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公開了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包括殼體和殼蓋;所述殼體內部設有容納腔A,所述殼體的前端設有與所述容納腔A連通的第一開口,所述殼體后側壁設有與所述容納腔A連通的第二開口,所述殼體的后側設有散熱組件,所述散熱組件覆蓋所述第二開口;所述容納腔A內設置接收端電路控制板;所述殼蓋包括蓋體、框體和隔板,所述框體的前端與所述蓋體連接,后端與所述隔板連接,所述蓋體、所述框體和所述隔板圍合形成容納耦合機構接收端的容納腔B;所述蓋體與所述殼體可拆卸連接,所述框體和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容納腔A內;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與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電性連接;提升了無線充電設施的集成度,且方便安裝,散熱和無線充電效果佳。果佳。果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及電力巡檢機器人
[0001]本技術屬于無線充電
,具體涉及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及電力巡檢機器人。
技術介紹
[0002]現有技術中無線充電接收端設施包括耦合機構接收端與接收端電路控制板,二者是分開的單獨個體,造成無線充電裝置集成度低,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與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需要電連接,使得二者連接的線裸露在外,移動時容易造成電連接線的拉扯,導致電連接線的損壞。在實際應用時,二者需分別安裝,造成安裝繁瑣,且使用不便。同時,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與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在運行過程中,發熱嚴重,影響無線充電效果。
[0003]另外,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與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靠近后,耦合機構接收端產生的磁場會對接收端電路控制板產生干擾。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旨在解決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與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集成度低,使用安裝繁瑣,且運行過程中發熱嚴重等的技術問題。
[0005]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包括殼體和殼蓋;所述殼體內部設有容納腔A,所述殼體的前端設有與所述容納腔A連通的第一開口,所述殼體后側壁設有與所述容納腔A連通的第二開口,所述殼體的后側設有散熱組件,所述散熱組件覆蓋所述第二開口;所述容納腔A內設置接收端電路控制板;所述殼蓋包括蓋體、框體和隔板,所述框體的前端與所述蓋體連接,后端與所述隔板連接,所述蓋體、所述框體和所述隔板圍合形成容納耦合機構接收端的容納腔B;所述蓋體與所述殼體可拆卸連接,所述框體和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容納腔A內;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與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電性連接。
[0006]本技術將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與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集成為一體,提升了無線充電設施的集成度,減少了空間占用面積,且方便安裝,減少了使用時的安裝工序,避免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與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的電連接線在移動過程中損壞。同時,能夠很好的幫助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和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散熱,保障無線充電的效率。
[0007]可選地,所述殼體與所述蓋體之間設有第一防水部件,所述殼體與所述散熱組件之間設有第二防水部件。
[0008]可選地,所述殼體前端沿所述第一開口周邊設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第一防水部件位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內,部分所述第一防水部件突出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
[0009]可選地,所述殼體后側壁上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二環形凹槽沿所述第二開口周邊設置,所述第二防水部件位于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部分所述第二防水部件突出于所述第二環形凹槽。
[0010]可選地,所述框體內設有用于限制和穩固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的限位固定組件。
[0011]可選地,所散熱組件包括吸熱部件和風扇,所述吸熱部件與所述殼體連接,所述風扇與所述吸熱部件可拆卸連接。
[0012]可選地,所述隔板為鋁合金制成。
[0013]可選地,還包括安裝支架,所述安裝支架與所述散熱組件或所述殼體連接。
[0014]可選地,所述安裝支架上設有多個調節孔。
[0015]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電力巡檢機器人,包括巡檢機器人和如上所述的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所述安裝支架與所述巡檢機器人連接。
[0016]本技術技術方案提升了無線充電接收端設施的集成度,且散熱效果佳,能夠提升無線充電效果。同時,避免了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產生磁場對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的干擾,且保障了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的工作效率。具體而言,所述隔板起到散熱、屏蔽干擾和穩固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的效果;所述散熱件,進一步對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進行散熱,所述風扇能夠增強吸熱部件的散熱效果,提升對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的散熱,從而降低故障率。所述容納腔B相對固定了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的位置,避免本技術在移動過程的晃動,減少故障率,同時,在檢修時方便拆裝本技術,也方便分別對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和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進行檢修。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在所有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類似的附圖標記標識。附圖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
[0018]圖1為本技術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技術的一種結構的爆炸圖;
[0020]圖3為所述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本技術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6為部分所述安裝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7為實施例四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5]圖8為實施例四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0026]附圖標記說明:
[0027]100、殼體,101、第一開口,102、第二開口,103、第一環形凹槽,104、第二環形凹槽,105、連接塊;
[0028]200、殼蓋,201、蓋體,202、框體,2021、缺口,203、隔板,2031、線口,204、限位固定組件,2041、周邊限位固定塊,2042、中心限位固定塊;
[0029]300、散熱組件,301、吸熱部件,302、風扇;
[0030]401、連接件,402、安裝調節板,4021、調節孔,4022、通風口,403、固定連接板;
[0031]5、第一防水部件,6、第二防水部件,7、防水接頭,8、巡檢機器人;9、接收端電路控制板,10、耦合機構接收端,11、天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32]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33]還應當理解,在本技術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僅僅是出于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技術。如在本技術說明書和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使用的那樣,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況,否則單數形式的“一”、“一個”及“該”意在包括復數形式。
[0034]需要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涉及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
……
), 該方向性指示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 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0035]另外,若本技術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第二”等 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
[0036]實施例一
[0037]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和殼蓋;所述殼體內部設有容納腔A,所述殼體的前端設有與所述容納腔A連通的第一開口,所述殼體后側壁設有與所述容納腔A連通的第二開口,所述殼體的后側設有散熱組件,所述散熱組件覆蓋所述第二開口;所述容納腔A內設置接收端電路控制板;所述殼蓋包括蓋體、框體和隔板,所述框體的前端與所述蓋體連接,后端與所述隔板連接,所述蓋體、所述框體和所述隔板圍合形成容納耦合機構接收端的容納腔B;所述蓋體與所述殼體可拆卸連接,所述框體和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容納腔A內;所述接收端電路控制板與所述耦合機構接收端電性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與所述蓋體之間設有第一防水部件,所述殼體與所述散熱組件之間設有第二防水部件。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前端沿所述第一開口周邊設有第一環形凹槽,所述第一防水部件位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內,部分所述第一防水部件突出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無線充電接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曉銳,肖靜,周柯,王智慧,韓帥,莫宇鴻,卓浩澤,左志平,龔文蘭,吳寧,陳紹南,李小飛,陳衛東,郭敏,郭小璇,吳劍豪,盧健斌,姚知洋,彭波,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