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主要涉及裝配式建筑領域。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C”型折彎槽以及第二“C”型折彎槽,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與第二“C”型折彎槽之間設置“H”型折彎部,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與第二“C”型折彎槽底面均設置沿軸線方向設置的底面槽,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與第二“C”型折彎槽底面均線性設置若干過線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額外沖壓的長槽增加了“C”型骨架的強度,使輕鋼龍骨能夠在不改變合金配比的情況下滿足更高工況下的強度要求。更高工況下的強度要求。更高工況下的強度要求。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
[0001]本技術主要涉及裝配式建筑領域,具體是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
技術介紹
[0002]輕鋼龍骨是一種新型的建筑材料,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輕鋼龍骨廣泛用于賓館、候機樓、車運站、車站、游樂場、商場、工廠、辦公樓、舊建筑改造、室內裝修設置、頂棚等場所。輕鋼龍骨是以優(yōu)質的連續(xù)熱鍍鋅板帶為原材料,經冷彎工藝軋制而成的建筑用金屬骨架。輕鋼龍骨的強度是一項重要指標,除了通過改善合金配比之外,還可通過改變輕鋼龍骨的局部結構來提高強度,從而滿足建筑的強度需求。目前已有通過增加中部H型槽的折彎次數(shù)來增加強度的結構,但是這種結構對于兩側“C”型骨架的強度增益效果有限。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0003]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它通過額外沖壓的長槽增加了“C”型骨架的強度,使輕鋼龍骨能夠在不改變合金配比的情況下滿足更高工況下的強度要求。
[0004]本技術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0005]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C”型折彎槽以及第二“C”型折彎槽,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與第二“C”型折彎槽之間設置“H”型折彎部,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與第二“C”型折彎槽底面均設置沿軸線方向設置的底面槽,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與第二“C”型折彎槽底面均線性設置若干過線孔。
[0006]所述“H”型折彎部的中間橫梁為階梯狀結構。
[0007]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與第二“C”型折彎槽的遠離“H”型折彎部一側邊設置折角。
[0008]所述“H”型折彎部兩側均設置沿軸線方向設置的側面槽。
[0009]所述底面槽與側面槽均為弧形槽。
[0010]所述過線孔軸線與底面槽軸線共面。
[0011]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第二“C”型折彎槽以及“H”型折彎部通過板材一體折彎成型。
[0012]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與第二“C”型折彎槽均為直角“C”型槽。
[0013]對比現(xiàn)有技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術通過在“C”型折彎槽上增加沿軸線延伸的底面槽,底面槽通過折彎或者沖壓而成,從而提高輕鋼龍骨的強度,提高其抗彎折的能力。
[0015]本裝置還可在“H”型折彎部的側面增加沖壓槽或者折彎槽,從而提高輕鋼龍骨的側面抗彎折能力,從而使本輕鋼龍骨的強度更為優(yōu)秀,能夠起到全方位的強度加強,提高建筑的整體強度與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0016]附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1輕鋼龍骨截面結構示意圖;
[0017]附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2輕鋼龍骨截面結構示意圖;
[0018]附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3輕鋼龍骨截面結構示意圖;
[0019]附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4輕鋼龍骨截面結構示意圖;
[0020]附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1橫龍骨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2豎龍骨結構示意圖;
[0022]附圖7是本技術三維建模結構示意圖。
[0023]附圖中所示標號:1、第一“C”型折彎槽;2、第二“C”型折彎槽;3、“H”型折彎部;4、底面槽;5、過線孔;6、折角;7、側面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結合附圖1
?
6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技術而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技術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技術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限定的范圍。
[0025]實施例1:
[0026]本實施例所述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C”型折彎槽1以及第二“C”型折彎槽2,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1與第二“C”型折彎槽2之間設置“H”型折彎部3。其中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1、第二“C”型折彎槽2以及“H”型折彎部3通過板材一體折彎成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板材首先向右90度折彎出第一“C”型折彎槽1的底面,然后向下90度折彎出第一“C”型折彎槽1的右側面,隨后向上折彎180度,折彎出與第一“C”型折彎槽1的右側面緊貼的“H”型折彎部3的左側邊,隨后向右90度折彎出“H”型折彎部3的中間橫梁,然后向下90度折彎出“H”型折彎部3的右側邊,隨后向上180度折彎出第二“C”型折彎槽2的左側邊,然后向右90度折彎出第二“C”型折彎槽2的底面,最后向下90度折彎出第二“C”型折彎槽2的右側邊。具體的,本輕鋼龍骨的第一“C”型折彎槽1左側邊以及第二“C”型折彎槽2右側邊的底邊均向內側折彎出折角6,折角6可以增加“C”型折彎槽的抗彎折能力。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1與第二“C”型折彎槽2底面均設置沿軸線方向設置的底面槽4,本實施例中所述底面槽4采用沖壓的方式加工而成,所述底面槽4為弧形槽。底面槽4的設置,使得輕鋼龍骨的強度得到提高,提高了底面槽4的抗彎折能力。
[0027]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1與第二“C”型折彎槽2底面均線性開設若干過線孔5,過線孔5作為管線的通過口。所述過線孔5軸線與底面槽4軸線共面,即所述底面槽4穿過過線孔5的開設位置。所述底面槽4的設置即增強了“C”型折彎槽的底面抗彎折能力,彌補了因為開設過線孔5而造成的強度損失。
[0028]更為具體的,輕鋼龍骨分為橫龍骨以及豎龍骨,橫龍骨為了管線安裝以及吊頂安裝的需求,其上過線孔5的開設較之豎龍骨更為密集。
[0029]實施例2:
[0030]針對實施例1,本實施例中所述“H”型折彎部3的中間橫梁為階梯狀結構。即在所述“H”型折彎部3的中間橫梁在折彎時,中途向下90折彎隨后向右90折彎,隨后在向上90度折
彎而成第二“C”型折彎槽2的左側邊。通過這種折彎結構,進一步增強了“H”型折彎部3的抗彎折能力。
[0031]實施例3:
[0032]針對實施例1,本實施例中所述“H”型折彎部3兩側均設置沿軸線方向設置的側面槽7。所述側面槽7位于“H”型折彎部3的頂部,即側面槽7位于第一“C”型折彎槽1右側邊以及第二“C”型折彎槽2左側邊上。所述側面槽7為沖壓而成的弧形槽,側面槽7朝向“H”型折彎部3內側凸起。
[0033]實施例4:
[0034]針對實施例2,本實施例中所述“H”型折彎部3兩側均設置沿軸線方向設置的側面槽7。所述側面槽7位于“H”型折彎部3的頂部,即側面槽7位于第一“C”型折彎槽1右側邊以及第二“C”型折彎槽2左側邊上。所述側面槽7為沖壓而成的弧形槽,側面槽7朝向“H”型折彎部3內側凸起。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其特征在于:包括對稱設置的第一“C”型折彎槽(1)以及第二“C”型折彎槽(2),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1)與第二“C”型折彎槽(2)之間設置“H”型折彎部(3),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1)與第二“C”型折彎槽(2)底面均設置沿軸線方向設置的底面槽(4),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1)與第二“C”型折彎槽(2)底面均線性設置若干過線孔(5)。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折彎部(3)的中間橫梁為階梯狀結構。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H型雙腔結構輕鋼龍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型折彎槽(1)與第二“C”型折彎槽(2)的遠離“H”型折彎部(3)一側邊設置折角(6)。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H型雙腔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王學雷,王永新,張津瑞,代忠建,董亞鳳,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盛富萊實業(yè)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