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組裝式金屬線槽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金屬線槽
,特別是涉及組裝式金屬線槽。
技術介紹
[0002]線槽又名走線槽、配線槽、行線槽,是用來將電源線、數據線等線材規范的整理,固定在墻上、電纜溝內或者天花板上的電工用具。常用的有環保PVC線槽、無鹵PPO線槽、無鹵PC/ABS線槽、鋼鋁等金屬線槽等材料的線槽。
[0003]現有的金屬線槽在拼接安裝的工作中較為繁瑣,當金屬線槽在特殊的環境下需要進行直角安裝,現有的操作方式大多數都是工作人員進行人工焊接,無法進行直角連接,從而導致拼接效率的低下,同時工作人員在內部安裝電線線路時會經常出現雜亂現象,電線線路之間相互的磨損會導致電線線路使用壽命的下降,電線線路之間相互聚集會導致影響內部的散熱,導致散熱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組裝式金屬線槽,通過分線機構與組裝機構的設置,解決了現有的金屬線槽在拼接安裝的工作中較為繁瑣,當金屬線槽在特殊的環境下需要進行直角安裝,現有的操作方式大多數都是工作人員進行人工焊接,無法進行直角連接,從而導致拼接效率的低下,同時工作人員在內部安裝電線線路時會經常出現雜亂現象,電線線路之間相互的磨損會導致電線線路使用壽命的下降,電線線路之間相互聚集會導致影響內部的散熱,導致散熱效率低下的問題。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6]本專利技術為組裝式金屬線槽,包括金屬線槽本體與金屬線槽蓋,所述金屬線槽本體的內部設有分線機構。 >[0007]所述分線機構包括固定安裝于金屬線槽本體內底壁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均勻等距地分布于金屬線槽本體內底部的上表面,所述分隔板的數量為兩個,所述金屬線槽本體的內底壁開設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數量為三個,每個所述第一滑槽的內部均滑動連接有第一滑動塊,所述第一滑動塊的上表面固定安裝有支撐塊,所述支撐塊的上表面的兩側均開設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第一連接件
[0008]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連接件的上表面固定安裝有弧形夾持板,兩個所述弧形夾持板的內側壁的兩側開設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數量為四個,所述卡槽的內部均勻等距的滑動放置有轉動球,所述轉動球的數量為若干個。
[0009]進一步地,所述弧形夾持板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弧形夾持板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裝有第一卡板,所述第一卡板的一側表面固定安裝有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固定安裝有第二卡板,兩個所述分隔板與金屬線槽本體內側壁的兩側均開設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第二卡板。
[0010]進一步地,所述分線機構還包括開設于金屬線槽本體兩側表面的第一滑動通槽,
所述第一滑動通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移動桿,所述移動桿固定貫穿連接于三個支撐塊的內部,兩個所述分隔板的表面均開設有第二滑動通槽,所述第二滑動通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移動桿,所述移動桿表面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數量為四個,兩個所述固定板為一組,每組其中一個所述固定板位于金屬線槽本體的內側壁,每組其中一個所述固定板位于金屬線槽本體的外側壁。
[0011]進一步地,所述金屬線槽本體上表面的兩側均開設有限位滑槽,所述金屬線槽本體的兩側均開設有卡接斜槽,所述金屬線槽蓋下表面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與限位滑槽相適配,所述金屬線槽蓋內側壁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對接塊,所述對接塊與卡接斜槽相適配,所述金屬線槽本體與金屬線槽蓋通過螺栓相固定連接。
[0012]進一步地,所述金屬線槽本體的兩側均開設有散熱孔,所述散熱孔的數量為八個。
[0013]進一步地,所述金屬線槽本體的一側表面設有組裝機構,所述組裝機構包括開設于金屬線槽本體的一側表面的U形滑槽,所述U形滑槽兩側的內部均滑動連接有第一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板的表面均開設有相同的散熱孔,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板的一側表面均開設有螺紋孔。
[0014]進一步地,所述U形滑槽的底部滑動連接有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二連接板的一側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裝有插接塊,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板的表面與第二連接板的兩側均開設有螺栓孔,兩個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均通過第一固定螺栓螺紋連接于第二連接板的兩側,所述第一連接板一側表面的兩側均開設有第一螺紋槽,所述金屬線槽本體表面的兩側均開設有第四滑槽,所述第四滑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第一固定螺栓。
[0015]進一步地,所述組裝機構還包括開設于金屬線槽本體另一側表面兩側的滑動凹槽,所述滑動凹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第三連接板,所述第三連接板的表面螺紋連接第二固定螺栓,所述第二固定螺栓的一端螺紋連接于滑動凹槽的內側壁,所述第二固定螺栓滑動于第四滑槽,所述第三連接板一側表面的兩側螺紋連接有第三固定螺栓,所述第三固定螺栓螺紋連接于螺栓孔的內部。
[0016]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通過設置的分線機構,實現了通過分隔板將電線線路進行分隔,將電線線路放置于兩個弧形夾持板的內部,兩個弧形夾持板可以根據不同電線線路的尺寸進行束線,然后移動弧形夾持板對電線線路梳理,降低電線線路之間的磨損,進而延長了線路的使用壽命,提高了散熱效率,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工作人員在內部安裝電線線路時會經常出現雜亂現象,電線線路之間相互的磨損會導致電線線路使用壽命的下降,電線線路之間相互聚集會導致影響內部的散熱,導致散熱效率低下的問題;
[0018]2.通過設置的組裝機構,實現了當需要在特殊環境下進行直角安裝,代替了傳統方式中使用焊接的固定方式,進而提高了工作人員在拼接時的拼接效率,簡化了對金屬線槽的拼接安裝的操作,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現有的金屬線槽在拼接安裝的工作中較為繁瑣,當金屬線槽在特殊的環境下需要進行直角安裝,現有的操作方式大多數都是工作人員進行人工焊接,無法進行直角連接,從而導致拼接效率的低下的問題。
[0019]當然,實施本專利技術的任一產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優點。
附圖說明
[002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示例性的,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引申獲得其他的實施附圖。
[0021]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裝置組裝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金屬線槽本體與金屬線槽蓋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金屬線槽本體與金屬線槽蓋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金屬線槽本體與分線機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5]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金屬線槽本體與分線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圖5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7]圖7為本專利技術的組裝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28]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9]1、金屬線槽本體;
[0030]2、金屬線槽蓋;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組裝式金屬線槽,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屬線槽本體(1)與金屬線槽蓋(2),所述金屬線槽本體(1)的內部設有分線機構(3)。所述分線機構(3)包括固定安裝于金屬線槽本體(1)內底壁的分隔板(301),所述分隔板(301)均勻等距地分布于金屬線槽本體(1)內底部的上表面,所述分隔板(301)的數量為兩個,所述金屬線槽本體(1)的內底壁開設有第一滑槽(302),所述第一滑槽(302)的數量為三個,每個所述第一滑槽(302)的內部均滑動連接有第一滑動塊(303),所述第一滑動塊(303)的上表面固定安裝有支撐塊(304),所述支撐塊(304)的上表面的兩側均開設有第二滑槽(305),所述第二滑槽(305)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第一連接件(30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式金屬線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件(306)的上表面固定安裝有弧形夾持板(307),兩個所述弧形夾持板(307)的內側壁的兩側開設有卡槽(308),所述卡槽(308)的數量為四個,所述卡槽(308)的內部均勻等距的滑動放置有轉動球(309),所述轉動球(309)的數量為若干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裝式金屬線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夾持板(307)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弧形夾持板(307)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裝有第一卡板,所述第一卡板的一側表面固定安裝有彈簧(314),所述彈簧(314)的一端固定安裝有第二卡板,兩個所述分隔板(301)與金屬線槽本體內側壁的兩側均開設有第三滑槽(313),所述第三滑槽(313)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第二卡板。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式金屬線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線機構(3)還包括開設于金屬線槽本體(1)兩側表面的第一滑動通槽(310),所述第一滑動通槽(310)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移動桿(311),所述移動桿(311)固定貫穿連接于三個支撐塊(304)的內部,兩個所述分隔板(301)的表面均開設有第二滑動通槽,所述第二滑動通槽的內部滑動連接有移動桿(311),所述移動桿(311)表面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固定板(312),所述固定板(312)的數量為四個,兩個所述固定板(312)為一組,每組其中一個所述固定板(312)位于金屬線槽本體(1)的內側壁,每組其中一個所述固定板(312)位于金屬線槽本體(1)的外側壁。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彥明,蘇丹,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宏際線管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