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磁振熱結構和理療儀,該磁振熱結構包括第一線圈、第二線圈、第一鋼片和第二鋼片;第一鋼片設于第二鋼片的一側,第一鋼片與第二鋼片在第一鋼片的厚度方向上間隔設置,第一鋼片具有背離第二鋼片的第一側和朝向第二鋼片的第二側;第一線圈設于第一側,第二線圈設于第二側,第二線圈在第一鋼片的厚度方向上與第二鋼片間隔設置。該理療儀包括供電組件以及磁振熱結構,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均與供電組件電連接,且供電組件用于控制第一線圈和/或第二線圈工作。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的磁振熱結構通過設置兩線圈和兩鋼片作為主體結構,即可實現磁療、熱敷以及振動按摩三項功能,大大降低了磁振熱結構的制作成本和整體質量。大大降低了磁振熱結構的制作成本和整體質量。大大降低了磁振熱結構的制作成本和整體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磁振熱結構和理療儀
[0001]本技術涉及按摩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磁振熱結構和理療儀。
技術介紹
[0002]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市面上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理療儀,例如按摩腰帶、護膝、護腕、肩頸按摩器等等,為了使用戶獲得更好的體感,許多理療儀中加入了按摩、熱敷、磁療等功能,理療儀設置有不同模塊對應實現不同的功能,例如,設置加熱片實現熱敷功能,設置振動電機實現振動按摩,設置磁療模塊實現磁療功能等等。但是,理療儀的功能越多,相應的零部件越多,導致理療儀整體不夠輕便,理療儀的功能多樣性與理療儀的輕便性相矛盾。
[0003]因此,現有技術中提出了一種磁振熱結構,通過將線圈振動電機結合,并在線圈中通入交變電流,使磁振熱結構能夠實現振動、熱敷和磁療三種功能,并且結構較為小巧,然而,振動電機在磁振熱結構中的質量和成本占比較大,為了進一步減輕磁振熱結構的質量,還需對磁振熱結構做出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磁振熱結構,旨在降低磁振熱結構的質量和制作成本。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一種磁振熱結構,包括第一線圈、第二線圈、第一鋼片和第二鋼片;其中,
[0006]所述第一鋼片設于所述第二鋼片的一側,所述第一鋼片與第二鋼片在所述第一鋼片的厚度方向上間隔設置,所述第一鋼片具有背離所述第二鋼片的第一側和朝向所述第二鋼片的第二側;
[0007]所述第一線圈設于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線圈設于所述第二側,所述第二線圈在所述第一鋼片的厚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二鋼片間隔設置。
[000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線圈包括第一磁芯和繞制在所述第一磁芯外的第一繞組,所述第二線圈包括第二磁芯和繞制在所述第二磁芯外的第二繞組;
[0009]所述第一鋼片設置有通孔,所述第一磁芯穿過所述通孔并與所述第二磁芯連接為一體。
[001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背離所述第二鋼片的一端凸出所述第一繞組表面設置。
[0011]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磁芯的直徑或等效直徑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徑或等效直徑,所述第二磁芯止抵于所述第二側。
[001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磁振熱結構還包括支撐件,所述支撐件包括支撐于所述第一鋼片與第二鋼片之間的支撐部;和/或,
[0013]所述第一鋼片于所述第二側的局部凸設有支撐凸起,所述支撐凸起與所述第二鋼
片固定。
[001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撐件設置有至少兩個并間隔排布于所述第二線圈的外周,所述支撐部具有固定于所述第一鋼片邊緣的第一表面以及固定所述第二鋼片邊緣的第二表面;
[0015]所述第一表面設置有第一裝配部,所述第一鋼片對應設置有第一對接部以與所述第一裝配部配合;所述第二表面設置有第二裝配部,所述第二鋼片對應設置有第二對接部以與所述第二裝配部配合。
[001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裝配部和/或第二裝配部為多個定位樁,所述定位樁間隔設置;
[0017]所述第一對接部和/或所述第二對接部為多個定位孔,所述定位樁固定于相應的所述定位孔內。
[001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撐件還包括連接于所述支撐部周側的外置部,所述外置部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以與所述第一鋼片外周面抵接,和/或,所述外置部的另一端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以與所述第一鋼片外周面抵接。
[0019]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鋼片與所述第二鋼片均設置為圓形,所述支撐部在所述第一鋼片表面上的投影呈弧形設置。
[0020]本技術還提出一種理療儀,包括供電組件以及磁振熱結構;其中,
[0021]所述磁振熱結構包括第一線圈、第二線圈、第一鋼片和第二鋼片;
[0022]所述第一鋼片設于所述第二鋼片的一側,所述第一鋼片與第二鋼片在所述第一鋼片的厚度方向上間隔設置,所述第一鋼片具有背離所述第二鋼片的第一側和朝向所述第二鋼片的第二側;
[0023]所述第一線圈設于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線圈設于所述第二側,所述第二線圈在所述第一鋼片的厚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二鋼片間隔設置;
[0024]所述第一線圈和所述第二線圈均與所述供電組件電連接,且所述供電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線圈和/或所述第二線圈工作。
[0025]本技術通過上述方案,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在接入交變電路后均能夠產生交變磁場,作用于人體的交變磁場來源主要為第一線圈,交變磁場能夠使人體生物電流的大小和方向發生改變,改變人體細胞的膜電位,以改善細胞膜通透性使其水腫消失,促進炎癥產物排除,加速血液循環,加快組織愈合,降低肌肉緊張度,起到止痛的作用,并且,交變磁場還會導致人體內產生微弱的渦流,促使人體發熱,此外,磁振熱結構自身工作散發的熱量能夠傳導至人體,促進人體受作用部位升溫,進一步加速血液流動,提高血管通透性,促進炎性產物排出。
[0026]第二線圈產生的交變磁場被第一鋼片和第二鋼片屏蔽,因此第二線圈主要對第二鋼片產生的磁吸力作用,使第二鋼片向靠近第二線圈的方向運動,又由于磁吸力隨電流的瞬時值大小的變化而變化,且第二鋼片具有彈性,因而在磁吸力變小時回彈,第二鋼片如此高頻往復形成振動,在將第二鋼片與人體相對固定時,第二線圈帶動第一鋼片振動,將第一鋼片與人體相對固定時,第二鋼片振動,人體在磁振熱結構振動作用下可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等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及滯留體液或病理滲出物的吸收等。
[0027]本技術中的磁振熱結構通過設置兩線圈和兩鋼片作為主體結構,即可實現磁
療、熱敷以及振動按摩三項功能,大大降低了磁振熱結構的制作成本和整體質量。
附圖說明
[002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9]圖1為本技術磁振熱結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2為圖1中磁振熱結構第一線圈所在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3為圖1中磁振熱結構第二鋼片所在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4為本技術磁振熱結構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0033]圖5為圖4中磁振熱結構另一視角下的分解圖;
[0034]圖6為本技術磁振熱結構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0035]附圖標號說明:
[0036]100、磁振熱結構;110、第一線圈;111、第一磁芯;112、第一繞組;120、第二線圈;121、第二磁芯;122、第二繞組;130、第一鋼片;131、第一側;132、第二側;133、通孔;134、第一對接部;140、第二鋼片;141、第二對接部;142、定位孔;150、支撐件;1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磁振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線圈、第二線圈、第一鋼片和第二鋼片;其中,所述第一鋼片設于所述第二鋼片的一側,所述第一鋼片與第二鋼片在所述第一鋼片的厚度方向上間隔設置,所述第一鋼片具有背離所述第二鋼片的第一側和朝向所述第二鋼片的第二側;所述第一線圈設于所述第一側,所述第二線圈設于所述第二側,所述第二線圈在所述第一鋼片的厚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二鋼片間隔設置。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振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線圈包括第一磁芯和繞制在所述第一磁芯外的第一繞組,所述第二線圈包括第二磁芯和繞制在所述第二磁芯外的第二繞組;所述第一鋼片設置有通孔,所述第一磁芯穿過所述通孔并與所述第二磁芯連接為一體。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振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背離所述第二鋼片的一端凸出所述第一繞組表面設置。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振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芯的直徑或等效直徑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徑或等效直徑,所述第二磁芯止抵于所述第二側。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振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振熱結構還包括支撐件,所述支撐件包括支撐于所述第一鋼片與第二鋼片之間的支撐部;和/或,所述第一鋼片于所述第二側的局部凸設有支撐凸起,所述支撐凸起與所述第二鋼片固定。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磁振熱結構,其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符小文,
申請(專利權)人:未來穿戴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