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包括:外頁模具;保溫層;所述保溫層位于外頁模具內側;內頁模具;內頁模具位于保溫層內側;內頁模具、保溫層以及外頁模具連接在一起形成整體結構;內頁模具包括邊模,邊模包括:第一組拼部、第二組拼部和第三組拼部;第二組拼部位于第一組拼部和第三組拼部之間;第一組拼部和第三組拼部分別與第二組拼部可拆卸的連接,且在連接后拼接出供預制構件的鋼筋穿過的孔;第一組拼部可拆卸地連接第一部件,第一部件在第一組拼部和第二組拼部之間提供支撐、定位以及限位中的至少一種作用;且在第一部件從第一組拼部拆除后,釋放出的空間可使得第一組拼部沿預制構件高度方向運動時,鋼筋不會對運動形成阻礙。動形成阻礙。動形成阻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
[0001]本技術涉及預制構件生產
,特別是一種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
技術介紹
[0002]在制作混凝土預制構件時,通常需要先搭建模具框架,在模具框架內放置好鋼筋,然后向模具框架內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或半凝固后,拆除模具框架,就能夠得到預制構件。如果需要在預制構件內構造出混凝土澆筑通道、現澆空腔等內部空間,則還需要在模具框架內設置相應的芯模。
[0003]在現有技術中,模具框架通常由四條長條形的邊模圍合成矩形形狀。有一些預制構件的鋼筋需要從預制構件的兩側伸出,鋼筋的端部呈環形或類似環形的封閉狀。對于這種情況,在設計邊模時,需要在邊模上預先設置好條狀的開口,供鋼筋封閉段穿過,在向模具框架內澆筑混凝土之前,還要將條狀開口空15缺的部分采用模板封閉,防止混凝土順著空缺的部分流出。但這樣使得預制構件的制作變得繁瑣,特別是條狀開口會沿著邊模縱向設置多個,每個都需要單獨用模板封閉,增加了工作量。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專利技術人曾將邊模設計為多個組件拼合在一起的組拼式結構,其中相鄰的兩個組件組合在一起后形成供水平鋼筋穿過的孔,從而可以避免使用上述的條狀開口,密封性更好且減少了工作量(如CN113696308A)。
[0005]但是這類組拼式邊模仍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比如,邊模中位于靠近保溫板一側的組件(簡稱下板),在拆除時需要沿著墻體的長度方向(即垂直于墻高方向)拆除,這種拆除方式在邊模內側存在保溫板時,會對保溫板造成比較大的損害,比較理想的方式是沿著墻體的高度方向拆除,可以降低對保溫板的損害。但如果想要沿著高度方向拆除,則需要該最靠近保溫板的組件上不能有用于連接至相鄰另一組件(簡稱中板)的支撐結構(如支撐板等),若存在支撐結構,很可能會在下板沿著墻高移動時,受到水平鋼筋的遮擋,導致下板無法沿著墻高拆除。但如果舍棄這種支撐結構,在組拼式邊模的組裝和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拼裝位置錯位、穩固性差等問題。因此,很難兼顧保留支撐結構和保證下板可沿墻高方向拆除這兩項技術特點。
[0006]因鑒于此,特提出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0007]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解決組拼式邊模在設置支撐結構的同時,難以保證靠近保溫層的組成部分能夠沿著預制構件高度方向拆除的問題。
[0008]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包括:
[0009]外頁模具;
[0010]保溫層;所述保溫層位于所述外頁模具內側;
[0011]內頁模具;所述內頁模具位于所述保溫層內側;
[0012]所述內頁模具、保溫層以及外頁模具連接在一起形成整體結構;
[0013]所述內頁模具包括邊模,所述邊模包括:第一組拼部、第二組拼部和第三組拼部;所述第二組拼部位于所述第一組拼部和所述第三組拼部之間;
[0014]所述第一組拼部和所述第三組拼部分別與所述第二組拼部可拆卸的連接,且在連接后拼接出供預制構件的鋼筋穿過的孔;
[0015]所述第一組拼部可拆卸地連接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第一組拼部和所述第二組拼部之間提供支撐、定位以及限位中的至少一種作用;且在所述第一部件從所述第一組拼部拆除后,釋放出的空間可使得所述第一組拼部沿所述預制構件高度方向運動時,所述鋼筋不會對所述運動形成阻礙。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第一組拼部上設有能夠至少起到支撐、限位、定位中至少一種作用的第一部件,與此同時,第一部件和第一組拼部是可拆卸地連接的,當第一部件拆除后,其占用的空間被釋放出來,此時如果將第一組拼部沿著預制構件高度方向拆除,就不存在會阻擋第一組拼部和預制構件鋼筋相對運動的部件和結構,兼顧了保留支撐結構和保證下板可沿墻高方向拆除這兩項技術特點。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的底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圖2在上部邊側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圖2在上部邊側的放大結構的側視示意圖;
[0021]圖5為圖2在上部邊側的放大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0022]圖6為圖2另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7為圖6左下角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4]圖8為圖7中的墊片滑動脫離第一組拼部后的示意圖;
[0025]圖9為本技術一個實施例中將內頁模具和外頁模具、保溫層連接時的局部側視結構示意圖;
[0026]圖10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用于制作預制構件的邊模在拆分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11為圖10另一個角度的示意圖;
[0028]圖12為圖11上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9]圖中:1
?
邊模;11
?
第一組拼部;110
?
第一部件;110a
?
第一子部;110b
?
第二子部;110c
?
安裝部;111
?
第一連接件;112
?
主體;113
?
滑道;114
?
第二連接件;115
?
第三連接件;12
?
第二組拼部;120
?
基板;121
?
豁口;122
?
梁;122a
?
坡面;123
?
第一孔;124
?
第二孔;13
?
第三組拼部;130
?
第三子部;131
?
第四子部;132
?
凸緣;132a
?
第三孔;2
?
背板;3
?
下層模具;31
?
外頁模具;32
?
保溫層;33
?
開口;4
?
內頁模具;41
?
水平鋼筋;410
?
封閉狀結構;42
?
豎向鋼筋;5
?
墊片。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將參考附圖中示出的若干示例性實施方式來描述本技術的原理和精神。應當理解,描述這些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進而實現本實
用新型,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術的范圍。
[0031]請參考圖1
?
8,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包括內頁模具4,內頁模具4包括邊模1,其中邊模1包括:第一組拼部11、第二組拼部12和第三組拼部13(結合圖10
?
12)。該三個組拼部組合在一起后,可以形成預制構件模具中一條邊的完整的邊模1,本實施例中以其作為預制構件的側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用于制作三明治預制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頁模具;保溫層;所述保溫層位于所述外頁模具內側;內頁模具;所述內頁模具位于所述保溫層內側;所述內頁模具、保溫層以及外頁模具連接在一起形成整體結構;所述內頁模具包括邊模,所述邊模包括:第一組拼部、第二組拼部和第三組拼部;所述第二組拼部位于所述第一組拼部和所述第三組拼部之間;所述第一組拼部和所述第三組拼部分別與所述第二組拼部可拆卸的連接,且在連接后拼接出供預制構件的鋼筋穿過的孔;所述第一組拼部可拆卸地連接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第一組拼部和所述第二組拼部之間提供支撐、定位以及限位中的至少一種作用;且在所述第一部件從所述第一組拼部拆除后,釋放出的空間可使得所述第一組拼部沿所述預制構件高度方向運動時,所述鋼筋不會對所述運動形成阻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所述外頁模具外側的背板;所述內頁模具、保溫層、外頁模具以及背板連接在一起形成整體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相互垂直且連在一起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均同時作用于所述第一組拼部和所述第二組拼部;所述第二子部上具有安裝部,用于供第一部件的連接件置入從而將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一組拼部連接在一起。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預制構件的組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組拼部包括基板以及相對于所述基板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鳳起,
申請(專利權)人:朱鳳起,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