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無動力自由抓取釋放裝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卡鍵、頂頭以及卡珠,所述卡鍵設置在提拉端上,所述頂頭及所述卡珠設置在與被抓取物體連接的自由連接端上,通過卡鍵、頂頭、卡珠三者的機械運動,在無其他動力介入的情況下完成抓取及釋放功能。無其他動力介入的情況下完成抓取及釋放功能。無其他動力介入的情況下完成抓取及釋放功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無動力自由抓取釋放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機械動力
,尤其涉及一種無動力自由抓取釋放裝置。
技術介紹
[0002]我國對于生態環境治理日益重視,生態環境治理成為了重要問題。針對日常水環境清理工作復雜,從現在河道垃圾的情況來看,人工清理為主力,再高級點也就是駕駛垃圾清理船來實施清理,這種清理效率低下,成本昂貴,需要配備相應的動力機構方能完成垃圾的抓取和釋放,且遇到復雜地形時,人工轉運清理上來的垃圾常常遇到困難,甚至可能遇到危險。
[0003]所以,如何提供一種無動力自由抓取釋放裝置,解決現有垃圾清運中的技術難題,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無動力自由抓取釋放裝置,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具體方案如下:
[0005]一種無動力自由抓取釋放裝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卡鍵、頂頭、以及卡珠,所述卡鍵設置在提拉端上,所述頂頭及所述卡珠設置在與被抓取物體連接的自由連接端上,
[0006]所述卡鍵包括本體、鍵頭以及彈簧,常態下,所述彈簧處于拉伸狀態;
[0007]所述頂頭包括頂帽以及頂柱;
[0008]抓取時,所述卡鍵向下移動,在到達頂帽下方的過程中,所述彈簧被壓縮,當所述鍵頭到達所述頂帽下方時,所述彈簧恢復至最初的拉伸狀態,此時所述鍵頭卡住所述頂帽,向上提拉所述提拉端,即可完成抓取動作;
[0009]當完成抓取,到達釋放位置時,所述卡鍵只需繼續向下移動,所述鍵頭沿著所述卡珠的上曲面表面向下移動,此時所述彈簧再次被壓縮,當所述鍵頭超過所述卡珠的最大直徑位置后,所述彈簧逐漸恢復原來拉伸狀態,在所述卡鍵繼續上升過程中,帶動所述卡珠也向上移動,當所述卡珠到達所述頂帽下方弧形區域后,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卡鍵則越過所述卡珠再次回到所述頂帽的上表面弧形區域,所述彈簧再次回到最初的拉伸狀態,所述卡鍵與所述頂帽分離,即所述提拉端與所述自由連接端分離,完成釋放動作。
[0010]具體的,所述卡珠為中空蝶形,所述頂帽為蘑菇形,所述卡珠的外徑與所述頂帽的蘑菇內徑尺寸一致。
[0011]具體的,所述提拉端包括上帽檐以及下帽檐,所述卡鍵設置在所述上帽檐與所述下帽檐之間。
[0012]具體的,所述上帽檐的上方設有導向槽。
[0013]具體的,所述上帽檐上設有上凹槽,所述下帽檐上設有配套的下凹槽。
[0014]具體的,所述自由連接端與所述頂頭通過固定孔采用螺栓或銷子連接;
[0015]所述上帽檐與所述下帽檐通過固定孔采用螺栓或銷子連接;
[0016]具體的,所述卡鍵的數量有兩個以上,且均勻分布在頂帽的周圍。
[0017]具體的,該裝置應用于水面及河面的垃圾搬運裝置。
[0018]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無動力自由抓取釋放裝置,通過卡鍵、頂頭、卡珠三者的機械運動,完成了抓取及釋放功能。實現了無動力的自由抓取與釋放,在某些領域(如垃圾清運領域)具有加工成本低、推廣價值高等特點。
附圖說明
[0019]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0]圖1為:本技術提供無動力自由抓取裝置第1角度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技術提供無動力自由抓取裝置第2角度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3為:上帽檐結構示意圖;
[0023]圖4為:下帽檐結構示意圖;
[0024]圖5為:自由連接端結構示意圖;
[0025]圖6為:卡鍵結構示意圖;
[0026]圖7為:頂頭及卡珠結構示意圖;
[0027]圖8為:抓取狀態下頂頭、卡珠以及卡鍵的相對位置關系;
[0028]圖9為:準備釋放過程中頂頭、卡珠以及卡鍵的相對位置關系;
[0029]圖10為:釋放時頂頭、卡珠以及卡鍵的相對位置關系;
[0030]圖中:10、上帽檐 11、導向槽 12、上凹槽 20、下帽檐 21、下凹槽30、自由連接端 31、頂柱孔 40、卡鍵 41、本體 42、銷子 43、彈簧44、鍵頭 50、頂頭 51、頂帽 52、頂柱 60、卡珠 61、上曲面 62、下曲面70、固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1]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32]參照附圖1
?
10,本技術請求保護一種無動力自由抓取釋放裝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卡鍵40、頂頭50、以及卡珠60,所述卡鍵40設置在提拉端上,所述頂頭50及所述卡珠60設置在與被抓取物體連接的自由連接端30上,所述卡鍵40包括本體41、鍵頭44以及彈簧43,常態下,所述彈簧43處于拉伸狀態,所述頂頭50包括頂帽51以及頂柱52。
[0033]參照圖8所示,抓取時,所述卡鍵40向下移動,在到達頂帽51下方的過程中,所述彈簧43被壓縮,當所述鍵頭44到達所述頂帽51下方時,所述彈簧43恢復至最初的拉伸狀態,此時所述鍵頭44卡住所述頂帽51,向上提拉所述提拉端,即完成抓取動作。
[0034]當完成抓取后,需要對所抓取物體進行釋放,此時參見圖9所示,所述卡鍵40只需
繼續向下移動,所述鍵頭44沿著所述卡珠60的上曲面61表面向下移動,此時所述彈簧43再次被壓縮,當所述鍵頭44超過所述卡珠60的最大直徑位置后,到達下曲面62后,所述彈簧43逐漸恢復原來拉伸狀態,在所述卡鍵40繼續上升過程中,帶動所述卡珠60也向上移動,當所述卡珠60到達所述頂帽51下方弧形區域后,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卡鍵40則越過所述卡珠60再次回到所述頂帽51的上表面弧形區域,所述彈簧43再次回到最初的拉伸狀態,此時參照圖10所示,所述卡鍵40與所述頂帽51進行分離,即所述提拉端與所述自由連接端30分離,完成釋放動作。
[0035]具體的,所述卡珠60為中空蝶形,所述頂帽51為蘑菇形,所述卡珠60的外徑與所述頂帽51的蘑菇內徑尺寸一致,卡珠60以及頂頭的配合情況可以參加附圖7所示,頂柱52與頂柱孔31配合,來實現頂頭50與自由連接端30的配合。
[0036]具體的,所述提拉端包括上帽檐10以及下帽檐20,所述卡鍵40設置在所述上帽檐10與所述下帽檐20之間。
[0037]具體的,參照圖3所示,所述上帽檐10的上方設有導向槽11,導向槽的設置可以保證抓取的過程中,下端不易打滑,造成抓取不牢。
[0038]具體的,參照圖3和圖4所示,所述上帽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種無動力自由抓取釋放裝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卡鍵(40)、頂頭(50)、以及卡珠(60),所述卡鍵(40)設置在提拉端上,所述頂頭(50)及所述卡珠(60)設置在與被抓取物體連接的自由連接端(3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鍵(40)包括本體(41)、鍵頭(44)以及彈簧(43),常態下,所述彈簧(43)處于拉伸狀態;所述頂頭(50)包括頂帽(51)以及頂柱(52);抓取時,所述卡鍵(40)向下移動,在到達頂帽(51)下方的過程中,所述彈簧(43)被壓縮,當所述鍵頭(44)到達所述頂帽(51)下方時,所述彈簧(43)恢復至最初的拉伸狀態,此時所述鍵頭(44)卡住所述頂帽(51),向上提拉所述提拉端,即可即可完成抓取動作;當完成抓取,到達釋放位置時,所述卡鍵(40)只需繼續向下移動,所述鍵頭(44)沿著所述卡珠(60)的上曲面(61)表面向下移動,此時所述彈簧(43)再次被壓縮,當所述鍵頭(44)超過所述卡珠(60)的最大直徑位置后,所述彈簧(43)逐漸恢復原來拉伸狀態,在所述卡鍵(40)繼續上升過程中,帶動所述卡珠(60)也向上移動,當所述卡珠(60)到達所述頂帽(51)下方弧形區域后,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卡鍵(40)則越過所述卡珠(60)再次回到所述頂帽(51)的上表面弧形區域,所述彈簧(43)再次回到最初的拉伸狀態,所述卡鍵(40)與所述頂帽(51)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嘉楠,劉毅,孫瑞林,彭峰,王子情,郭鵬歡,霍曉靜,劉尚坤,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農業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