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罐箱框架自動噴涂裝置,涉及噴涂技術領域,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間連接有連接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表面連接有第一支撐柱,所述第二底板上表面連接有第二支撐柱,所述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連接板上表面放置有傳送帶,所述第一支撐柱上側連接有噴涂頂板,所述噴涂頂板上貫穿設置有一軌道和第二軌道,所述噴涂頂板上貫穿設置有噴涂機構,所述噴涂機構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柱上側連接有補涂頂板,所述補涂頂板上設置有補涂軌道,所述補涂頂板上貫穿設置有補涂機構,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下側均連接有滾輪。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利用傳送帶將罐箱框架移動至噴涂機構下方進行噴涂,后移動至補涂機構下方進行補涂。方進行補涂。方進行補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罐箱框架自動噴涂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噴涂
,具體涉及罐箱框架自動噴涂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罐箱框架在生產時,需要在箱體框架表面噴涂防銹漆,從而避免箱體生銹,還能提高美觀性,目前普遍是通過人工噴涂的方式進行集裝箱的噴漆作業的,這種操作方式需要人工手動操作對集裝箱框架的各個面進行噴涂,需要頻繁的轉變噴涂方向,工人容易勞累,噴涂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現噴涂不勻的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決噴涂
中存在的缺點。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罐箱框架自動噴涂裝置,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間連接有連接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表面連接有第一支撐柱,所述第二底板上表面連接有第二支撐柱,所述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連接板上表面放置有傳送帶,所述第一支撐柱上側連接有噴涂頂板,所述噴涂頂板上貫穿設置有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所述噴涂頂板上貫穿設置有噴涂機構,所述噴涂機構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柱上側連接有補涂頂板,所述補涂頂板上設置有補涂軌道,所述補涂頂板上貫穿設置有補涂機構,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下側均連接有滾輪。
[0005]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噴涂機構包括第一儲液倉、噴涂電機、第一噴頭和第一輸液管,所述第一儲液倉滑動連接于噴涂頂板上表面,所述第一儲液倉上側連接有噴涂電機,所述第一儲液倉下側連接有第一噴頭,所述第一儲液倉一側連接有第一輸液管,兩個所述噴涂機構分別在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上滑動。
[0006]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技術效果是:噴涂材料從第一輸液管進入,經過第一儲液倉,從第一噴頭噴出,在噴涂電機的帶動下,兩個噴涂機構分別在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上滑動,對第一頂板下方的裝置進行第一輪噴涂。
[0007]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呈回字形設置,所述第一噴頭平行式噴出涂料。
[0008]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技術效果是: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呈回字形設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對裝置表面進行第一輪噴涂,第一噴頭平行式噴出涂料,可以做到對裝置進行均勻的噴涂。
[0009]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補涂機構包括第二儲液倉、補涂電機、第二噴頭和第二輸液管,所述第二儲液倉滑動連接于補涂頂板上表面,所述第二儲液倉上側連接有補涂電機,所述第二儲液倉下側連接有第二噴頭,所述第二儲液倉一側連接有第二輸液管,所述補涂機構在補涂軌道上滑動。
[0010]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技術效果是:噴涂材料從第二輸液管進入,經過第二儲液倉,從第二噴頭噴出,在補涂電機的帶動下,噴涂機構補涂軌道上滑動,對第二頂板下方的
裝置進行第二輪噴涂。
[0011]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二噴頭分散式噴出涂料。
[0012]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技術效果是:第二噴頭分散式噴出涂料,可以做到對裝置進行大范圍的補涂。
[0013]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噴涂頂板上表面連接有支撐板。
[0014]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技術效果是:為了充分地進行噴涂工作,第一軌道為連通式貫穿軌道,會將噴涂頂板分為兩部分,支撐板起到將兩部分噴涂頂板固定在一起的作用。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和積極效果在于:
[0016]本技術傳送帶將罐箱框架移動至噴涂機構下方進行噴涂,后移動至補涂機構下方進行補涂,噴涂材料從第一輸液管進入,經過第一儲液倉,從第一噴頭噴出,在噴涂電機的帶動下,兩個噴涂機構分別在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上滑動,對噴涂頂板下方的裝置進行第一輪噴涂,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呈回字形設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對裝置表面進行第一輪噴涂,第一噴頭平行式噴出涂料,可以做到對裝置進行均勻的噴涂,噴涂材料從第二輸液管進入,經過第二儲液倉,從第二噴頭噴出,在補涂電機的帶動下,噴涂機構在補涂軌道上滑動,對補涂頂板下方的裝置進行第二輪噴涂,第二噴頭分散式噴出涂料,可以做到對裝置進行大范圍的補涂,為了充分地進行噴涂工作,第一軌道為連通式貫穿軌道,會將噴涂頂板分為兩部分,支撐板起到將兩部分噴涂頂板固定在一起的作用。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技術提供的罐箱框架自動噴涂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技術罐箱框架自動噴涂裝置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技術噴涂頂板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本技術噴涂機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5為本技術補涂頂板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6為本技術補涂機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3]圖例說明:
[0024]1、第一底板;
[0025]2、第二底板;
[0026]3、第一支撐柱;
[0027]4、第二支撐柱;
[0028]5、噴涂頂板;501、第一軌道;502、第二軌道;503、支撐板;
[0029]6、補涂頂板;601、補涂軌道;
[0030]7、噴涂機構;701、第一儲液倉;702、噴涂電機;703、第一噴頭;704、第一輸液管;
[0031]8、補涂機構;801、第二儲液倉;802、補涂電機;803、第二噴頭;804、第二輸液管;
[0032]9、滾輪;
[0033]10、連接板;
[0034]11、傳送帶。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36]實施例1
[0037]如圖1
?
4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罐箱框架自動噴涂裝置,包括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之間連接有連接板10,第一底板1上表面連接有第一支撐柱3,第二底板2上表面連接有第二支撐柱4,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和連接板10上表面放置有傳送帶11,第一支撐柱3上側連接有噴涂頂板5,噴涂頂板5上貫穿設置有第一軌道501和第二軌道502,第一軌道501和第二軌道502呈回字形設置,噴涂頂板5上貫穿設置有噴涂機構7,噴涂機構7有兩個,噴涂機構7包括第一儲液倉701、噴涂電機702、第一噴頭703和第一輸液管704,第一儲液倉701滑動連接于噴涂頂板5上表面,第一儲液倉701上側連接有噴涂電機702,第一儲液倉701下側連接有第一噴頭703,第一儲液倉701一側連接有第一輸液管704,第一噴頭703平行式噴出涂料,兩個噴涂機構7分別在第一軌道501和第二軌道502上滑動,第二支撐柱4上側連接有補涂頂板6,補涂頂板6上設置有補涂軌道601,補涂頂板6上貫穿設置有補涂機構8,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下側均連接有滾輪9。
[0038]本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罐箱框架自動噴涂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所述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之間連接有連接板(10),所述第一底板(1)上表面連接有第一支撐柱(3),所述第二底板(2)上表面連接有第二支撐柱(4),所述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和連接板(10)上表面放置有傳送帶(11),所述第一支撐柱(3)上側連接有噴涂頂板(5),所述噴涂頂板(5)上貫穿設置有第一軌道(501)和第二軌道(502),所述噴涂頂板(5)上貫穿設置有噴涂機構(7),所述噴涂機構(7)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柱(4)上側連接有補涂頂板(6),所述補涂頂板(6)上設置有補涂軌道(601),所述補涂頂板(6)上貫穿設置有補涂機構(8),所述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下側均連接有滾輪(9)。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罐箱框架自動噴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涂機構(7)包括第一儲液倉(701)、噴涂電機(702)、第一噴頭(703)和第一輸液管(704),所述第一儲液倉(701)滑動連接于噴涂頂板(5)上表面,所述第一儲液倉(701)上側連接有噴涂電機(702),所述第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雯,張鳳林,蘇佳君,王濤,田磊,楊勇,丁勇,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慶安消防裝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