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公開了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包括地下的現澆墻、地上的疊合墻、疊合板和三者連接處形成的節點,疊合墻中間設有空腔,節點位置設有暗梁,暗梁包括相互連接的下連接部、側連接部和上連接部,下連接部下端相對于疊合板下表面凸出,下連接部和疊合板之間設有側連接部,上連接部設置在下連接部上側,上連接部上表面設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能與空腔相互配合,還公開了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的施工方法,以提升暗梁的強度和耐久度。強度和耐久度。強度和耐久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0002]疊合墻是兩側預制板和鋼筋桁架在工廠制作成內含空腔的構件,現場安裝就位后在空腔內澆筑混凝土,形成的預制和現澆混凝土整體受力的鋼筋混凝土墻體,具有質量好、運輸時質量輕、現場安裝快捷簡單的特點,現有技術施工步驟為:設置墻底調平單元
→
疊合墻吊裝就位
→
安裝臨時支撐
→
疊合墻校正
→
后澆混凝土施工,通過后澆混凝土將疊合墻與其他受力構件連成一個整體。
[0003]受尺寸限制,疊合墻的空腔寬度小,疊合墻的高度通常為兩米以上,振動棒從疊合墻上部插入疊合墻底部振搗不便于操作,疊合墻底部的后澆混凝土難以被振搗密實;后澆混凝土被夾在疊合墻中間,熱量無法及時散發,無法灑水養護,成型后質量較低。
[0004]疊合墻通常適用于地上結構,地下結構樓層高、跨度大,大尺寸預制件不便于運輸,通常采用現澆墻,地上結構的所有荷載傳遞到地下結構與地上結構的分界位置,為加強地下結構與地上結構的連接強度,可以在分界位置設置暗梁,但采用傳統的方法:先安裝疊合墻,后澆筑暗梁(對應后澆混凝土),無法保證暗梁的強度,疊合墻空腔內的混凝土的裂縫容易延伸至暗梁,降低暗梁的強度和耐久度。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專利技術意在提供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以提升暗梁的強度和耐久度。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包括地下的現澆墻、地上的疊合墻、疊合板和三者連接處形成的節點,疊合墻中間設有空腔,節點位置設有暗梁,暗梁包括相互連接的下連接部、側連接部和上連接部,下連接部下端相對于疊合板下表面凸出,下連接部和疊合板之間設有側連接部,上連接部設置在下連接部上側,上連接部上表面設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能與空腔相互配合。
[0007]本方案的有益效果為:
[0008]1.疊合墻具備質量好、運輸時質量輕、現場安裝快捷簡單的特點。
[0009]2.不需要先安裝疊合墻后澆筑暗梁的方式來將結構連成一個整體,可以先澆筑并養護暗梁,再通過定位凸起能與空腔的配合,將暗梁與疊合墻連接成一個整體,提高了暗梁的成型質量,保證了暗梁的強度。
[0010]3.節點位置同時承受三個方向墻板的彎矩,即疊合墻水平荷載、疊合板豎向荷載、現澆墻水平荷載分別對節點產生的彎矩,節點中心位置承受的彎矩最大,暗梁與三個方向結構的連接處為連接點,連接點為結構的薄弱點,本方案連接點遠離暗梁中心位置,減小了連接點承受的彎矩,增加了連接點的耐久度。
[0011]優選的,作為一種改進,定位凸起上表面設有調平單元,調平單元包括第一調平鋼板、兩根調平螺桿和兩顆調平螺母,第一調平鋼板上設有兩個調平孔,調平螺桿定位凸起上
表面垂直連接,調平孔穿過調平螺桿,調平板與定位凸起固定連接,調平螺桿與調平螺母螺紋連接,疊合墻內側設有第二調平鋼板,第二調平鋼板能貼在第一調平鋼板上表面。如此設置,現有技術通常采用矩形墊塊調整疊合墻的標高,但本方案由于定位凸起的設置,定位凸起兩側的寬度過窄,沒有足夠的寬度設置矩形墊塊,而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無法滿足調平疊合墻底部的需求,只能用來承受疊合墻的荷載,本方案在定位凸起上表面設置調平單元,調平螺母通過在調平螺桿上旋轉,調整第一調平鋼板高度,使第一調平鋼板位于設計標高,將第二調平鋼板貼在第一調平鋼板上表面,以此來調平疊合墻。
[0012]優選的,作為一種改進,上連接部側面設有定位單元,定位單元包括定位板、定位螺桿和定位螺母,定位板同時貼合疊合墻側面和上連接部側面,定位板上設有定位孔,定位螺桿與上連接部側面垂直連接,定位孔穿過定位螺桿,定位螺桿和定位螺母螺紋連接。如此設置,定位螺母通過在定位螺桿上旋轉,帶動定位板靠近疊合墻,最終定位板帶動疊合墻下部與上連接部的側面對齊,進而調整疊合墻的水平位置。
[0013]本專利技術還意在提供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的施工方法,以提升暗梁的強度和耐久度。
[001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0015]步驟一、澆筑現澆墻,現澆墻頂部預留連接筋;將疊合板安裝在設計標高;
[0016]步驟二、綁扎暗梁鋼筋,將暗梁鋼筋與現澆墻頂部連接筋以及疊合板的鋼筋連接;
[0017]步驟三、清除現澆墻、疊合板上的浮漿、松散骨料和污物;將混凝土澆筑至樓板標高,使樓板現澆段、側連接部和下連接部一體成型;
[0018]步驟四、預埋定位螺桿,澆筑上連接部,使用振動棒將混凝土振搗密實,安裝調平單元和插筋;
[0019]步驟五、將上連接部與疊合墻連接處涂抹砂漿,安裝疊合墻,使定位凸起插入疊合墻的空腔,使第二調平鋼板和第一調平鋼板貼合,控制標高并調平疊合墻;
[0020]步驟六、用斜支撐固定疊合墻,安裝定位單元,通過定位單元對疊合墻的水平位置進行微調;
[0021]步驟七、采用自密實混凝土澆筑疊合墻空腔,澆筑時分層澆筑振搗,每層澆筑高度不大于500mm,混凝土澆筑完畢后,采用超聲波對混凝土的澆筑質量進行檢測。
[0022]本方案的有益效果為:
[0023]1.將暗梁鋼筋與現澆墻頂部連接筋和疊合板的鋼筋連接,增加結構的整體性,提高結構的強度。
[0024]2.在上連接部與疊合墻連接處涂抹砂漿,使連接處平整無縫隙,提高連接處的密實度,進而提高結構的強度。
[0025]3.先澆筑暗梁,再安裝疊合墻,相較于現有技術,振動棒不需要從疊合墻上部插入,便于直接對暗梁進行振搗密實,排除其中氣泡,使混凝土密實結合,消除混凝土的蜂窩麻面等現象,以提高暗梁的強度;便于對暗梁進行灑水養護,避免暗梁產生裂縫。
[0026]優選的,作為一種改進,步驟四中安裝調平單元和插筋的方法為:使調平單元位置的混凝土略高于其他位置的混凝土,上連接部的混凝土初凝結束之前,在調平單元位置垂直插入兩根調平螺桿,第一調平鋼板上的調平孔穿過調平螺桿,調平螺母在調平螺桿上旋
轉下降,調平螺母將第一調平鋼板下壓至設計標高;除調平單元位置外,在上連接部長度方向設置多個插筋,插筋高度高于調平螺桿高度。如此設置,能產生以下效果:
[0027]1.若在澆筑混凝土前固定調平螺桿,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混凝土容易對調平螺桿造成沖擊而影響調平的準確性,而本方案中,混凝土初凝結束前具有一定塑性和強度,此時將調平螺桿插入混凝土中,調平螺母能將第一調平鋼板調平并緩慢下壓至設計標高,混凝土初凝結束后,第一調平鋼板被固定在混凝土表面。
[0028]2.疊合墻空腔內的混凝土不便于振搗和養護,成型質量低于暗梁,由于調平單元位置沒有插筋,且周圍插筋高度高于調平螺桿高度,插筋抗拉強度遠大于混凝土,插筋能有效承受拉力防止混凝土開裂,因此相較于有插筋的位置,調平單元上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包括地下的現澆墻、地上的疊合墻、疊合板和三者連接處形成的節點,疊合墻中間設有空腔,其特征在于:節點位置設有暗梁,暗梁包括相互連接的下連接部、側連接部和上連接部,下連接部下端相對于疊合板下表面凸出,下連接部和疊合板之間設有側連接部,上連接部設置在下連接部上側,上連接部上表面設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能與空腔相互配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其特征在于:定位凸起上表面設有調平單元,調平單元包括第一調平鋼板、兩根調平螺桿和兩顆調平螺母,第一調平鋼板上設有兩個調平孔,調平螺桿定位凸起上表面垂直連接,調平孔穿過調平螺桿,調平板下表面與定位凸起上表面固定連接,調平螺桿與調平螺母螺紋連接,疊合墻內側設有第二調平鋼板,第二調平鋼板能貼在第一調平鋼板上表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其特征在于:上連接部側面設有定位單元,定位單元包括定位板、定位螺桿和定位螺母,定位板同時貼合疊合墻側面和上連接部側面,定位板上設有定位孔,定位螺桿與上連接部側面垂直連接,定位孔穿過定位螺桿,定位螺桿和定位螺母螺紋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疊合墻現澆混凝土結合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澆筑現澆墻,現澆墻頂部預留連接筋;將疊合板安裝在設計標高;步驟二、綁扎暗梁鋼筋,將暗梁鋼筋與現澆墻頂部連接筋以及疊合板的鋼筋連接;步驟三、清除現澆墻、疊合板上的浮漿、松散骨料和污物;將混凝土澆筑至樓板標高,使樓板現澆段、側連接部和下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峰,周銀飛,曾俊,金錦陽,胡繼陽,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渝發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