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包括:箱體、單晶鍺制成的準直透鏡、可變光闌、第一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鏡;準直透鏡固設在箱體的第一側壁上開設的第一安裝孔中;可變光闌固設在箱體的第二側壁上開設的第二安裝孔中,第二側壁與第一側壁垂直,可變光闌用于通過改變可變光闌開口的大小,以控制從可變光闌進入到箱體中的光線的強度;第一反射鏡固設在箱體中,第一反射鏡的軸線與可變光闌的軸線設置有第一夾角,第一反射鏡的鏡面與可變光闌相對并背向準直透鏡;第二反射鏡固設在箱體中,第二反射鏡的軸線與準直透鏡的軸線設置有第二夾角,第二反射鏡的鏡面與準直透鏡相對并朝向第一反射鏡的鏡面。使光源與準直透鏡間的距離縮短并控制射出光線的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涉及光學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紅外準直透鏡裝置。
技術介紹
紅外準直透鏡裝置是一種用于將發散紅外光線轉化為平行的紅外光線,從而可以 通過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實現將紅外光線準直的功能。為了使紅外準直透鏡裝置能夠有效的 將發散紅外光線轉化為平行的紅外光線,現有技術中的紅外準直透鏡裝置中的準直透鏡通 常與光源之間設置有一定的間距,從而使光線能夠通過充分的照射到準直透鏡的鏡面上, 從而能夠更有效的將發散紅外光線轉化為平行的紅外光線。由上可知,現有技術中的紅外準直透鏡裝置中的準直透鏡與光源之間的距離過 大,從而導致使用紅外準直透鏡裝置體積增大;另外,現有技術中的紅外準直透鏡裝置不能 對射出的光線的強度進行控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紅外準直透鏡裝置,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紅外準直透鏡裝 置中的準直透鏡需要與光源間隔較大的距離并且無法控制射出的紅外光線的強度的缺陷, 實現通過紅外準直透鏡裝置縮短準直透鏡與光源之間的距離,并有效的控制射出紅外光線 的強度。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包括箱體、單晶鍺制成的準直透鏡、 可變光闌、第一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鏡;所述準直透鏡固設在所述箱體的第一側壁上開設的 第一安裝孔中;所述可變光闌固設在所述箱體的第二側壁上開設的第二安裝孔中,所述第 二側壁與所述第一側壁垂直,所述可變光闌用于通過改變所述可變光闌開口的大小,以控 制從所述可變光闌進入到箱體中的光線的強度;所述第一反射鏡固設在所述箱體中,所述 第一反射鏡的軸線與所述可變光闌的軸線設置有第一夾角,所述第一反射鏡的鏡面與所述 可變光闌相對并背向所述準直透鏡;所述第二反射鏡固設在所述箱體中,所述第二反射鏡 的軸線與所述準直透鏡的軸線設置有第二夾角,所述第二反射鏡的鏡面與所述準直透鏡相 對并朝向所述第一反射鏡的鏡面。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紅外準直透鏡裝置,通過第一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鏡將從可變光闌 進入到箱體中的光線傳給準直透鏡,使外部光源可以安裝到可變光闌的外側,從而使光源 與準直透鏡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另外,通過可變光闌可以有效的控制進入到箱體中的光 線的強度,從而可以有效的控制通過本實施例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射出光線的強度。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 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 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實施例中準直透鏡的結構示意圖一;圖3為本專利技術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實施例中準直透鏡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4為本專利技術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實施例中可變光闌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實施例中光軸基準鏡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實施例中平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 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 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 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圖1為本專利技術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紅外 準直透鏡裝置,包括箱體1、單晶鍺制成的準直透鏡2、可變光闌3、第一反射鏡4和第二反 射鏡5。準直透鏡2固設在箱體1的第一側壁11上開設的第一安裝孔(未圖示)中。具 體的,本實施例中的準直透鏡2用于將發散光線處理成為平行的光線,準直透鏡2固設在箱 體1的第一側壁11開設的第一安裝孔中。其中,本實施例中的準直透鏡2的材料可以為單 晶鍺,通過采用單晶鍺制作準直透鏡2使準直透鏡2能夠具有較高的紅外輻射光的透射率。進一步的,為了減少由于準直透鏡2反射造成的光線強度的變弱,如圖2所示,本 實施例中的準直透鏡2的第一透光面21為平面,準直透鏡2的第二透光面22為凹面;或者,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準直透鏡2沿軸線方向的橫截面為彎月形。本實施例紅外準直 透鏡裝置中的準直透鏡2優選為準直透鏡2沿軸線方向的橫截面為彎月形。本實施例中 的準直透鏡2優選的是橫截面為彎月形的準直透鏡2,通過將準直透鏡2設置為橫截面為彎 月形,可以有效的降低準直透鏡2表面對光的反射強度,使光線最大程度的透過準直透鏡2 射出。更進一步的,為了有效的保護準直透鏡2免受外界雜物的傷害,本實施例中的準直透 鏡2的表面設置有減反射膜(未圖示)。通過設置減反射膜可以有效的對準直透鏡2的表 面進行保護,從而使準直透鏡2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可變光闌3固設在箱體1的第二側壁12上開設的第二安裝孔(未圖示)中,第二 側壁12與第一側壁11垂直,可變光闌3用于通過改變可變光闌3開口的大小,以控制從可 變光闌3進入到箱體1中的光線的強度。具體的,為了方便用戶控制射入到箱體1中光線 的強度,本實施例紅外準直透鏡裝置通過將可變光闌3設置在箱體1的第二側壁12上,發 散光線通過可變光闌3進入到箱體1中,通過調節可變光闌3的開口的大小,可以有效的控 制進入到箱體1中光線的強弱。第一反射鏡4固設在箱體1中,第一反射鏡4的軸線與可變光闌3的軸線設置有 第一夾角,第一反射鏡4的鏡面與可變光闌3相對并背向準直透鏡2 ;第二反射鏡5固設在 箱體1中,第二反射鏡5的軸線與準直透鏡2的軸線設置有第二夾角,第二反射鏡5的鏡面 與準直透鏡2相對并朝向第一反射鏡4的鏡面。具體的,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反射鏡4和第二反射鏡5是用于將從可變光闌3進入到箱體1中的光線進行反射傳輸。發散光線首先照 射到第一反射鏡4上,由于第一反射鏡4與可變光闌3的軸線之間存在第一夾角,并且第一 反射鏡4的鏡面與第二反射鏡5的鏡面相對,發散光線經過第一反射鏡4反射后,照射到第 二反射鏡5上。由于第二反射鏡5的鏡面與準直透鏡2相對,從而通過第二反射鏡5又將 發散光線照射到準直透鏡2上。發散光線通過第一反射鏡4和第二反射鏡5的反射傳輸, 增加了發散光線傳輸到準直透鏡2之間的距離,從而使發散光線能夠充分的散發開,從而 使發散光線照射到準直透鏡2上后,能夠通過準直透鏡2處理輸出更加平行的光線。由于 第一反射鏡4和第二反射鏡5的反射作用,縮短了準直透鏡2與可變光闌3之間的距離,從 而能夠有效的縮短準直透鏡2與光源之間的距離。其中,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反射鏡4和第二反射鏡5可以均為K9玻璃,并且第一反 射鏡4和第二反射鏡5的表面可以均設置有鋁反射膜(未圖示)和二氧化硅保護膜(未圖 示)。通過設置鋁反射膜可以增強第一反射鏡4和第二反射鏡5反射效率,并且通過設置二 氧化硅保護膜可以有效的保護第一反射鏡4和第二反射鏡5的鏡面。以下結合附圖1對本專利技術紅外準直透鏡裝置的工作過程進行說明。發散光線A通 過可變光闌3進入到箱體1中,發散光線A經過第一反射鏡4和第二反射鏡5的反射,被傳 輸到準直透鏡2上,發散光線A最終通過準直透鏡2轉化為平行的光線射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紅外準直透鏡裝置,通過第一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鏡將從可變光闌 進入到箱體中的光線傳給準直透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紅外準直透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單晶鍺制成的準直透鏡、可變光闌、第一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鏡;所述準直透鏡固設在所述箱體的第一側壁上開設的第一安裝孔中;所述可變光闌固設在所述箱體的第二側壁上開設的第二安裝孔中,所述第二側壁與所述第一側壁垂直,所述可變光闌用于通過改變所述可變光闌開口的大小,以控制從所述可變光闌進入到箱體中的光線的強度;所述第一反射鏡固設在所述箱體中,所述第一反射鏡的軸線與所述可變光闌的軸線設置有第一夾角,所述第一反射鏡的鏡面與所述可變光闌相對并背向所述準直透鏡;所述第二反射鏡固設在所述箱體中,所述第二反射鏡的軸線與所述準直透鏡的軸線設置有第二夾角,所述第二反射鏡的鏡面與所述準直透鏡相對并朝向所述第一反射鏡的鏡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國玉,徐熙平,蘇拾,付蕓,王凌云,樊曉明,
申請(專利權)人:長春理工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82[中國|長春]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