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涉及建筑結構技術領域,解決了現在的墻柱腳連接結構在連接時操作不便,墻柱穩定性較差的問題,包括支撐底座;兩組所述定位塊導桿的外側均滑動安裝有一個柱腳定位塊;四根所述定位塊導桿的外側還均設置有一個彈簧;所述支撐底座的內部前后側固定設置有兩組共四塊托板;四塊所述托板的內側均滑動嵌入安裝有一根檔板導桿,且檔板導桿的外側也均設置有一個彈簧;兩組所述檔板導桿的頂端均固定連接有一塊上擋板;所述支撐底座的頂部內側嵌入安裝有一根墻柱;所述墻柱的左右兩側固定對稱設置有共四根加強桿。本裝置在連接時只需將墻柱下壓即可,操作更加簡單方便,而且墻柱的穩定性也會有效提高。提高。提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
[0001]本技術屬于建筑結構
,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0002]在建筑鋼結構中,剛接鋼柱腳的作用是將柱端的軸力、彎矩和剪力傳遞給基礎,使上部結構與基礎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剛接鋼柱腳形式通常分為外露式、外包式、埋入式和插入式,實際工程中根據柱腳的內力情況合理選用柱腳形式。
[0003]本專利技術人發現存在以下問題:現在的墻柱腳在連接時均是先將墻柱的柱腳插入支撐底座,然后多需要依靠一些插接的桿或塊對墻柱進行連接固定,而在連接時又需要手動調節這些插接桿或塊,因此在連接時操作較為不便,并且這些連接結構的插接機構容易松動,墻柱穩定性較差。
[0004]于是,有鑒于此,針對現有的結構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種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以期達到更具有更加實用價值性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以解決現在的墻柱腳連接結構在連接時操作不便,墻柱穩定性較差的問題。
[0006]本技術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的目的與功效,由以下具體技術手段所達成:
[0007]一種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包括支撐底座;所述支撐底座的內部左右兩側固定設置有兩組共四根定位塊導桿;兩組所述定位塊導桿的外側均滑動安裝有一個柱腳定位塊;四根所述定位塊導桿的外側還均設置有一個彈簧;所述支撐底座的內部前后側固定設置有兩組共四塊托板;四塊所述托板的內側均滑動嵌入安裝有一根檔板導桿,且檔板導桿的外側也均設置有一個彈簧;兩組所述檔板導桿的頂端均固定連接有一塊上擋板;所述支撐底座的頂部內側嵌入安裝有一根墻柱;所述墻柱的左右兩側固定對稱設置有共四根加強桿。
[0008]進一步的,所述上擋板的主體部分為矩形板,且上擋板主體部分的中間位置一側還均設置有一塊半圓形板。
[0009]進一步的,所述加強桿均為L形桿,且加強桿豎直桿體部分的寬度與上擋板前后側位置的寬度相等。
[0010]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底座頂部開設有一個與墻柱橫截面尺寸對應的矩形孔,柱腳定位塊靠近中間的一側均為傾斜面,墻柱底部柱腳位置的兩側均設置有一個與柱腳定位塊對應的梯形槽。
[0011]進一步的,所述墻柱下移至柱腳定位塊嵌入其底部左右兩側的梯形槽中時,加強桿會推動上擋板下移,且此時上擋板會位于支撐底座的頂部內側面下方。
[0012]進一步的,所述柱腳定位塊能夠在定位塊導桿的支撐下左右滑動,且柱腳定位塊由彈簧推動到最右側時,墻柱的左右兩側面會位于柱腳定位塊的傾斜面上方。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術中支撐底座內部的柱腳定位塊用于直接對墻柱的柱腳進行鎖緊固定,在連接時只需直接將墻柱穿過支撐底座頂部的矩形孔并向下推動,然后柱腳定位塊會自行滑動并嵌入墻柱底部的梯形槽中對其進行連接,無需單獨手動調節連接機構,而且連接后墻柱兩側的加強桿也會嵌入支撐底座頂部兩側的開口中,進一步提高墻柱的橫向穩定性,同時也會將支撐底座頂部兩側的開口打開,后期可通過這兩個開口向支撐底座內部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能夠避免內部結構松動,相比較于現在的墻柱腳連接結構,本裝置在連接時只需將墻柱下壓即可,操作更加簡單方便,而且墻柱的穩定性也會有效提高。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技術拆分且支撐底座剖切后的主軸側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技術墻柱向下推動且支撐底座剖切后的主軸側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本技術組裝且支撐底座剖切后的主軸側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本技術組裝后的俯軸側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部件名稱與附圖編號的對應關系為:
[0020]1、支撐底座;2、定位塊導桿;3、彈簧;4、柱腳定位塊;5、托板;6、檔板導桿;7、上擋板;8、墻柱;9、加強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能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
[0022]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術語“上”、“下”、“左”、“右”、“內”、“外”、“前端”、“后端”、“頭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23]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
[0024]實施例:
[0025]如附圖1至附圖4所示:
[0026]本技術提供一種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包括支撐底座1;支撐底座1的內部左右兩側固定設置有兩組共四根定位塊導桿2,施工時先將支撐底座1預先通過混凝土埋在地面上,后期支撐底座1能夠與墻柱8的柱腳連接對墻柱8起到支撐作用,定位塊導桿2能夠對柱腳定位塊4進行滑動支撐;兩組定位塊導桿2的外側均滑動安裝有一個柱腳定位塊4,柱腳定位塊4用于對墻柱8底端的柱腳進行固定;柱腳定位塊4能夠在定位塊導桿2的支撐下左右滑動,且柱腳定位塊4由彈簧3推動到最右側時,墻柱8的左右兩側面會位于柱腳定位塊4的
傾斜面上方,因此將墻柱8向下推動時墻柱8的底部兩側會先接觸到柱腳定位塊4一側的傾斜面,然后墻柱8便能擠壓柱腳定位塊4在定位塊導桿2的支撐下水平滑動;四根定位塊導桿2的外側還均設置有一個彈簧3,定位塊導桿2外側的彈簧3能夠對柱腳定位塊4進行推動,從而能夠使柱腳定位塊4嵌入墻柱8底部兩側的梯形槽中;支撐底座1的內部前后側固定設置有兩組共四塊托板5,托板5用于對檔板導桿6進行滑動支撐;四塊托板5的內側均滑動嵌入安裝有一根檔板導桿6,且檔板導桿6的外側也均設置有一個彈簧3,檔板導桿6用于對上擋板7進行支撐,檔板導桿6外側的彈簧3能夠推動上擋板7向上移動,從而能夠將支撐底座1頂部兩側的開口封閉;兩組檔板導桿6的頂端均固定連接有一塊上擋板7,在將支撐底座1通過混凝土固定時上擋板7會將支撐底座1頂部兩側的開口封閉,避免預埋支撐底座1時混凝土通過其頂部兩側的開口落入支撐底座1內部;支撐底座1的頂部內側嵌入安裝有一根墻柱8,墻柱8能夠對建筑墻面進行支撐;墻柱8下移至柱腳定位塊4嵌入其底部左右兩側的梯形槽中時,加強桿9會推動上擋板7下移,且此時上擋板7會位于支撐底座1的頂部內側面下方,因此墻柱8與支撐底座1組裝后支撐底座1頂部便會出現兩個對應的開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柱腳連接結構包括:支撐底座(1);所述支撐底座(1)的內部左右兩側固定設置有兩組共四根定位塊導桿(2);兩組所述定位塊導桿(2)的外側均滑動安裝有一個柱腳定位塊(4);四根所述定位塊導桿(2)的外側還均設置有一個彈簧(3);所述支撐底座(1)的內部前后側固定設置有兩組共四塊托板(5);四塊所述托板(5)的內側均滑動嵌入安裝有一根檔板導桿(6),且檔板導桿(6)的外側也均設置有一個彈簧(3);兩組所述檔板導桿(6)的頂端均固定連接有一塊上擋板(7);所述支撐底座(1)的頂部內側嵌入安裝有一根墻柱(8);所述墻柱(8)的左右兩側固定對稱設置有共四根加強桿(9)。2.如權利要求1所述墻柱腳快速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底座(1)頂部開設有一個與墻柱(8)橫截面尺寸對應的矩形孔,柱腳定位塊(4)靠近中間的一側均為傾斜面,墻柱(8)底部柱腳位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一博,
申請(專利權)人:王一博,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