成軸承過熱,縮短軸承的使用周期。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種用于車軸的軸承鋼碗,解決軸承在車輛運轉過程中無法補充潤滑脂的問題。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用于車軸的軸承鋼碗,其包括法蘭盤,所述法蘭盤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軸承鋼碗,所述軸承鋼碗為兩端開口且內部中空的圓柱體,所述軸承鋼碗的一個開口端與所述法蘭盤連接;每個軸承鋼碗的斜上方都設有一個儲油盒;所述儲油盒的底部與軸承鋼碗的側壁連接,所述儲油盒的側面與所述法蘭盤連接;所述軸承鋼碗與所述儲油盒連接處的側壁設有若干個斜孔,所述斜孔向下傾斜貫穿所述軸承鋼碗的側壁,從而將所述軸承鋼碗和所述儲油盒連通;所述儲油盒的頂部固定連接有注油槽,所述注油槽的上端開口處設有蓋子;所述注油槽內設有注油管,所述注油管的下端穿過注油槽伸入至儲油盒的下部,所述儲油盒內設有壓油板,所述壓油板滑動套設在注油管上;所述注油管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圓筒;所述圓筒的上端固定連接有壓板,所述圓筒內設有滑塊,所述滑塊的上部與壓板之間設有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與壓板連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滑塊連接;所述滑塊的下部設有推桿,所述推桿穿過注油槽伸入至儲油盒內并且與壓油板連接;所述壓板的上方設有牽拉塊,所述牽拉塊連接有拉繩,所述拉繩穿過壓板與滑塊連接。
[0006]進一步的,所述斜孔向下傾斜的角度為55~65
°
。通過限定斜孔的傾斜角度有利于潤滑油或潤滑脂通過斜孔進入軸承鋼碗中。
[0007]進一步的,所述蓋子與注油槽通過螺紋連接。通過螺紋連接可以增強蓋子和注油槽的之間的穩固性。
[0008]進一步的,所述牽拉塊為凸字型拉塊或環形拉環。設置成凸字型拉塊或環形拉環有利于操作人員拉取牽拉塊。
[0009]進一步的,所述注油管的上端開口處設有可拆卸的過濾網。
[0010]上述用于車軸的軸承鋼碗的使用方法如下:
[0011]使用時,將軸承鋼碗安裝在車軸上,所述儲油盒位于車軸的前上方,接著打開注油槽上的蓋子,將注油管兩側的牽拉塊向外拉出后與注油槽的外壁固定,所述牽拉塊向外拉出時帶動拉繩以及滑塊向上運動,一方面滑塊向上運動壓縮在滑塊和壓板之間的彈簧,另一方面滑塊帶動推桿以及與推桿連接的壓油板向上運動,然后通過注油管向儲油盒內添加潤滑油或潤滑脂,使用注油管端口處的過濾網可以對潤滑油中雜質進行過濾,若使用潤滑脂時,為便于潤滑脂添加可以將過濾網拆卸取下;完成潤滑油或潤滑脂的添加后,將牽拉塊放回原位并且使用蓋子將注油槽密閉,此時在彈簧的彈性作用下,將滑塊緩慢向下推動,從而使得推桿以及壓油板向下緩慢運動,逐漸將儲油盒中的潤滑油或潤滑脂通過斜孔壓入軸承鋼碗中對各部件進行潤滑;由于斜孔和軸承鋼碗的側壁具有一定的角度,當車輛運轉作業時,因車輪圓周運動而被向外甩出的潤滑油或潤滑脂,它們正好被斜孔下側的儲油盒壁阻擋,使得潤滑油或潤滑脂無法從斜孔回到儲油盒,而且也不會阻礙潤滑油或潤滑脂從斜孔進入軸承鋼碗內。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其通過設置儲油盒向軸承鋼碗中補充潤滑油或潤滑脂,并且通過在儲油盒和軸承鋼碗之間設置若干個斜孔連通,不僅可以防止車輛運轉作業時,潤滑油或潤滑脂被擠壓甩回到儲油盒中,而且在壓油板的作用下,可以不間斷的將儲油盒中的潤滑油或潤滑脂送入軸承鋼碗中,解決軸承在車輛運轉過程中無法補充潤滑油或潤滑脂,導致軸承過熱,縮短軸承使用周期的問題;同時本裝置通過設置注油槽方便向儲油盒中添加潤滑油或潤滑脂。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實施例1中所述軸承鋼碗的主視圖。
[0015]圖2是實施例1中所述軸承鋼碗的剖視圖。
[0016]圖3是實施例1中所述軸承鋼碗的左視圖。
[0017]圖4是實施例實施例2中所述儲油盒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5是實施例2中所述儲油盒在添加潤滑油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9]附圖標記:1
?
法蘭盤,2
?
軸承鋼碗,21
?
斜孔,22
?
滾柱,3
?
儲油盒,31
?
壓油板,4
?
注油槽,41
?
注油管,42
?
圓筒,43
?
壓板,44
?
彈簧,45
?
滑塊,46
?
推桿,47
?
牽拉塊,48
?
拉繩,49
?
過濾網,5
?
蓋子。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說明,但本技術并不僅限于實施例。下列實施例中未注明的具體實驗條件和方法,所采用的技術手段通常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手段。
[0021]實施例1:
[0022]如附圖1~3所示,一種用于車軸的軸承鋼碗,其包括法蘭盤1,所述法蘭盤1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軸承鋼碗2,所述軸承鋼碗2為兩端開口且內部中空的圓柱體,所述軸承鋼碗2的一個開口端與所述法蘭盤1連接;每個軸承鋼碗2的斜上方都設有一個儲油盒3;所述儲油盒3的底部與軸承鋼碗2的側壁連接,所述儲油盒3的側面與所述法蘭盤1連接;所述軸承鋼
碗2與所述儲油盒3連接處的側壁設有若干個斜孔21,所述斜孔21向下傾斜貫穿所述軸承鋼碗2的側壁,從而將所述軸承鋼碗2和所述儲油盒3連通,所述斜孔21向下傾斜的角度為55
°
;所述儲油盒3的頂部固定連接有注油槽4,所述注油槽4的上端開口處設有蓋子5;所述注油槽4內設有注油管41,所述注油管41的上端開口處設有可拆卸的過濾網49,所述注油管41的下端穿過注油槽4伸入至儲油盒3的下部,所述儲油盒3內設有壓油板31,所述壓油板31滑動套設在注油管41上;所述注油管41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圓筒42;所述圓筒42的上端固定連接有壓板43,所述圓筒42內設有滑塊45,所述滑塊45的上部與壓板43之間設有彈簧44,所述彈簧44的一端與壓板43連接,所述彈簧44的另一端與滑塊45連接;所述滑塊45的下部設有推桿46,所述推桿46穿過注油槽4伸入至儲油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車軸的軸承鋼碗,其特征在于:包括法蘭盤(1),所述法蘭盤(1)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軸承鋼碗(2),所述軸承鋼碗(2)為兩端開口且內部中空的圓柱體,所述軸承鋼碗(2)的一個開口端與所述法蘭盤(1)連接;每個軸承鋼碗(2)的斜上方都設有一個儲油盒(3);所述儲油盒(3)的底部與軸承鋼碗(2)的側壁連接,所述儲油盒(3)的側面與所述法蘭盤(1)連接;所述軸承鋼碗(2)與所述儲油盒(3)連接處的側壁設有若干個斜孔(21),所述斜孔(21)向下傾斜貫穿所述軸承鋼碗(2)的側壁,從而將所述軸承鋼碗(2)和所述儲油盒(3)連通;所述儲油盒(3)的頂部固定連接有注油槽(4),所述注油槽(4)的上端開口處設有蓋子(5);所述注油槽(4)內設有注油管(41),所述注油管(41)的下端穿過注油槽(4)伸入至儲油盒(3)的下部,所述儲油盒(3)內設有壓油板(31),所述壓油板(31)滑動套設在注油管(41)上;所述注油管(41)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圓筒(42);所述圓筒(42)的上端固定連接有壓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伍志濱,黃劍鋒,甘啟盛,粟景峰,李必鋒,全繼梅,李帥,王偉業,吳忠紹,黃俊彬,盧威成,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大都混凝土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