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電纜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耐高溫電纜及其組件,包括金屬鎧裝護套、包覆在金屬鎧裝護套內側的編織加強層、包覆在編織加強層內側的屏蔽層、設置在屏蔽層內的耐高溫絕緣填充層和若干導芯;內直徑與導芯的直徑相等的內導管,導芯穿過內導管;內直徑大于內導管的外直徑的外導管,內導管穿過外導管,外導管和內導管之間形成傳輸通道;連接在相鄰的外導管之間的連通管,連通管用于使得傳輸通道之間相互連通;管塞、多個固定于金屬鎧裝護套外表面的支管;支管的一端與其中一個傳輸通道連通。通過本裝置,可將足夠的冷卻液通入傳輸通道內,在耐高溫電纜工作時,可以吸收熱量,有效降低導芯的溫度,保證耐高溫電纜的導電性能。保證耐高溫電纜的導電性能。保證耐高溫電纜的導電性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耐高溫電纜及其組件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電纜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耐高溫電纜及其組件。
技術介紹
[0002]耐高溫電纜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電力、冶金等國家支柱產業以及重大基礎建設項目高溫及惡劣環境中作電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的傳輸線,本申請人發現,目前的耐火電纜具有良好的耐熱性,但是散熱性能較差,電纜長時間運行在高溫環境中,影響電纜的導電性能。
[0003]在申請號為CN202122516503.2,專利名稱為一種帶鎧裝保護層的柔軟型耐高溫電纜的專利中,包括鎧裝層、外層護套、彈性層、內層護套、耐高溫電纜,鎧裝層、外層護套、彈性層、內層護套保持由外至內同心布置,彈性層沿其長度方向設置為波浪狀,所述外層護套的內徑與彈性層的最大外徑相等,內層護套的外徑與彈性層的最小內徑相等,所述耐高溫電纜包括均勻布置的多組并設置在內層護套中,且各組耐高溫電纜的外圍均包裹有絕緣膠套,布置在最外圍耐高溫電纜外圍的絕緣膠套與內層護套的內側壁緊貼布置,各組耐高溫電纜之間的間隙處布滿填充層,該專利能夠增加電纜整體的外表面強度、耐磨性,并且在彎曲時能夠縮小電纜的彎曲半徑,具有良好的柔韌性,但未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耐高溫電纜及其組件,以解決目前的耐火電纜具有良好的耐熱性,但是散熱性能較差,電纜長時間運行在高溫環境中,影響電纜的導電性能的問題。
[0005]基于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耐高溫電纜,包括金屬鎧裝護套、包覆在所述金屬鎧裝護套內側的編織加強層、包覆在所述編織加強層內側的屏蔽層、設置在所述屏蔽層內的耐高溫絕緣填充層和若干導芯,所述耐高溫電纜包括:
[0006]內直徑與所述導芯的直徑相等的內導管,所述導芯穿過所述內導管;
[0007]內直徑大于內導管的外直徑的外導管,所述內導管穿過所述外導管,所述外導管和內導管之間形成傳輸通道,且外導管和內導管均采用絕緣材料制成;
[0008]設于所述傳輸通道之間的若干頂桿,所述頂桿的一端固定于內導管的外側表面,頂桿的另一端固定于外導管的內側表面;
[0009]連接在相鄰的外導管之間的連通管,所述連通管用于使得傳輸通道之間相互連通;
[0010]管塞、多個固定于金屬鎧裝護套外表面的支管;所述支管的一端與其中一個傳輸通道連通,所述管塞用于將支管的開口密封。
[0011]進一步的,所述外導管的中軸線、內導管的中軸線以及導芯的中軸線三者重合,所述耐高溫電纜還包括:
[0012]內圓環,所述內圓環的內直徑大于內導管的外直徑,且外導管的內直徑大于內圓
環的外直徑,所述內圓環內設有貫穿孔,所述貫穿孔貫穿內圓環的內側面和外側面;
[0013]設于貫穿內的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所述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均與貫穿孔滑動連接;
[0014]設于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之間的驅動部,所述驅動部用于驅動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相互遠離或者相互靠近;
[0015]所述內圓環設有貫穿其兩端面的若干第一螺孔;
[0016]與所述第一螺孔相匹配的螺桿、設于所述螺桿頂端的端頭;
[0017]外圓環,所述外圓環設有貫穿其兩端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第一螺孔一一對應;
[0018]在兩個耐高溫電纜相互連接時,將內圓環放置于傳輸通道的開口內部,并通過驅動部驅動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相互遠離,使得第一推板的外側面抵持于外導管的內側面,同時使得第二推板的內側面抵持于內導管的外側面;然后將外圓環放置于傳輸通道的開口處,當螺桿穿過第一通孔后,轉動螺桿,使得螺桿進入到第一螺孔內,并通過端頭,推動外圓環進入到傳輸通道的開口,將傳輸通道的開口密封。
[0019]進一步的,所述驅動部包括:
[0020]至少兩個設于貫穿孔內的內桿,所述內桿位于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之間;
[0021]所述貫穿孔的其中一個側壁設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貫穿內圓環的其中一個端面;所述貫穿孔的另一個側壁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貫穿內圓環的另一個端面,且第二通孔正對于第二螺孔;
[0022]轉桿,所述轉桿包括前桿和后桿,所述前桿的側表面設有螺紋,所述螺紋與第二螺孔相匹配,所述后桿的側表面為傾斜側面,在所述前桿逐漸進入到第二螺孔的過程中,所述傾斜側面推動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相互分離。
[0023]在這里,當轉桿穿過第二通孔,并使得前桿與第二螺孔相結合,然后轉動轉桿,使得后桿逐漸進入到貫穿孔內,通過傾斜斜面,使得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相互分離,并最終使得第一推板的外側面抵持于外導管的內側面,同時使得第二推板的內側面抵持于內導管的外側面。
[0024]進一步的,所述驅動部還包括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推板的內側面,第一彈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內桿的側表面,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推板的外側面,第二彈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內桿的側表面。
[0025]進一步的,所述外導管的內側面設有與第一推板相對應的內滑槽,所述內導管的外側面設有與第二推板相對應的外滑槽。
[0026]進一步的,所述內滑槽的底部設有多個并排設置的內限位槽,所述外滑槽的底部設有多個并排設置的外限位槽。
[0027]進一步的,所述耐高溫電纜還包括平板,所述平板設有貫穿其前后側面的連接孔,所述連接孔與外導管相對應,且連接孔的直徑與外導管的外直徑相等。
[0028]進一步的,所述管塞是轉塊,所述轉塊的端面設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的內側壁與支管的外側面螺紋連接。
[0029]進一步的,所述端頭的上端面設有十字形凹槽,端頭的下端面設有橡膠密封層。
[0030]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耐高溫電纜組件,包括液壓泵、一端與所述液壓泵的出口連接
的出液管、一端與液壓泵的進口連接的進液管、引流管,在如上述所述的耐高溫電纜使用時,將耐高溫電纜上靠近其中一個端部的支管上的管塞取下,并將出液管的另一端與該支管連接;再將耐高溫電纜上靠近另一個端部的支管上管塞取下,并將所述引流管的一端與該支管連接;所述進液管的另一端與裝有冷卻液的儲液罐連接。
[0031]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采用本專利技術的一種耐高溫電纜及其組件,在電纜接入傳輸電路中之前,如果一段傳輸電路中由多跟耐高溫電纜連接組成,則每根耐高溫電纜的接頭處,都需要將傳輸通道的開口密封,然后通過支管,將足夠的冷卻液通入傳輸通道內,這樣在耐高溫電纜工作時,就可以吸收熱量,有效降低導芯的溫度,從而保證導芯能夠在適合的溫度下工作,進而保證耐高溫電纜的導電性能,在這里,還可給每跟耐高溫電纜配置一個液壓泵,液壓泵通過出液管與耐高溫電纜上靠近其中一個端部的支管連通,并通過進液管與裝有冷卻液的儲液罐連接,還需要將引流管與耐高溫電纜上靠近另一個端部的支管連通,這個引流管可以與一個暫存罐連通,待暫存罐的冷卻液溫度降低后,再將暫存罐中的冷卻液通過儲液罐中,這樣在耐高溫電纜工作后,傳輸通道內的冷卻液處于流動狀態,進一步提高耐高溫電纜的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003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耐高溫電纜,包括金屬鎧裝護套(1)、包覆在所述金屬鎧裝護套(1)內側的編織加強層(2)、包覆在所述編織加強層(2)內側的屏蔽層(3)、設置在所述屏蔽層(3)內的耐高溫絕緣填充層(4)和若干導芯(5),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高溫電纜包括:內直徑與所述導芯(5)的直徑相等的內導管(7),所述導芯(5)穿過所述內導管(7);內直徑大于內導管(7)的外直徑的外導管(6),所述內導管(7)穿過所述外導管(6),所述外導管(6)和內導管(7)之間形成傳輸通道,且外導管(6)和內導管(7)均采用絕緣材料制成;設于所述傳輸通道之間的若干頂桿(8),所述頂桿(8)的一端固定于內導管(7)的外側表面,頂桿(8)的另一端固定于外導管(6)的內側表面;連接在相鄰的外導管(6)之間的連通管(9),所述連通管(9)用于使得傳輸通道之間相互連通;管塞(11)、多個固定于金屬鎧裝護套(1)外表面的支管(10);所述支管(10)的一端與其中一個傳輸通道連通,所述管塞(11)用于將支管(10)的開口密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耐高溫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導管(6)的中軸線、內導管(7)的中軸線以及導芯(5)的中軸線三者重合,所述耐高溫電纜還包括:內圓環(12),所述內圓環(12)的內直徑大于內導管(7)的外直徑,且外導管(6)的內直徑大于內圓環(12)的外直徑,所述內圓環(12)內設有貫穿孔(14),所述貫穿孔(14)貫穿內圓環(12)的內側面和外側面;設于貫穿內的第一推板(16)和第二推板(18),所述第一推板(16)和第二推板(18)均與貫穿孔(14)滑動連接;設于第一推板(16)和第二推板(18)之間的驅動部,所述驅動部用于驅動第一推板(16)和第二推板(18)相互遠離或者相互靠近;所述內圓環(12)設有貫穿其兩端面的若干第一螺孔(13);與所述第一螺孔(13)相匹配的螺桿(28)、設于所述螺桿(28)頂端的端頭(26);外圓環(25),所述外圓環(25)設有貫穿其兩端面的第一通孔(27),所述第一通孔(27)與第一螺孔(13)一一對應;在兩個耐高溫電纜相互連接時,將內圓環(12)放置于傳輸通道的開口內部,并通過驅動部驅動第一推板(16)和第二推板(18)相互遠離,使得第一推板(16)的外側面抵持于外導管(6)的內側面,同時使得第二推板(18)的內側面抵持于內導管(7)的外側面;然后將外圓環(25)放置于傳輸通道的開口處,當螺桿(28)穿過第一通孔(27)后,轉動螺桿(28),使得螺桿(28)進入到第一螺孔(13)內,并通過端頭(26),推動外圓環(25)進入到傳輸通道的開口,將傳輸通道的開口密封。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耐高溫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部包括:至少...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巫志,王海嶺,崔志,謝太階,曹昌寶,王良雨,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新科電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