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汽車保險杠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后保險杠上設置有與尾門總成相互配合的承載平臺,所述承載平臺包括傾斜部、過渡部和水平部,所述過渡部為連接所述傾斜部和水平部的形變區域,包括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位于所述過渡部與水平部連接位置處,所述搭接部的下端面與水平部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搭接部的厚度不大于水平部的厚度,所述搭接部與水平部的下端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同時所述搭接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水平部的厚度,有效的提高所述過渡部的結構強度的同時,利用所述搭接部與水平部之間保持同一水平面這一特性,避免所述外觀面的折彎區域產生縮印。域產生縮印。域產生縮印。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汽車保險杠
,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
技術介紹
[0002]現在汽車外飾后部區域,從上往下產品依次是尾門總成、后保險桿總成,其后保險桿橫貫產品B面設置一個承載平臺結構,供尾門總成下端直接搭接在保險桿承載平臺上。現在汽車保險桿基本是PP+EPDM
?
TD20塑料注塑成型的,保險桿總成的重量約8KG;尾門基本是金屬沖壓件重量約150KG。金屬尾門承壓在塑料保險桿上,其保險桿搭接平臺的水平端面結構根部存在折彎的風險。常規保險桿設計在折彎區域根部的設計一般要求低于主料厚的1/3,以確保折彎區域不出現縮印等缺陷,但較薄的料厚設計產品強度較低、合格率低、浪費大生產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旨在提高保險杠折彎區域的結構強度的同時,避免保險杠折彎區域發生縮印。
[0004]本技術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后保險杠上設置有與尾門總成相互配合的承載平臺,所述承載平臺包括傾斜部、過渡部和水平部,所述過渡部為連接所述傾斜部和水平部的形變區域,包括搭接部,所述搭接部位于所述過渡部與水平部連接位置處,所述搭接部的下端面與水平部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搭接部的厚度不大于水平部的厚度。
[0005]本技術中,現有的保險杠折彎區域產生縮印問題的原因為過渡部的折彎區域的倒角過大,導致過渡部的外觀面在注塑成型過程中會發生縮印的問題,因此將所述搭接部與水平部的下端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同時所述搭接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水平部的厚度,相比現有技術中的過渡部采用主料厚1/3的結構相比,所述搭接部可以采用更厚的結構厚度,有效的提高所述過渡部的結構強度的同時,利用所述搭接部與水平部之間保持同一水平面這一特性,避免所述外觀面的折彎區域產生縮印。
[0006]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地,所述搭接部為沿過渡部與水平部連接位置處輪廓線設置的板狀結構。
[0007]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地,所述搭接部與水平部連接位置處的下端面外輪廓線上設置有連接板。
[0008]本技術中,在所述搭接部與水平部的連接位置處還設置有所述連接板,進一步提高所述過渡部位置處的結構強度。
[0009]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地,所述搭接部的下方設置有與搭接部水平設置的卡接板,所述卡接板的一端端部與所述連接板的下端端部連接。
[0010]本技術中,利用所述搭接部、連接板和卡接板組合形成的框體結構,可以有效提高支撐結構對過渡部結構位置處的結構強度。
[0011]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地,所述卡接板上對應后保險杠總成的固定件設置有卡接結構,所述卡接結構與固定件配合形成固定連接結構。
[0012]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板的上端朝向固定件的一側設置有凹陷結構。
[0013]本技術中,在所述卡接板上設置有與固定件相互配合的卡接結構,在后保險杠的安裝過程和安裝完成后所述卡接板與固定件之間形成相互限位固定的作用力,而所述卡接板通過連接板與后保險杠的過渡部形成連接,為了避免固定件與卡接板之間的連接作用力對過渡部的外觀面造成影響,在所述連接板上與過渡部的連接端部位置處設置凹陷結構,在卡接板收到橫向方向的作用力的過程中,所述連接板的凹陷結構位置開始發生變形,從而避免后保險杠過渡部的外端面受卡接板的影響而發生變形。
[0014]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地,所述卡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卡接板上的至少兩個安裝孔,所述固定件上對應所述安裝孔位置處設置有限位件。
[0015]本技術中,利用限位件與安裝孔的相互配合,保持所述卡接板與固定件之間的穩定連接結構,保證后保險杠的安裝穩定性。
[0016]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孔的兩側均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位于所述搭接部和卡接板之間。
[0017]本技術中,利用所述加強筋為所述搭接部和卡接板之間的結構強度,顯著提高搭接平臺的使用壽命。
[0018]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上卡板和下卡板,所述上卡板位于下卡板中間位置處,所述上卡板與下卡板之間設置有縱向間隙,所述縱向間隙的高度與卡接板的厚度相互匹配,所述下卡板的上端面上設置有與卡接板的安裝孔相互配合的限位件。
[0019]本技術中,在安裝后保險杠的過程中,將所述卡接板沿橫向方向插入至所述上卡板與下卡板之間的縱向間隙,同時利用所述下卡板上設置的限位件與安裝孔之間的相互配合形成固定連接結構,實現后保險杠的穩定插接。
[0020]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板上對應所述上卡板位置處設置有讓位缺口。
[0021]本技術中,利用所述讓位缺口使所述卡接板可以充分插入至所述固定件上,避免所述連接板與上卡板之間形成干涉,導致所述卡接板與固定件之間連接不穩定。
[0022]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0023](1)本技術通過所述搭接部與水平部的下端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同時所述搭接部的厚度不大于所述水平部的厚度,有效的提高所述過渡部的結構強度的同時,利用所述搭接部與水平部之間保持同一水平面這一特性,避免所述外觀面的折彎區域產生縮印。
[0024](2)在所述卡接板上設置有與固定件相互配合的卡接結構,在后保險杠的安裝過程和安裝完成后所述卡接板與固定件之間形成相互限位固定的作用力,而所述卡接板通過連接板與后保險杠的過渡部形成連接,為了避免固定件與卡接板之間的連接作用力對過渡部的外觀面造成影響,在所述連接板上與過渡部的連接端部位置處設置凹陷結構,在卡接板收到橫向方向的作用力的過程中,所述連接板的凹陷結構位置開始發生變形,從而避免
后保險杠過渡部的外端面受卡接板的影響而發生變形。
[0025](3)在安裝后保險杠的過程中,將所述卡接板沿橫向方向插入至所述上卡板與下卡板之間的縱向間隙,同時利用所述下卡板上設置的限位件與安裝孔之間的相互配合形成固定連接結構,實現后保險杠的穩定插接。
附圖說明
[0026]本技術結合下面附圖和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本技術所有構思創新應視為所公開內容和本技術保護范圍。
[0027]圖1為本技術中后保險杠的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2為圖1中后保險杠的另一視角結構示意圖。
[0029]圖3為本技術中支撐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4為本技術中固定件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5為圖1中A
?
A位置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32]圖6為圖5中D位置處的卡接板與固定件之間的配合剖面示意圖。
[0033]圖7為圖1中B
?
B位置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后保險杠(1)上設置有與尾門總成相互配合的承載平臺,所述承載平臺包括傾斜部(101)、過渡部(102)和水平部(103),所述過渡部(102)為連接所述傾斜部(101)和水平部(103)的形變區域,其特征在于,包括搭接部(2),所述搭接部(2)位于所述過渡部(102)與水平部(103)連接位置處,所述搭接部(2)的下端面與水平部(103)的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搭接部(2)的厚度不大于水平部(103)的厚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部(2)為沿過渡部(102)與水平部(103)連接位置處輪廓線設置的板狀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部(2)與水平部(103)連接位置處的下端面外輪廓線上設置有連接板(4)。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部(2)的下方設置有與搭接部(2)水平設置的卡接板(3),所述卡接板(3)的一端端部與所述連接板(4)的下端端部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后保險杠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板(3)上對應后保險杠(1)總成的固定件(6)設置有卡接結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梅,徐輝,陶詩桀,范海南,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