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涉及頁巖氣開發領域。本申請提供的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充分考慮井區氣井地質資料、井身結構、壓裂施工、微地震監測、產氣剖面、氣井生產數據以及壓裂干擾數據,使用不穩定產量分析、地質建模和數值模擬等方法,迭代落實氣井儲量動用狀況,刻畫剩余氣分布,適用于國內外各種類型頁巖氣藏開展剩余氣分布研究,能夠指導頁巖氣開發調整井位部署和開發技術政策制定,顯著提高區塊采收率和氣田開發效益,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推廣前景。推廣前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
[0001]本申請涉及頁巖氣開發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
技術介紹
[0002]我國頁巖氣資源十分豐富,頁巖氣可采資源量在25萬億方以上,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頁巖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如能高效開發能夠極大的緩解國內能源的緊張問題,有效推進國家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轉型,增強國家能源安全。
[0003]頁巖儲層較為致密且滲透率較低,在天然狀態下難于直接開采出頁巖氣,現階段主要采用水力壓裂技術產生人工裂縫,以使天然裂縫間能夠互相貫通獲得較為復雜的裂縫網格(縫網)以期增加頁巖氣層的連通性和流動性,從而提高頁巖氣產能最終獲得可觀的開采量。頁巖氣藏在開發過程中,通常會經歷“初期大井距開發”向“小井距加密開發”及“分層系立體開發”的過程,因此井區剩余氣分布規律的刻畫對于頁巖氣的開發利用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其充分考慮工區氣井儲層、地質構造、地質力學、壓裂施工、氣井生產數據、動態監測數據以及壓裂干擾數據,使用不穩定產量分析、地質建模和數值模擬等方法,迭代落實氣井儲量動用狀況,刻畫剩余氣分布,適用于國內外各種類型頁巖氣藏開展剩余氣分布研究,能夠指導頁巖氣開發調整井位部署和開發技術政策制定,顯著提高區塊采收率和氣田開發效益。
[0005]本申請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0006]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0007]S1、獲取所需基礎資料,基礎資料包括井區地質資料、井身結構、壓裂施工參數、生產數據、微地震監測資料、產氣剖面資料、壓裂干擾資料;
[0008]S2、基于頁巖氣水平井的儲層特征、水平段長、井斜、射孔參數、歷史生產數據,通過不穩定產量分析方法開展生產動態分析,得到頁巖氣水平井的平均縫長和平均縫高;
[0009]S3、基于步驟S2得到的頁巖氣水平井的平均縫長和平均縫高并結合分段壓裂施工參數,得到頁巖氣水平井分段等效縫長和分段等效縫高;
[0010]S4、將微地震監測的分段縫長及分段縫高結果,與實施微地震監測的頁巖氣水平井的分段壓裂干擾數據建立對應關系式,再結合步驟S3的分段等效縫長和分段等效縫高數據及分段壓裂干擾數據,求取未實施微地震監測的頁巖氣水平井分段非等效縫長和分段非等效縫高數據;
[0011]S5、建立井區地質模型,擬合壓裂施工參數,得到頁巖氣水平井壓裂后裂縫網絡三維形態模型,再將地質模型導入數值模型擬合歷史生產數據,以步驟S4求取的分段非等效縫長和分段非等效縫高為約束,進行迭代擬合,直至擬合結果準確,確定最終分段非等效縫
長和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高;
[0012]S6、根據頁巖氣水平井實際井軌跡穿行層位,以及步驟S5確定的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長和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高,確定縱向儲量動用情況;
[0013]S7、依據步驟S5確定的分段非等效縫長及步驟S6確定的縱向儲量動用情況,確定分小層頁巖氣水平井分段可采儲量分布;
[0014]S8、結合原始地質儲量、分小層頁巖氣水平井分段可采儲量分布確定分層的剩余氣分布特征。
[0015]在一些可選的實施方案中,步驟S1中壓裂干擾數據為新井壓裂時相鄰老井井口壓力,包括調整井對相鄰井的水平方向干擾和深度方向干擾。
[0016]在一些可選的實施方案中,步驟S3中壓裂施工參數包括加砂規模和加液規模,分段等效縫長為平面上不考慮井軌跡兩側差異的兩側對稱縫長,分段等效縫高指縱向上不考慮上下差異的上下對稱縫長。
[0017]在一些可選的實施方案中,步驟S4中分段非等效縫長指根據頁巖氣水平井兩側壓裂干擾數據校正后的縫長;分段非等效縫高指根據深度方向壓裂干擾數據校正后的上縫高和下縫高。
[0018]在一些可選的實施方案中,步驟S5中迭代擬合是指,當擬合結果不符合要求時,以分段非等效縫長和分段非等效縫高為約束,調整數值模型中頁巖氣水平井縫長縫高數據后再擬合,直至擬合結果準確。
[0019]在一些可選的實施方案中,步驟S6中,確定縱向儲量動用情況時應分段計算,僅當某段頁巖氣水平井實際軌跡穿行或縫高達到某小層時,才認為該段已動用該小層,若某段井軌跡未穿行至該小層、縫高也未達到該小層,則該段在該小層未動用。
[0020]本申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請提供的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獲取所需基礎資料,基礎資料包括井區地質資料、井身結構、壓裂施工參數、生產數據、微地震監測資料、產氣剖面資料、壓裂干擾資料;S2、基于頁巖氣水平井的儲層特征、水平段長、井斜、射孔參數、歷史生產數據,通過不穩定產量分析方法開展生產動態分析,得到頁巖氣水平井的平均縫長和平均縫高;S3、基于步驟S2得到的頁巖氣水平井的平均縫長和平均縫高并結合分段壓裂施工參數,得到頁巖氣水平井分段等效縫長和分段等效縫高;S4、將微地震監測的分段縫長及分段縫高結果,與實施微地震監測的頁巖氣水平井的分段壓裂干擾數據建立對應關系式,再結合步驟S3的分段等效縫長和分段等效縫高數據及分段壓裂干擾數據,求取未實施微地震監測的頁巖氣水平井分段非等效縫長和分段非等效縫高數據;S5、建立井區地質模型,擬合壓裂施工參數,得到頁巖氣水平井壓裂后裂縫網絡三維形態模型,再將地質模型導入數值模型擬合歷史生產數據,以步驟S4求取的分段非等效縫長和分段非等效縫高為約束,進行迭代擬合,直至擬合結果準確,確定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長和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高;S6、根據頁巖氣水平井實際井軌跡穿行層位,以及步驟S5確定的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長和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高,確定縱向儲量動用情況;S7、依據步驟S5確定的分段非等效縫長及步驟S6確定的縱向儲量動用情況,確定分小層頁巖氣水平井分段可采儲量分布;S8、結合原始地質儲量、分小層頁巖氣水平井分段可采儲量分布確定分層的剩余氣分布特征。本申請提供的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充分考慮工區氣井儲層、地質構造、地質力學、壓裂施工、氣井生產數據、動態監測數據以及壓
裂干擾數據,使用不穩定產量分析、地質建模和數值模擬等方法,迭代落實氣井儲量動用狀況,刻畫剩余氣分布,適用于國內外各種類型頁巖氣藏開展剩余氣分布研究,能夠指導頁巖氣開發調整井位部署和開發技術政策制定,顯著提高區塊采收率和氣田開發效益,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附圖說明
[002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申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0022]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中采用不穩定產量分析法和解析法得到的的頁巖氣井的平均縫長圖;
[0023]圖2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基于壓后縫網迭代擬合技術刻畫剩余氣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驟:S1、獲取所需基礎資料,基礎資料包括井區地質資料、井身結構、壓裂施工參數、生產數據、微地震監測資料、產氣剖面資料、壓裂干擾資料;S2、基于頁巖氣水平井的儲層特征、水平段長、井斜、射孔參數、歷史生產數據,通過不穩定產量分析方法開展生產動態分析,得到頁巖氣水平井的平均縫長和平均縫高;S3、基于步驟S2得到的頁巖氣水平井的平均縫長和平均縫高并結合分段壓裂施工參數,得到頁巖氣水平井分段等效縫長和分段等效縫高;S4、將微地震監測的分段縫長及分段縫高結果,與實施微地震監測的頁巖氣水平井的分段壓裂干擾數據建立對應關系式,再結合步驟S3的分段等效縫長和分段等效縫高數據及分段壓裂干擾數據,求取未實施微地震監測的頁巖氣水平井分段非等效縫長和分段非等效縫高數據;S5、建立井區地質模型,擬合壓裂施工參數,得到頁巖氣水平井壓裂后裂縫網絡三維形態模型,再將地質模型導入數值模型擬合歷史生產數據,以步驟S4求取的分段非等效縫長和分段非等效縫高為約束,進行迭代擬合,直至擬合結果準確,確定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長和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高;S6、根據頁巖氣水平井實際井軌跡穿行層位,以及步驟S5確定的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長和最終分段非等效縫高,確定縱向儲量動用情況;S7、依據步驟S5確定的分段非等效縫長及步驟S6確定的縱向儲量動用情況,確定分小層頁巖氣水平井分段可采儲量分布;S8、結合原始地質儲量、分小層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莉,蔡進,陳學輝,龍玉梅,康紅,陳文峰,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漢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